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府观察:坎贝尔转任美国务院二把手之意涵

坎贝尔被任命为美国常务副国务卿 中评资料相

  中评社华盛顿11月1日电(记者余东晖)白宫今天宣布,拜登总统提名现任白宫国安会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Kurt Campbell)为常务副国务卿。美国专家预期,这意味着拜登政府在实施其“印太战略”方面,向具体执行部门“注入真正的能量和动力”,有可能增强美国务院的实力。

  号称“印太沙皇”的坎贝尔被认为是拜登政府对华战略和“印太战略”的设计师,就一系列与亚洲有关的政策问题向拜登提供建议。这项任命需要得到美国国会参议院的批准。若获得批准,坎贝尔将接替今年夏天退休的舍曼,出任美国国务院“二把手”。

  有人怀疑坎贝尔转任美国务院“二把手”是否意味着拜登政府不那么专注于亚洲,但是专家指出,坎贝尔今后依然会定期参加白宫国安会的各部会“二把手”会议,为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出谋划策,而到美国国务院任要职,更能发挥其在具体实施“印太战略”方面的作用。

  提出美中可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说的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对这项提名不感惊讶。他认为中国和整个亚太地区对美国国家安全和繁荣的重要性难以低估,也不应低估坎贝尔在这个关键场域发挥作用的资格。

  曾在奥巴马政府担任美国务院政策规划高官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高级顾问埃德尔(Charles Edel)称,坎贝尔离开白宫国安会将留下真空,但这项任命“有望为国务院在印太事务上注入一些真正的能量、运动和活力”。

  坎贝尔曾在奥巴马政府担任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 , 他是奥巴马政府“重返亚洲”倡议的主要推手,其中关键点就是加强美国与地区盟友的关系,在中国周边形塑有利于美国的战略环境。

  在拜登政府内,坎贝尔是制定“印太战略”的主要推手,也是推动“四方机制”、“澳克斯”、美日韩三边同盟等机制的关键人物,而且坎贝尔并不讳言这些机制有针对中国之意。他接替舍曼出任美国务院“二把手”,无疑是增强了美国务院在实施美国“印太战略”时的话语权和实力。

  今年66岁的坎贝尔在美国的亚洲战略界浸淫深耕40多年,在美国政界有着广泛深厚的人脉关系。可以说,现在美国的亚洲战略界有很多坎贝尔的“自己人”。

  不在政府任职期间,坎贝尔所创建的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和顾问公司“亚洲集团”等在美国对华战略制定的过程中起到参谋作用,基本上是强调以“硬实力”与中国强势竞争。“新美国安全中心”的一些学者通过“旋转门”,进入美国政府工作,正在拜登政府实施对华战略中发挥作用,如现任五角大楼负责印太事务的助理防长拉特纳。

  坎贝尔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关系如何也备受瞩目。据《华盛顿邮报》透露,坎贝尔与布林肯相识多年。布林肯是坎贝尔一个女儿的教父,坎贝尔是布林肯婚礼上的伴郎。由此可见,不存在白宫派坎贝尔去牵制布林肯的意味。

  从任职奥巴马政府的助理国务卿到任职拜登政府的常务副国务卿,逐步高升的坎贝尔的“对华战略观”跟美国整个主流战略界一样,也在发生着变化,总体是趋于强硬,但又会随着大环境变化有所调整。

  在特朗普政府对华“极限打压”的2019年9月,坎贝尔与后来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沙利文联名在《外交事务》刊发了长文《没有灾难的竞争》,认为美国应该将与中国的竞争视为“需要管理的条件,而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

  拜登现在强调要管控美中竞争,避免滑向冲突,以及认为美中竞争将长时间存在,美国不追求竞争最终结果,不想对华实现“政权更迭”等,相信很大程度上就来自坎贝尔与沙利文的这种战略思维。

  在拜登即将上台的2021年1月,即将出任高职的坎贝尔与后来任白宫国安会中国事务主任的杜如松(Rush Doshi)联名再度于《外交事务》撰文,强调美国有必要“认真地重新参与”亚洲事务,并用“临时”联盟和伙伴关系维持现有国际秩序。

  拜登政府执政初期,执著于“从实力地位出发”与中国打交道,支柱之一就是强化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盟友网络,正是如坎贝尔主张的大力构建对华包围圈,实际上获得一定进展。坎贝尔数次宣称,美国在印太地区的盟友关系达到十年前无法想象的水平;助理防长拉特纳数次得意地宣称,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对华威慑力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拜登政府执政即将满一周年的2022年1月,坎贝尔谈对华战略时坚称,美中关系的主导范式将由竞争来定义,但他承认,美中关系的本质特征是有谈判和接触元素的共存。这意味着美国将在对美国利益关键的领域与中国展开竞争,同时在有共同利益的领域与中国进行建设性接触。他说:“我相信美国终究寻求的是与中国的共存。”

  2023年6月,中评社报导,曾经在2021年5月宣告美中接触时代结束的坎贝尔开始转调,称当前美中尚处于“再接触”(reengagement)的早期阶段,未来的轨迹不确定,因而美中需要建立当年美苏那样的避险机制,避免新冷战。

  当时正值美方寻求布林肯访华,坎贝尔表示,美国将在与盟友和伙伴尽可能密切磋商的情况下开展对华外交,正在寻求与中国在美方认为需要协调的问题上进行建设性、协作性的外交。美方认为竞争仍是两国关系的“主导性框架”。与此同时,希望这种竞争保持在负责任的范围内,希望避免分歧演变成对抗。

  由此可见,随着美中竞争态势的演变,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手法也在随着大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坎贝尔在其中起的作用不可低估。

  作为美国对华决策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坎贝尔参加了日前拜登在白宫与王毅的会见。在中美双方就共同努力迈向旧金山峰会达成共识之际,坎贝尔的任命虽然很可能要到峰会后才会被参议院确认,但从白宫转任国务院,有利于美方实施通过峰会与中方达成的共识,当然也可能有利于美方在分歧领域继续执行美方的策略。

  在敏感的台湾问题上,坎贝尔主张保持美国对台战略“模糊性”,但是按照台湾高官的说法,坎贝尔在克林顿时代任副助理防长时就致力于加强美台安全和政治关系,过去两年在推动日韩、七国集团、北约等官方声明突出强调“维持台海和平稳定重要性”方面“发挥了作用”。可以想见,坎贝尔很可能继续在“模糊性”旗号下,更清晰地实施支持台湾的政策手法,但又要避免台湾问题失控,演变为台海冲突。

  当俄乌战争延宕、以巴冲突再起时,美国有人关注美国会否在东亚面对第三个战场,而美国的亚洲盟友则关切美国会否分神,战略重点又转回欧洲和中东。一直主张美国战略重点要转向亚洲的坎贝尔获此任命,被认为是对美国亚太盟友的抚慰。

  小布什时期任白宫亚洲事务主管的美韩问题专家车维德(Victor Cha)说,韩日等盟友仍会担心,“但让库尔特担任国务院的二号人物,会给人一种信心,即(拜登)政府致力于推进和实施其印太战略”。

坎贝尔被任命为美国常务副国务卿 中评资料相

  中评社华盛顿11月1日电(记者余东晖)白宫今天宣布,拜登总统提名现任白宫国安会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Kurt Campbell)为常务副国务卿。美国专家预期,这意味着拜登政府在实施其“印太战略”方面,向具体执行部门“注入真正的能量和动力”,有可能增强美国务院的实力。

  号称“印太沙皇”的坎贝尔被认为是拜登政府对华战略和“印太战略”的设计师,就一系列与亚洲有关的政策问题向拜登提供建议。这项任命需要得到美国国会参议院的批准。若获得批准,坎贝尔将接替今年夏天退休的舍曼,出任美国国务院“二把手”。

  有人怀疑坎贝尔转任美国务院“二把手”是否意味着拜登政府不那么专注于亚洲,但是专家指出,坎贝尔今后依然会定期参加白宫国安会的各部会“二把手”会议,为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出谋划策,而到美国国务院任要职,更能发挥其在具体实施“印太战略”方面的作用。

  提出美中可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说的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对这项提名不感惊讶。他认为中国和整个亚太地区对美国国家安全和繁荣的重要性难以低估,也不应低估坎贝尔在这个关键场域发挥作用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