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者称世界秩序不应孤立中国而应缠住中国
中评社华盛顿10月31日电(记者余东晖)美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何瑞恩称,美国对华战略目标应当是鼓励中国参与全球体系,使之难以摆脱世界秩序,而不是孤立排斥中国,迫其另起炉灶。为此美国领导人应更公开地承认,欢迎更繁荣、更和平的中国。
最新出版的《外交事务》双月刊11/12月号刊登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何瑞恩(Ryan Hass)的文章--《美国想从中国得到什么:让北京缠于(Entangled in)世界秩序的战略》,提出了上述与当今美国战略学界主流思维似乎并不合拍的论点。
2013年到2017年,何瑞恩曾在奥巴马政府中担任白宫国安会中国事务主任。在美国主流战略学界惊呼中国崛起,纷纷主张遏制围堵中国时,何瑞恩认为,美国对自己要有信心,对华战略要有耐心,要在对华竞争的同时,继续保持接触,寻求可能的合作。
在这篇长文中,何瑞恩指出,华盛顿应该致力于保持一个支持美国安全和繁荣的正常运行的国际体系,这个体系包含而非孤立中国。与此同时,美国应保持强大的军力,阻止中国对美国或其安全伙伴使用武力,并努力在事关国家安全的技术创新方面保持对中国的整体优势。
何瑞恩认为,这一战略与冷战时期的目标不同,当时的目标是试图孤立苏联并迫使其在自己的矛盾之下崩溃。今天,华盛顿的目标应该是使中国参与到一个规范国际行为的全球体系中,并推动北京得出这样的结论:实现其国家雄心的最佳途径是在现有的规则和准则之内运作。
何瑞恩称,遵循这条路径将利用中国渴望作为在全球事务中有发言权的大国而得到认可的愿望,将为北京提供明确选择:如果中国投资于保护和适应现有体系,它可以享受对其持续上升的广泛接受,或者中国可以退出这个秩序并瓦解这个秩序,从而导致集团对立。
何瑞恩表示,美国领导人在“二战”后建立起国际体系,并非出于善意,而是由对国家利益的积极追求所引导。华盛顿必须保住它从这一体系中获得的超大利益,并使中国继续纠缠其中。他强调,孤立中国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否则,北京可能撤回对西方主导的机构的资助,并大力投资于可能与当今体系竞争并最终取而代之的组织。
为了减少产生这些结果的风险,何瑞恩指出,美国首先需要意识到,许多非西方国家的人认为当前的“基于规则的秩序”是主要由白人、西方人主导的体系,对他们的优先事项和关注不够。他们认为现行体系不利于他们,他们视中国为他们事业的捍卫者。
其次,国际制度和公约也需要适应国际体系内的权力变化。安全理事会必须调整自二战结束以来的权力重新分配,给予巴西、德国、印度和日本永久席位。与此同时,美国不应继续阻止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样的机构中行使与其经济权重相符的投票权。
何瑞恩表示,如果中国退出,二战后的国际体系的巴尔干化(即碎片化)将损害美国的长远利益。气候变化、大规模流行病等全球挑战需要动员全球的资源;贸易体系的崩溃会使所有国家变得更贫穷;如果美国和中国不能协调,绿色能源转型的时间会更长,成本也会更高;全球信息系统分裂为西方和中国两大集团会妨碍创新和经济增长。
对于美国国内出现的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思潮,何瑞恩指出,美国放弃它在建构中发挥了领导作用的全球贸易架构将是一个错误,将减少华盛顿为全球经济设定议程的能力。如果华盛顿继续走升高贸易壁垒的路,长远来看将损害自己的竞争力。他主张华盛顿加强激励中立国家与美国合作的机制;重新投资于多边主义,继续通过世贸组织、G20和联合国等机构解决全球挑战。
何瑞恩提出了“国际秩序2.0”设想,为此美国决策者要说服中国投资于由第三方领导的多边解决方案,比如美国和中国都支持由非洲联盟领导的扩大技术培训的项目。
何瑞恩建议,华盛顿也应与北京合作,制定在无治理和低治理空间中可接受的国家行为准则。例如,两国可以同意避免在太空中进行产生轨道碎片的活动,从而导致反对在外层空间使用动能反卫星武器的准则。美国和中国都将从在冲突中对AI启用的自主武器系统使用的限制中受益。华盛顿和北京可以努力达成谅解,即人类必须保持对所有核发射决策的控制。
何瑞恩称,美国还必须明确,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利益,那就是保护其安全承诺并维护航行自由,类似于中方的“核心利益”。
即使坚守其至关重要的利益,何瑞恩指出,华盛顿也需要给北京一个理由,以积极响应其努力保持中国嵌入国际体系。美国领导人应更公开地承认,“他们欢迎一个更繁荣、更不好战的中国——对其公民权利做出反应,并为应对全球挑战做出更多贡献的中国”。这种美国政策框架将表明,美国对中国崛起不怀有敌意,并欢迎未来建立更健康的关系。拜登应当考虑向中国人民发出这样的讯息。
特别提到台湾问题,何瑞恩强调,美国还需要恢复对台手法的纪律。美国会议员的象征性姿态,以及军方领导人对冲突时机的无节制公开思考,让美国的盟友感到不安,并让北京把美国描绘成局势升级的煽动者。美国领导人应该回到鼓励两岸无条件对话的道路上来,并对任何得到台湾人民支持的和平解决两岸分歧的办法表示开放态度。他们还应该拒绝任何有关美国将台湾视为关键节点或美国防卫边界一部分的说法。
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何瑞恩从几个方面主动回应了美国战略学界对于“对华接触论”的质疑:
在外交上,愤怒是一个软弱的武器。当美国孤立一些国家时,这些国家往往会更加无视美方的抱怨。与中国的外交脱钩也会产生类似的结果。
美国对中国崩溃的任何追求都将适得其反。这将疏远美国与其合作伙伴的关系,没有哪个伙伴有兴趣走这条路。它还会暴露出美国领导人对自己的影响力有限的天真认识,这是危险的:中国太强大了,美国无法入侵或影响其政权更迭。
北京希望推动现有的国际秩序更有利于中国的利益,认为自己有权拥有比现在更多的权力。这些将是调整,而不是全面修改。事实上,北京和莫斯科最大的区别在于,莫斯科准备充当一个打破体制的大国,而北京则不是,至少到目前为止还不是。
中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崛起与中国决定融入世界、融入支撑全球秩序的机构相吻合。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的国家发展目标同样依赖于在一个包容性的国际体系中保持联络,以维持其获得外国资本、技术和市场的机会。
美国的目标不是孤立或包围中国,而是打消北京可以成功地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反西方联盟的想法。在这方面,华盛顿将通过解决其他国家的主要挑战,而不是试图组织反对中国或中国倡议的努力,来发挥最大的作用。
中评社华盛顿10月31日电(记者余东晖)美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何瑞恩称,美国对华战略目标应当是鼓励中国参与全球体系,使之难以摆脱世界秩序,而不是孤立排斥中国,迫其另起炉灶。为此美国领导人应更公开地承认,欢迎更繁荣、更和平的中国。
最新出版的《外交事务》双月刊11/12月号刊登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何瑞恩(Ryan Hass)的文章--《美国想从中国得到什么:让北京缠于(Entangled in)世界秩序的战略》,提出了上述与当今美国战略学界主流思维似乎并不合拍的论点。
2013年到2017年,何瑞恩曾在奥巴马政府中担任白宫国安会中国事务主任。在美国主流战略学界惊呼中国崛起,纷纷主张遏制围堵中国时,何瑞恩认为,美国对自己要有信心,对华战略要有耐心,要在对华竞争的同时,继续保持接触,寻求可能的合作。
在这篇长文中,何瑞恩指出,华盛顿应该致力于保持一个支持美国安全和繁荣的正常运行的国际体系,这个体系包含而非孤立中国。与此同时,美国应保持强大的军力,阻止中国对美国或其安全伙伴使用武力,并努力在事关国家安全的技术创新方面保持对中国的整体优势。
何瑞恩认为,这一战略与冷战时期的目标不同,当时的目标是试图孤立苏联并迫使其在自己的矛盾之下崩溃。今天,华盛顿的目标应该是使中国参与到一个规范国际行为的全球体系中,并推动北京得出这样的结论:实现其国家雄心的最佳途径是在现有的规则和准则之内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