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北约核演习背后最大获利者
从演习背景看,此次演习是在俄乌冲突持续延宕、美俄不断降低核门槛的背景下举行的。2022年美国拜登政府通过的《核态势评估》报告,放弃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以及“只用以反击核攻击”原则,大幅降低了核武器的使用门槛。美国还加速研制低当量的战术核武器,并将之部署在欧洲,加剧了欧洲的核对峙。今年4月,波兰公开表示,希望美国在其境内部署核武器。在美国和北约的步步紧逼下,俄总统普京于9月底主持召开俄联邦安全会议框架内的核威慑问题常设会议,宣称将修改核政策,对于“在核国家参与或支持下、针对俄罗斯的军事侵略”,俄可能使用核武器进行反击。
从演习时空看,此次“坚定正午”演习有了新的变化。一方面,演习时间从此前的一周延长到两周。去年加入北约的芬兰,也首次作为北约成员国参加核演习。另一方面,演习主要地域位于英国和北海上空,较以往明显前推。演习期间共使用了8个军事基地,演习区域距俄罗斯边境最近只有约900公里,对俄威慑意味更加浓厚。
从演习课目看,本次演习主要模拟如何将美国提供的核武器从地下仓库安全取出并挂载到战机上,实战倾向更加凸显。目前,美国在比利时、德国、意大利、荷兰、土耳其5国共部署约100枚战术核弹头,并正在加紧换装最新型的B61-12核弹头。这种弹头不仅打击精度更高,而且爆炸当量可按需调整,实战性更强。目前,欧洲已有多国装备或正在订购可携带核弹的美制F-35战机。尽管北约官员强调此次演习“不涉及任何实弹”,但参演战机机型预示美国正大力推广使用F-35战机挂载核武器实施核打击的战法。美国未来很可能以提供“核保护伞”的名义,将核载具乃至新型核弹向东欧国家扩散。
北约以外部威胁加剧为由,不断提升核演习强度,对地区形势和全球战略稳定都将产生严重冲击。
升级地区紧张局势。在北约持续援乌遏俄的背景下,俄乌之间大规模高强度的军事对抗很可能走向长期化。不久前,北约和俄罗斯都宣布了自己的扩军计划,北约计划新增49个作战旅,使地面部队总兵力增加24.5万人;俄则计划再次扩军18万人,使军队总人数达到150万人。分析人士认为,本次演习具有浓郁的火药味,反映出北约与俄罗斯正面对抗的可能性在提升,将进一步恶化本就紧张的地区安全形势。
美国是最大的获利者。美国主导北约通过核演习等方式强化对俄遏制示强,背后暗藏其谋求霸权的私利。在俄乌冲突延宕难决的背景下,欧洲对北约的依赖空前强化,不得不认同美国在欧洲加强核威慑的做法,接受美以提供“核保护伞”的名义把核武器部署到更多的欧洲国家。而美国用安全议题套牢欧洲,既可以“保护”之名行控制之实,强化对欧洲盟国的政治控制和军事渗透,也可驱赶国际资本回流美国。种种迹象表明,在实现“战略自主”上有心无力的欧洲,很可能再次深陷“核恐怖平衡”的旋涡中,难以自拔。
来源:解放军报
从演习背景看,此次演习是在俄乌冲突持续延宕、美俄不断降低核门槛的背景下举行的。2022年美国拜登政府通过的《核态势评估》报告,放弃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以及“只用以反击核攻击”原则,大幅降低了核武器的使用门槛。美国还加速研制低当量的战术核武器,并将之部署在欧洲,加剧了欧洲的核对峙。今年4月,波兰公开表示,希望美国在其境内部署核武器。在美国和北约的步步紧逼下,俄总统普京于9月底主持召开俄联邦安全会议框架内的核威慑问题常设会议,宣称将修改核政策,对于“在核国家参与或支持下、针对俄罗斯的军事侵略”,俄可能使用核武器进行反击。
从演习时空看,此次“坚定正午”演习有了新的变化。一方面,演习时间从此前的一周延长到两周。去年加入北约的芬兰,也首次作为北约成员国参加核演习。另一方面,演习主要地域位于英国和北海上空,较以往明显前推。演习期间共使用了8个军事基地,演习区域距俄罗斯边境最近只有约900公里,对俄威慑意味更加浓厚。
从演习课目看,本次演习主要模拟如何将美国提供的核武器从地下仓库安全取出并挂载到战机上,实战倾向更加凸显。目前,美国在比利时、德国、意大利、荷兰、土耳其5国共部署约100枚战术核弹头,并正在加紧换装最新型的B61-12核弹头。这种弹头不仅打击精度更高,而且爆炸当量可按需调整,实战性更强。目前,欧洲已有多国装备或正在订购可携带核弹的美制F-35战机。尽管北约官员强调此次演习“不涉及任何实弹”,但参演战机机型预示美国正大力推广使用F-35战机挂载核武器实施核打击的战法。美国未来很可能以提供“核保护伞”的名义,将核载具乃至新型核弹向东欧国家扩散。
北约以外部威胁加剧为由,不断提升核演习强度,对地区形势和全球战略稳定都将产生严重冲击。
升级地区紧张局势。在北约持续援乌遏俄的背景下,俄乌之间大规模高强度的军事对抗很可能走向长期化。不久前,北约和俄罗斯都宣布了自己的扩军计划,北约计划新增49个作战旅,使地面部队总兵力增加24.5万人;俄则计划再次扩军18万人,使军队总人数达到150万人。分析人士认为,本次演习具有浓郁的火药味,反映出北约与俄罗斯正面对抗的可能性在提升,将进一步恶化本就紧张的地区安全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