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聚焦:共建南海命运共同体 博鳌献策
中评社香港3月30日电(记者 郭至君)过去一年以来,南海局势在恶化,如何应对南海问题已经超越南海问题本身,成为复杂的地缘政治问题,关系到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8位资深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南海之问的解决之道。
中国气候事务特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刘振民首先发言,他说,东亚国家应吸取历史教训,珍惜当前的和平局面。东亚国家应总结区域合作的好经验,珍惜当今的经济发展与繁荣局面。东盟国家与中国应认真总结过去30年处理南海问题的经验,通过双边谈判找到区域解决问题,避免域外国家干扰区域国家的合作。
刘振民说,东亚人民应觉醒,联合自强是正道,东盟国家和中国应正视南海问题的存在,努力防止南海局势失控:一是继续坚持双轨思路应对南海问题,即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努力维护好南海的和平稳定,中国与有关东盟国家通过谈判解决南海争议。二是域外国家应支持我们通过谈判公平公正解决,应避免选边站队支持一方来打压另一方。三是南海周边各国应着眼长远,寻求和平共处,使南海成为和平之海也成为合作之海。四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应积极持续构建蓝色伙伴关系,把南海建设成为中国与东盟的新能源基地,既确保南海的可持续发展,又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本地区的贡献。“南海的地位对支撑东亚经济至关重要,东亚国家要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人在南海挑战事端,努力维护好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确保东亚地区的和平发展繁荣。”他说。
外交部边海司副司长杨仁火表示,南海是地区国家的共同家园,地区国家因南海结成命运共同体,地区国家间交流合作与南海和平稳定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互相成就,中国一直坚信对话合作是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关键,中国愿始终做南海地区对话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务实践行者和坚定维护者。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习近平主席高屋建瓴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未来发展指明的方向,去年12月中国召开了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明确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崇高目标,我们愿同地区国家一道共同努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南海地区落地生根,开花成果,将南海建设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为此他提议:
一是管控矛盾分歧,坚定合作信心,中方愿继续同地区有关国家推行海上合作的对话机制,争取形成更多共识和成果,避免让海上分歧干扰地区合作大局。二是推进规则构建,营造合作氛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多年来为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方愿同东盟国家一道全面落实宣言,推动准则磋商不断取得积极进展,推进制订更有效率、符合国际法的地区规则。三是创新合作思路,拓宽合作路径,中方愿同东盟国家在环保、科研、海上搜救、打击海上跨国犯罪、海上航行安全等低敏感领域开发更多合作项目,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争议,中方倡议可在保留自身立场或不挑战对方立场的前提下采取包容性务实办法,在缓解矛盾分歧的同时争取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四是搭建更多平台,丰富合作成果,中方倡议各国外交层面发挥建议协调作用,为涉海部门开展直接对话打造更多平台,中方愿同地区国家一道研究借鉴国际半闭海的生动实践,推动构建南海沿岸国合作机制。
“南海的命运由地区各国共同掌握,南海的未来需要大家携手创造,期待大家利用本次分论坛的机会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为推动海上务实合作共建南海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贡献,南海未来可期,让我们携手共建南海的美好未来。”杨仁火说。
印度尼西亚政策协会主席、印尼前副外长的迪诺·帕迪·贾拉尔表示,所有的声索方都需要自我克制,我们需要建立更多的信任措施,南海形势是在竞争加剧、信任减少、不安全感上升、紧张态势上升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不要忘记领土争端特别容易激起民族主义情绪,不幸的是目前南海面临的情况就是特别缺乏信任措施,我们需要采取各种各样的行动来减少紧张态势、增加信任。他希望南海的争议得到和平管理,这将为全世界树立典范,表明中国与东盟的伙伴关系是强有力的解决问题的伙伴关系,而且也表明亚洲人确实有把冲突变为合作的能力。
香港大学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就中美南海如何博弈的问题谈了他的看法,他表示,中美之间的南海问题是多边主义的竞争,美国的是排他性的多边主义,中国是包容性的多边主义。在南海问题上,如果我们学美国,南海问题不难解决,我们也可以学苏联,这个问题也可以解决,但是我们这些年既不想当美国也不想当苏联,追求的是新型大国给南海和平发展带来保障,走出自己的道路。
越南外交学院副院长阮雄山说,当前,世界秩序面临很多新的挑战,新秩序还没有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不确定性可能占上风,导致很多混乱或者错误的推断和有误的沟通,这种情况的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现在南海局势非常有风险,我们必须谨慎处理,因为这个问题很容易升级,一旦有冲突发生,有了军事介入,就很容易变为热点冲突区域。我们必须携手来减少混乱的情况,减少人们的误解和误判,我们需要增强战略沟通和对话,我们必须清晰沟通目标,而不是向对方发出错误的信号,我们还需要促进透明度,我们要有清晰的规则,比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南海的解释和适用,我们还需要建立行为准则,尽量减少误解和误判。我们非常欢迎中美两国能够恢复战略沟通。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主席先生斯蒂芬·欧伦斯表示,为了维护该地区的和平,确保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从它的自然资源中获益,我们必须现在就采取行动,磋商、共建、共享应该指导我们的行动。但是我们如何把这些原则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促进区域稳定和繁荣。第一步,该地区的所有国家都遵守同一套规则,确保公平和一致。“我认为南海有两种前景,第一种前景,该地区各国继续单方面追求自己的经济和安全利益,而不顾及邻国,在这种情况下,南海将变得更加危险,更加不稳定。第二种前景,本地区各国开展艰苦的外交工作,建立和平处理分歧的机制,使各方能够共同从南海中获益。我本人致力于实现第二种未来,这不仅仅因为它符合各国的利益,也因为它有利于所有国家。”他说。
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王胜就加强团结合作推动构建南海命运共同体分享几点建议:一是加强对话协商,自主制订区域规则,构建南海安全共同体。二是推动地区经济融合,发展蓝色经济,构建南海经济共同体。三是加强多轨交流,拓宽合作渠道,构建南海信任共同体。只有南海周边国家充分认识加强南海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通过对话协商、经济融合和多轨交流,构建融安全、经济与信任三位一体的南海命运共同体,化斗争为和平,化竞争为合作,才能使南海成为和平友好合作之海。
印尼外交部东盟总司长、东盟事务高官西达托·礼萨·苏约迪普罗最后评论表示,解决安全困境的方式就是包容性的进程,所有相关方应该坐下来,东盟是唯一一个平台,能够提供这样的包容性。对于东盟而言,我们要进一步保持自己的中立性,包括自己在经济和地理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发挥我们的作用。另外,海洋的稳定能够使得东盟国家受益,也可以使得东盟独特性和中心性得到增强,也能促进整个区域的稳定和发展,也能够促进更广泛的合作,比如共同应对海平面的上升、气候变化等问题。
中评社香港3月30日电(记者 郭至君)过去一年以来,南海局势在恶化,如何应对南海问题已经超越南海问题本身,成为复杂的地缘政治问题,关系到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8位资深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南海之问的解决之道。
中国气候事务特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刘振民首先发言,他说,东亚国家应吸取历史教训,珍惜当前的和平局面。东亚国家应总结区域合作的好经验,珍惜当今的经济发展与繁荣局面。东盟国家与中国应认真总结过去30年处理南海问题的经验,通过双边谈判找到区域解决问题,避免域外国家干扰区域国家的合作。
刘振民说,东亚人民应觉醒,联合自强是正道,东盟国家和中国应正视南海问题的存在,努力防止南海局势失控:一是继续坚持双轨思路应对南海问题,即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努力维护好南海的和平稳定,中国与有关东盟国家通过谈判解决南海争议。二是域外国家应支持我们通过谈判公平公正解决,应避免选边站队支持一方来打压另一方。三是南海周边各国应着眼长远,寻求和平共处,使南海成为和平之海也成为合作之海。四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应积极持续构建蓝色伙伴关系,把南海建设成为中国与东盟的新能源基地,既确保南海的可持续发展,又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本地区的贡献。“南海的地位对支撑东亚经济至关重要,东亚国家要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人在南海挑战事端,努力维护好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确保东亚地区的和平发展繁荣。”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