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台研院建院45周年 学者共议学科发展
中评社厦门7月7日电(记者袁晓麦)7月5日,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举行成立四十五周年学科发展大会。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小衡、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相平、复旦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信强、两岸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刘国深围绕台湾学科发展议题在开幕式上作主旨演讲。
曹小衡教授以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的实践经验,分享了涉台领域,尤其是经济学科建设的三点体会。第一,关于知识体系搭建,该体系主要包括经济学理论和专业学习,其中专业学习包含台湾经济、两岸经贸关系与两岸经济比较三大板块,构建扎实的理论根基。第二,关于研究方向设计,提出应聚焦于三大领域:一是台湾经济结构与发展趋势的深度研判;二是两岸经贸合作研究;三是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第三,关于学生培养重点,曹小衡认为应以通才教育为重点,拓宽学生视野与就业选择,而真正的专才需在实际工作中历练而成。最后,他指出当前台研学科建设面临的两大难点:一是如何明确找到交叉学科中理论创新与应用落地的平衡点;二是如何找到可量化的评估标准来支撑学科建设成效。
刘相平教授在发言中表示,台湾研究者不仅是历史的分析者,更是历史的创造者,需要具备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其研究成果时效性强,也同时面对来自各方的多重审视。面对当前台湾研究的系列挑战,他提出六点建议:第一要继续秉持家国情怀开展研究;第二要推动台湾研究“去魅化、去神秘化、去敏感化”;第三要建构并自信地运用自身话语体系;第四要建立本学科的发展史,要有自己的学科积淀;第五要加强与传统主流学科的联系与反哺;最后要积极运用新工具、新方法,并结合扎实的实证工作,提升台湾研究的权威性与前瞻性。
信强教授以美国政治研究为例,提出分析美国复杂内政外交的理论视角与分析工具,完全可以作为“他山之石”,被借鉴到台湾研究中。他在发言中深入分析了特朗普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表示理解当代美国不能仅看表象,而应探析其两大深层动因。一方面,是诡异的“资本合流”,即代表科技新贵的“新资本”与代表传统工业的“旧资本”合流,代表华尔街的“大资本”与代表中小业主的“小资本”合流,以及“国际资本”与“本土资本”的合流,这些复杂的资本利益诉求在同一政治人物身上得到了扭曲的体现。另一方面,是多重“社会对决”,包括政治上的民粹主义与精英主义,社会上的保守主义与进步主义,经济上的全球主义与本土主义,以及外交上的单边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激烈交锋。信强强调,在中美关系、美台关系和台湾内部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研究时,引入美国研究的一些视角或关注点,将有助于推动台湾研究的学术化与理论化进程,为学科体系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刘国深教授首先剖析了台湾研究学科建设中的内在矛盾,即专才与通才、单一学科与跨学科之间的两难困境。他以《题西林壁》为例,指出台湾问题的复杂度远超“庐山”,任何单一学科都无法窥其全貌,必须进行跨学科研究。这就引出了当前最棘手的现实难题,学术评价与社会就业体系是围绕传统单向化学科建立的。一个“台湾研究”交叉学科培养出的学生,在求职或评职称时,往往会因不属于任何一个传统专业而处处碰壁。他坦言,这一个系统性问题不是单一院系能够解决的。未来的台湾研究人才必须学会在矛盾中求生存、求发展,既要努力成为某一领域的“专才”,以满足社会评价体系的要求,找到立足之本;又要持续拓展知识边界,具备跨学科的视野与整合能力,努力成为“通才”,才能真正应对台湾研究的复杂挑战。
中评社厦门7月7日电(记者袁晓麦)7月5日,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举行成立四十五周年学科发展大会。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小衡、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相平、复旦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信强、两岸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刘国深围绕台湾学科发展议题在开幕式上作主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