经民联发布“推动大规模旧区重建”研究报告
中评社香港11月24日电(记者卢哲)经民联23日在立法会召开记者会,公布“关于推动大规模旧区重建”研究报告。联盟认为,旧区居民要安居,旧区重建须加快,并重点提出推动旧区重建11项建议,包括设立旧区重建KPI,每5年启动750幢旧楼重建,提供逾1.1万个住宅单位,以及成立专项基金注资市建局,解决重建的资金问题等。经民联促请特区政府以大规模重建旧楼为契机,令旧楼居民告别恶劣居住环境,真正实现安居梦,以加快解决房屋这个头号民生难题。
香港楼宇老化问题严重,楼龄达50年或以上、已经超过设计使用期限的私人楼宇多达8700幢,对不少旧区的居民造成极大安全隐患。在当日的记者会上,经民联主席卢伟国表示,在旧楼、“三无大厦”和劏房问题“三重打击”下,导致香港不少旧区出现各种卫生、管理、治安问题,不但影响市民安居,更威胁市民生命财产安全,成为香港“计时炸弹”。经民联提出“关于推动大规模旧区重建”研究报告,重点提出推动旧区重建的11大建议:第一是全面检讨《市区重建策略》,设立旧区重建KPI,每5年启动750幢旧楼重建。这样不但可提供逾1.1万个住宅单位,至少可供约3万人居住,而且单是建筑工程就可直接提供接近1万个就业机会,连带创造的物业管理、零售、餐饮、个人服务等的就业和商业机会,将带来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第二,明确规定重建为市建局运作最高指导原则和核心业务;第三,注资市建局,成立重建专项基金。
经民联副主席林健锋表示,私人发展商是旧区重建的主导力量,在未来数月楼市平稳发展下,经民联建议政府全面撤销楼市“辣招”,免除买家印花税(BSD)、新住宅印花税(DSD)和额外印花税(SSD),尽快促进楼市复常,同时考虑豁免旧楼重建单位的“禁售期”,以减省重建成本,进一步加快重建步伐。林健锋还建议政府放宽地积比率,提高楼宇高度,令重建后可新增的单位数目进一步增加,增加发展商重建旧楼的诱因。
协助业主维修旧楼方面,经民联副主席梁美芬促请政府“多管齐下”,包括逐步扩展市建局九龙城“联厦联管”计划至更多地区、组织专门负责“三无大厦”的清洁队和为全港各区楼宇检验和维修的进度,订立更进取的指标等。她亦建议政府参考“新界村屋僭建物申报计划”,容许市区旧楼业主在指定时间内,主动申报有实际生活需要的小型僭建物,在合资格人员上门检查、证实无即时危险后记录在案,暂不要求清拆,为小业主提供自行整改时间。
对于旧区重建工作的方向,经民联副主席吴永嘉表示,经民联认为“同区7年楼龄”补偿机制不宜改动,纵使市建局面临庞大财政压力,但现有机制为业主放售单位予市建局提供足够诱因,行之有效,不宜改动,否则会引起新的争议,更会削弱业主放售单位的诱因,拖慢重建进度。他又建议旧区重建可采取“一地多用”的发展模式,当新住宅大厦落成后,在基座拨出部分楼面作政府、机构或社区用途,亦可在区内中心位置建设综合大楼,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经民联执委龙汉标表示,经民联促请特区政府将楼龄70年或以上,以及楼龄50年或以上但有迫切重建需要的楼宇强拍门槛降至60%,并在强拍申请门槛的法例修订草案将全港一视同仁,以同一标准按楼龄放宽强拍申请门槛。此外,他建议加强公私营协作,市建局可负责收购旧楼,并进行拆卸及土地平整工作,发展工作就由发展商负责,并参考过往公私营协作重建项目的成功经验,在各重建区中挑选合适选址,发展地标式重建项目,为区内其他重建项目提供示范作用。
经民联对推动全港旧区整体重建十一大建议包括:
(1)全面检讨《市区重建策略》,设立旧区重建KPI,每5年启动750幢旧楼重建;
(2)建议修例明确规定市建局的职责是以重建为运作最高指导原则和主核心业务;
(3)注资市建局,成立重建专项基金,解决重建的资金问题;
(4)“同区7年楼龄”补偿机制不宜改动,既避免引起新的争议,又可以为业主放售单位予市建局提供足够诱因;
(5)推动楼市全面“撤辣”,减省重建成本;
(6)放宽有迫切需要重建的旧楼强拍门槛,加快重建进度;
(7)放宽地积比,提升楼宇高度,增加市建局和发展商重建意欲;
(8)加强公私营协作,大型计划可以由市建局收购,发展商重建;
(9)重建后须提供足够社区设施和休憩用地,“一地多用”善用土地资源;
(10)多管齐下,协助业主维修旧楼;
(11)推行申报制,冷气机支架、晾衣架等“轻微僭建”在申报后可暂缓执法,为小业主提供自行整改时间。
中评社香港11月24日电(记者卢哲)经民联23日在立法会召开记者会,公布“关于推动大规模旧区重建”研究报告。联盟认为,旧区居民要安居,旧区重建须加快,并重点提出推动旧区重建11项建议,包括设立旧区重建KPI,每5年启动750幢旧楼重建,提供逾1.1万个住宅单位,以及成立专项基金注资市建局,解决重建的资金问题等。经民联促请特区政府以大规模重建旧楼为契机,令旧楼居民告别恶劣居住环境,真正实现安居梦,以加快解决房屋这个头号民生难题。
香港楼宇老化问题严重,楼龄达50年或以上、已经超过设计使用期限的私人楼宇多达8700幢,对不少旧区的居民造成极大安全隐患。在当日的记者会上,经民联主席卢伟国表示,在旧楼、“三无大厦”和劏房问题“三重打击”下,导致香港不少旧区出现各种卫生、管理、治安问题,不但影响市民安居,更威胁市民生命财产安全,成为香港“计时炸弹”。经民联提出“关于推动大规模旧区重建”研究报告,重点提出推动旧区重建的11大建议:第一是全面检讨《市区重建策略》,设立旧区重建KPI,每5年启动750幢旧楼重建。这样不但可提供逾1.1万个住宅单位,至少可供约3万人居住,而且单是建筑工程就可直接提供接近1万个就业机会,连带创造的物业管理、零售、餐饮、个人服务等的就业和商业机会,将带来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第二,明确规定重建为市建局运作最高指导原则和核心业务;第三,注资市建局,成立重建专项基金。
经民联副主席林健锋表示,私人发展商是旧区重建的主导力量,在未来数月楼市平稳发展下,经民联建议政府全面撤销楼市“辣招”,免除买家印花税(BSD)、新住宅印花税(DSD)和额外印花税(SSD),尽快促进楼市复常,同时考虑豁免旧楼重建单位的“禁售期”,以减省重建成本,进一步加快重建步伐。林健锋还建议政府放宽地积比率,提高楼宇高度,令重建后可新增的单位数目进一步增加,增加发展商重建旧楼的诱因。
协助业主维修旧楼方面,经民联副主席梁美芬促请政府“多管齐下”,包括逐步扩展市建局九龙城“联厦联管”计划至更多地区、组织专门负责“三无大厦”的清洁队和为全港各区楼宇检验和维修的进度,订立更进取的指标等。她亦建议政府参考“新界村屋僭建物申报计划”,容许市区旧楼业主在指定时间内,主动申报有实际生活需要的小型僭建物,在合资格人员上门检查、证实无即时危险后记录在案,暂不要求清拆,为小业主提供自行整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