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荣:马广东行意义 民族认同才避免战争
中评社台北4月2日电(作者 李建荣)一百年前,孙中山在广东分别创建黄埔军校与中山大学。一世纪后,在台湾的“中华民国”卸任“总统”马英九二度访问大陆,率领二十位台湾青年学子首访广东,将到黄埔军校遗址与中山大学参访,其连结孙中山精神,强化民族认同,对化解两岸升高的敌意,应可发挥媒体上的讨论意义。
如果说,去年马英九首访大陆感慨“九二共识活过来了”,那么他这三天在广东的访问,访问团还将瞻仰黄花岗烈士墓园及参观孙中山故居,这些行程虽然过去两位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与吴伯雄都曾造访过,但在民进党即将连续执政十二年,以及民进党领导人与执政当局不承认“中华民国”在大陆的三十八年历史,民进党的教育政策欲将孙中山视为外国人,未能让下一代清楚认识“中华民国”是如何成立至今,马英九率青年人到国民革命的根据地广东,连结孙中山,吹起浓郁的民国风,孙中山是两岸最大公约数的注解,也必将春风吹又生。
黄埔军校将于今年六月十六日庆祝创校一百周年的华诞,这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具代表意义的军校,校史辉煌,战绩彪炳,在两岸培育众多杰出将领。当年孙中山创建民国之初,受限于没有军事武力为后盾,迫于政治现实,让位给当时的军事强人袁世凯。在袁世凯称帝后,历经讨袁护法失败,以及广东军阀陈炯明的叛变,孙中山澈悟,才在广东成立黄埔军校,任命蒋中正为校长。翻开该校校史与战史,国共之间的将领都有袍泽之情,也有兄弟阋墙,陷入内战你死我活的过去。黄埔军校校本部在抗战期间遭日军轰炸夷平。现在的校址是大陆方面修建如旧,重建校本部。而“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则在南台湾的高雄凤山复建黄埔军校。面对当今两岸分治对峙紧张升高之际,两岸共同面对百年黄埔历史,马英九与青年学子到访黄埔军校遗址,应该会有无限感怀。
而中山大学的前身是孙中山于民国十三(1924)年合并广东高等师范学院、广东公立法政大学及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三所学校为广东大学,并任命国民党元老邹鲁为校长,孙中山民国十四(1925)年三月十二日逝世,广东的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在民国十五(1926)年将广东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而在台湾,“中华民国”政府则于民国69年(1980)于高雄西子湾复办国立中山大学,首任校长为蒋经国“总统”的得力部属、曾任中国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长”、“行政院长”的李焕。
因此黄埔军校与中山大学都在国民党执政时期于台湾复校,如果中国国民党如今重新执政,想必两岸校友会一定携手连心盛大举办百年校庆活动。但如今“台独”倾向明显的民进党政府执掌下,其下属的“国防部”与“教育部”及两校校方,定有难言之隐,难行之事,难有携手的庆祝活动。除非赖清德“总统”上任后,为重现两岸和平氛围,愿意放手让两校校方与校友会扩大庆祝。这次马英九率青年学子到访大陆的中山大学与黄埔军校遗址,看民进党执政当局的态度是乐观其成还是批判,即可露出端倪。
其实孙中山与中山大学的渊源,还包括他曾于民国12(1923)年12月21日于岭南大学演讲时,提出勉励年轻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的名句,影响后代学子深远。孙中山当时面对积弱不振下的中国,新中国要图自强图振兴,各项建设都需要人才,因此才会勉励青年学子在各个领域加强学习,报效国家,就是干了大事。因此马英九率领领年轻人访问中山大学,难免要重温孙中山当年演讲对年轻人的方向指引。
当今两岸关系对立紧张,要降低紧张的源头必须是民族认同。唯有民族认同,两岸才避免战争,稳住大局。马英九到黄花岗祭拜,也应向学子及媒体提及当年台湾的优秀青年、苗栗客家子弟罗福星亦曾参与黄花岗起义,说明国父号召的起义,亦得到台湾年轻人的认同参与,两岸的历史连结再紧密不过。罗福星烈士后因参与抗日活动,于距今110年前的3月3日被日本当局判处绞刑。
马英九二度访问大陆,政治性最高的行程当属北京。但是广东行的历史意义,若能再度重现孙中山领导国民革命的高度以及两岸的历史连结,从文化与历史层面重构台湾年轻人的历史观,对于缓解两岸紧张,增进两岸重返和平之路是会有贡献的。
(李建荣,台湾资深媒体人,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文化传播委员会主委)
中评社台北4月2日电(作者 李建荣)一百年前,孙中山在广东分别创建黄埔军校与中山大学。一世纪后,在台湾的“中华民国”卸任“总统”马英九二度访问大陆,率领二十位台湾青年学子首访广东,将到黄埔军校遗址与中山大学参访,其连结孙中山精神,强化民族认同,对化解两岸升高的敌意,应可发挥媒体上的讨论意义。
如果说,去年马英九首访大陆感慨“九二共识活过来了”,那么他这三天在广东的访问,访问团还将瞻仰黄花岗烈士墓园及参观孙中山故居,这些行程虽然过去两位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与吴伯雄都曾造访过,但在民进党即将连续执政十二年,以及民进党领导人与执政当局不承认“中华民国”在大陆的三十八年历史,民进党的教育政策欲将孙中山视为外国人,未能让下一代清楚认识“中华民国”是如何成立至今,马英九率青年人到国民革命的根据地广东,连结孙中山,吹起浓郁的民国风,孙中山是两岸最大公约数的注解,也必将春风吹又生。
黄埔军校将于今年六月十六日庆祝创校一百周年的华诞,这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具代表意义的军校,校史辉煌,战绩彪炳,在两岸培育众多杰出将领。当年孙中山创建民国之初,受限于没有军事武力为后盾,迫于政治现实,让位给当时的军事强人袁世凯。在袁世凯称帝后,历经讨袁护法失败,以及广东军阀陈炯明的叛变,孙中山澈悟,才在广东成立黄埔军校,任命蒋中正为校长。翻开该校校史与战史,国共之间的将领都有袍泽之情,也有兄弟阋墙,陷入内战你死我活的过去。黄埔军校校本部在抗战期间遭日军轰炸夷平。现在的校址是大陆方面修建如旧,重建校本部。而“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则在南台湾的高雄凤山复建黄埔军校。面对当今两岸分治对峙紧张升高之际,两岸共同面对百年黄埔历史,马英九与青年学子到访黄埔军校遗址,应该会有无限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