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者示警 去中化削减古文危害文化传承
中评社台北11月6日电(记者 俞敦平)6日上午多位中文学者、教育专家和民代们共同于“立院”召开蔡英文政府教育政策总体检记者会。他们表示,台湾的国文教育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2009年课纲的修订过程中,蔡政府为了推动去中国化的政治意识型态,大幅削减了古文的比例,将国文教育的目标浅化为纯粹的语文工具,忽视了文学、文化、思想的多元面向。这种去古文化的国文教育,不仅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弹,也严重危害了台湾的文化传承、文创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历史教育新三自运动协会今天举行“蔡英文政府教育政策总体检记者会”,议题是“去古文化的国文教育”,他们表示,蔡英文政府为遂行去中的政治目的,在课纲的国文课里,大量缩减古文,从而引发社为广大的非议。
与会者们痛批去古文化的国文教育,是一种错误的政策,对台湾的文化传承、文创发展和国际竞争力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希望,政府能够重新检讨和修正这种政策,让国文教育回归其本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文学文化的创造力和欣赏力,让台湾的国文教育能够与时俱进,但也不失传统的精神。他们呼吁,所有参选2024大选的参选人,必须对2009年去古文化的国文教育,必须明白表态究竟是否要保存先贤先圣们所留下来的文化
阳明大学张晓风教授认为国文教育的改革应该符合时代的需求,但也不能忘记传统的价值。她认为,语言是一种沟通的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变化,和政治、社会、经济等因素有关。
张晓风举例,英语世界有英文和古英文之别,古英文又分中古、早古等,其形成和政治统治有关。中文世界也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别,文言文是以书面语为多,白话文是以口头语为多。
台师大东亚系潘朝阳教授认为国文教育中的古文是国族安身立命的经典。他指出,古文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常道之教化,关系到国族的意志、心性和思想的养成。古文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中华文化的经典为基础,如六经、诸子、百家、史册和文学、艺术等。这些经典,不仅蕴含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思想、道德、价值、美学等,也是“中华民国”的国粹、国魂、国格的来源。如果割断了古文教育,就等于割断了国族的根基,使台湾人失去了自我认同和文化自信。潘教授呼吁,蓝营赢回国政后,必须立即恢复国文教育的常规,让下一代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神。
台师大中文系林保淳教授指出多学习文言文,有益于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他认为,文言文和白话文是可以兼容并蓄的,不必互相排斥。文言文有其独特的优点,如用字精简、要言不烦、富有美感等,可以让学习者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文言文也不是死文字,因为已经有很多文言文的内容融入了白话文中,如成语、诗词、故事等,都已经非常生活化了。文言文是瞭解传统历史、文化、思想的重要门径,如果能够精挑细选,选读一些具有文化思想深度的、优美的文章,对学习者是有益无害的。林教授建议,现代人当然以使用白话文为主,但也不妨兼用文言文,尤其是在写作上面,可以使文句更加优雅自然、疏密相间。
北一女中国文老师段心仪认为国文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文学文化的创造力和欣赏力。她认为,台湾的国文教育不应该只是教学生如何使用语文工具,而应该是教学生如何创造和欣赏文学文化。她指出,台湾的国文教育在两岸三地中是非常扎实而极有特色的,兼顾文化文学语文三面向,借助经典古文承载的大量文化资产,让国文教育奠定了多少人立身处世的核心价值,也成为中文人取之不尽的文创财富。台湾因为有深厚的文学文化基础,曾经引领风潮,成为华人世界的时尚中心,戏剧歌曲的领头羊。如果自毁根基,就会失去这些优势,也会黯淡未来世代的发展前景。她呼吁,国文教育应该回归文学文化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欣赏力,让他们能够在中文世界中发挥自己的才华。
中评社台北11月6日电(记者 俞敦平)6日上午多位中文学者、教育专家和民代们共同于“立院”召开蔡英文政府教育政策总体检记者会。他们表示,台湾的国文教育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2009年课纲的修订过程中,蔡政府为了推动去中国化的政治意识型态,大幅削减了古文的比例,将国文教育的目标浅化为纯粹的语文工具,忽视了文学、文化、思想的多元面向。这种去古文化的国文教育,不仅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弹,也严重危害了台湾的文化传承、文创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历史教育新三自运动协会今天举行“蔡英文政府教育政策总体检记者会”,议题是“去古文化的国文教育”,他们表示,蔡英文政府为遂行去中的政治目的,在课纲的国文课里,大量缩减古文,从而引发社为广大的非议。
与会者们痛批去古文化的国文教育,是一种错误的政策,对台湾的文化传承、文创发展和国际竞争力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希望,政府能够重新检讨和修正这种政策,让国文教育回归其本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文学文化的创造力和欣赏力,让台湾的国文教育能够与时俱进,但也不失传统的精神。他们呼吁,所有参选2024大选的参选人,必须对2009年去古文化的国文教育,必须明白表态究竟是否要保存先贤先圣们所留下来的文化
阳明大学张晓风教授认为国文教育的改革应该符合时代的需求,但也不能忘记传统的价值。她认为,语言是一种沟通的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变化,和政治、社会、经济等因素有关。
张晓风举例,英语世界有英文和古英文之别,古英文又分中古、早古等,其形成和政治统治有关。中文世界也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别,文言文是以书面语为多,白话文是以口头语为多。
台师大东亚系潘朝阳教授认为国文教育中的古文是国族安身立命的经典。他指出,古文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常道之教化,关系到国族的意志、心性和思想的养成。古文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中华文化的经典为基础,如六经、诸子、百家、史册和文学、艺术等。这些经典,不仅蕴含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思想、道德、价值、美学等,也是“中华民国”的国粹、国魂、国格的来源。如果割断了古文教育,就等于割断了国族的根基,使台湾人失去了自我认同和文化自信。潘教授呼吁,蓝营赢回国政后,必须立即恢复国文教育的常规,让下一代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