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主衰败的政治学分析
【摘要】美国作为自由民主的现代性典范,长期都是各个后发展国家顶礼膜拜的对象,美国人民也自诩为“山巅之城”、“上帝选民”。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来,美国以自由、民主和人权的“祖师爷”,动辄对他国内政指手画脚,强加美式民主于他国,甚至不惜发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结果那些实行美式民主的地方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不仅政治紊乱、社会失序、经济凋敝,而且沦为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离主义的温床。为此美国不得不从阿富汗狼狈撤军,再现46年前的“西贡时刻”。美式民主在后发展国家的移植失败,加剧了民主的全球性危机,尤其在美国国内,随着民主、共和两党凿枘不合、歧异难解,否决政治肆虐,身份政治猖獗,社会戾气弥漫,政治极化大张旗鼓,反建制、反精英、反智性的民粹主义泛滥成灾,科层化官僚体系的决断力、预见力和执行力大幅下滑,美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民主的绩效和品质急遽下降,已经无可置疑地陷入长期衰败之中,美国民主已经呈现政治学家拉里·戴蒙德(Larry Diamond)所谓的“岌岌可危”样态。
美国作为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典范,集政治民主、经济自由、社会体面和文化多元于一身,是很多民族和国家向往的“灯塔”。只是自特朗普(Donald J.Trump)上台以来,党争加剧、政治极化、民主失能、意识形态挂帅愈发显着,尤其2021年的国会山动乱事件,严重破坏美式民主的国际声誉,彰显美国民主机制运转失灵,催生了严重的政治危机,使美国的国家形象一落千丈。美国尽管可能还是人类社会的“灯塔”,但在笔者看来,至少也是“灯泡”坏了,亟待修复。
一、共和民主两党党争加剧
2023年1月麦卡锡(Kevin McCarthy)透过15轮投票才当选美国众议院议长。10月3日又以216票赞成、210票反对,成为美国宪政史上首位被罢免的众议院议长,众议员帕特里克·麦克亨利(Patrick Timothy McHenry)旋即担任临时议长,直至选出新的议长。众议院一时群龙无首,立法工作陷入瘫痪,美式民主再次遭受重创。
在这216张赞成票中,民主党团结一致208票赞成,再加上共和党8票倒戈,麦卡锡遭到罢免,这次罢免也是麦卡锡自己种下的苦果。1月为了使自己在共和党内部赢得足够支持,对极端保守派一让再让,同意把罢免议长动议的人数门槛降低到1人。只不过麦卡锡没有想到,当初的妥协退让,这么快就反噬到自己。
这次罢免的导火索是麦卡锡与民主党合作通过临时预算支出拨款法案,避免了拜登政府的关门大吉;但这个拨款法案,却不包括特朗普支持者所需要的边境管理资金,阻止目前美国疯狂的偷渡潮,违背了麦卡锡年初与极端保守派达成的协议。换句话来说,是麦卡锡的个人政治诚信问题激怒了共和党内的坚定保守派,引爆了罢免潮,不守信就应该被惩罚是责任政治的必然结果。麦卡锡上任后一直推动调查、弹劾拜登,得罪了所有的民主党议员;这次为了避免政府停摆,又与民主党合作,帮助拜登渡过难关,又得罪了共和党议员,尤其是党内的坚定保守派。但绝大多数民主党议员对此幷不领情,搞得麦卡锡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最后民主党联合共和党内的少数极右翼构成罢免麦卡锡的微弱多数,成功罢免麦卡锡。于是,麦卡锡在闹剧中上任,又在闹剧中下台。从难产到短命的众议院议长前后不过9个月。俄亥俄州议员乔丹(Jim Jordan)随即投入议长选举,前2轮投票,一轮比一轮得票少。10月20日他表示暂停竞选,支持赋予临时议长麦克亨利更大的权力,直至明年1月选出新的议长。结果,几小时之后他又反悔了,表示参与第三轮投票,结果这一轮投票25名共和党人反对。不等乔丹自行退出,共和党闭门会议已把他三振出局了。
直到11月初曾帮助特朗普试图推翻2020大选的麦克·约翰逊(Mike Johnson)当选新议长,才勉强打破政治僵局,化解众议院群龙无首的尴尬局面。从麦卡锡被罢免,共和党二把手斯卡利斯(Steve Scalise)退选,到乔丹三轮投票败北,凸显了共和党内部严重的政治分歧和政治混乱,甚至无法团结一致选出一位新领导人,政治极化不仅弥散在两党之间,而且渗透进两党内部。同时,这位新当选的议长是一位坚定保守派,共和党未来势必在拜登父子贪腐案上穷追猛打,问责拜登政府的大撒币、高税收、纵容非法移民等问题,拜登的施政将更加艰巨,两党党争将进一步加剧,社会撕裂也将有增无减。
二、日益突出的否决政治
随着共和党、民主党在控枪、LGBTQI+、非法移民、女权、社会福利、BLM、少数族裔权利、援助乌克兰、全民医保、财政政策、气候变迁和堕胎权等问题上龃龉不断,两党日益对立;不分青红皂白,为反对而反对的否决政治日趋凸显。这种否决政治以否决为要、治理为次、争执不断,由此而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效率低下,执行力差,国家治理赤字狂飙。用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话来说就是“好比把沙粒扔进齿轮,既防止了车轴往前转,又阻止了它往后转”。原本民主体制下正常的自由辩论、理性协商、交流沟通异化为不断变味的叫骂和相互攻讦,达致共识成为不可能的事情。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整理出一套政治病理学,认为不同政治派系和个人由于对正义、平等和善拥有不同的理解,当社会现实不吻合各自的价值理念时,就会引起城邦内讧,爆发大规模冲突,最后导致政体衰败乃至覆灭。
此外,美国总统提出的议案常遭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杯葛。作为美国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的罗斯福,在其12年总统任期内,被国会否决的议案就高达580次左右;但罗斯福否决国会议案更是达到创纪录的635次;克利夫兰总统行使否决权584次;杜鲁门总统行使否决权250次;美国成立劳工部用了45年,海军部用了10年,司法部用了40年,内政部用了39年。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是这种分权制衡体系的重要特征,行政成本高企,行政效率低下,许多涉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无法得到有效执行,难以满足国家发展和政经转型的战略需求。例如2023年11月16日旧金山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期间,拜登政府极力与13个国家达成印太经济框架(IPEF),这份协议旨在提供一个《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替代方案,在经济上与中国脱钩断链,整合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经济板块与日韩为核心的东亚经济板块,拉拢东南亚、印度和澳大利亚,孤立中国,遏制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影响力和政经实力,形构一个基于价值观之上的“经济北约”。但共和党却认为印太经济框架会掏空美国制造业,加剧美国产业的空心化与去工业化,加重美国工人阶级的失业危机,阻碍铁锈地带的复苏,让美国陷入无法自拔的经济衰退。2024年可能再度入主白宫的前总统特朗普11月18日在艾奥瓦州道奇堡演讲时就认为IPEF 是“TPP二号”,“比第一个更糟糕,这是用另一个旨在加速向亚洲外包的大规模全球主义怪物来摧毁农民和制造商。拜登政府的TPP二号计划将在下一届政府上台的第一天就宣告死亡。”
严酷的党争和恶劣的政治生态扼杀了拜登政府雄心勃勃的政经谋略,拖慢了美国围堵中国的战略部署,使IPEF谈判日渐复杂化、政治化和武器化,妄图把中国排挤出亚太经贸体系和供应链的努力很可能功亏一篑。《华盛顿邮报》更是直言不讳道:面对气候、枪支、经济政策、贸易、移民、债务、不平等和财政赤字等问题,不仅政府和政客们无法达成共识,而且每一位公民都存在分歧。许多美国人认为政治制度助长了无力回应大众需求的挫败感和愤懑,没有任何解决方案,“政治制度已经崩溃,它无法代表人民,美国民主正在破裂。”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政治学教授史蒂文·莱维茨基(Steven Levitsky)与丹尼尔·齐布拉特(Daniel Ziblatt)甚至共着了一本《民主国家如何消亡》(How Democracies Die),详细分析了美国民主如何衰落以及民主倒退的可怕前景。
总之,两党内部的温和派和中间力量日益萎缩,激进派逐渐主导了两党的政治议程,两党交集愈来愈小,双方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变得不可调和,任何试图在政治博弈中达成妥协的机会和努力也愈发渺茫,政治成为激烈的相互对抗,社会裂痕越来越大,政治极化日渐突出。由此而诞生的思想暴力、语言暴力、精神暴力乃至最后的物理暴力更是屡见不鲜。例如支持特朗普和反对特朗普的民众就泾渭分明,双方只选择自己想听的,相信自己所相信的,甚至不惜大打出手,国会山骚乱事件就是从思想暴力到物理暴力演化的典型案例。缺乏一致共识,民主政治无法正常运转。民主过程成为各说各话,只有竞争,没有合作,留下一地鸡毛。由此,美国民主少了锐气多了痞气,少了正气多了邪气。
三、无可避免的民主衰败
美国虽然高举自由、民主的大纛,但世人皆知美式民主的金字招牌已然褪色。身份政治横行,政治正确猖獗,政治极化肆虐,反建制、反精英、反智性的民粹主义风靡一时,不仅冲击了既有的公民身份认同,而且全面恶化了社会和政治生态,打破了国家权力(公权)和公民权利(私权)之间的微妙平衡,蹈入了民主失真、社会失和、政治失能、道德失范的恶性循环,折射出缠绕美国社会多年的制度缺陷和治理失灵等深层次问题,政治制度不可避免地产生和走向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所谓的政治衰败(Political Decay)。
2023年皮尤中心的民调显示:57%的美国人认为美国不是民主的典范;65%的受访者认为美国民主制度需要重大改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意识到民主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它需要持续改进、发展。此外,美国的民主指数更是连年下降,从2015年属于完全民主的8.05分(满分10分);2016年降级为7.98分的有缺陷的民主;2022年只有7.85分,排名猛降至世界第30名,沦为货真价值的有缺陷民主。瑞典国际民主及选举协助学会(IDEA)11月发布的一份全球民主指标性报告显示:近一半的国家民主制度正在衰退,包括美国、欧洲和亚洲在内的众多民主成熟国家都在退步;在173个国家中,有85国过去五年在民主表现方面,至少有一项关键指标呈倒退趋势。世界各地的民主基础正在削弱,美国亦不是例外,金钱政治、选举舞弊、贫富悬殊、社会撕裂、两极分化、利益集团和党派恶斗等美式资本主义陈年旧疾不仅加剧了美国民主制度的衰落,而且进一步使美国下坠为政治学家芭芭拉·沃尔特(Barbara Walter)所谓的“派系林立的无支配体系”。
四、结语
民主不仅是个人透过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定期投票选举产生政治精英的过程,而且是依据共同认可的规则体系,通过理性沟通、协调分歧、达致共识来暂时解决或解决冲突的社会调节过程。一致共识是民主政体有效运转的前提。没有共识,民主就无法运转。同时,民主和共识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没有共识的民主,是无力的,是空洞的;没有民主的共识,则可能堕落为多数人侵犯少数人自由和权利的工具,而变得日益僵化、机械化,变成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笔下“多数人的暴政”。伴随着政治极化和党争加剧,民主、共和两党失去了对彼此的基本信任,不相信对方会在既定政治框架内遵循国家利益优先于党派利益、长远利益优先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优先于局部利益的政治准则和政治共识,只会把党派利益和个体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之上,原来的正和博弈变成了赢者全拿的零和博弈,民主党所得即是共和党所失,民主党所失即是共和党所得。这种全输全赢的零和博弈扩大、巩固了政治对立和社会撕裂,加剧了国家和社会、精英和大众之间的分野与裂隙,使一致共识和社会团结难上加难,让原本就存在的代际对立、地域对立和左右对立更加根深蒂固,民主党、共和党日益炭冰不同器,打击报复、为反对而反对成为政治常态,民主不可避免地在这种相互敌视、相互对抗中一步步走向衰败。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12月号,总第312期,P62-65)
【摘要】美国作为自由民主的现代性典范,长期都是各个后发展国家顶礼膜拜的对象,美国人民也自诩为“山巅之城”、“上帝选民”。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来,美国以自由、民主和人权的“祖师爷”,动辄对他国内政指手画脚,强加美式民主于他国,甚至不惜发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结果那些实行美式民主的地方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不仅政治紊乱、社会失序、经济凋敝,而且沦为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离主义的温床。为此美国不得不从阿富汗狼狈撤军,再现46年前的“西贡时刻”。美式民主在后发展国家的移植失败,加剧了民主的全球性危机,尤其在美国国内,随着民主、共和两党凿枘不合、歧异难解,否决政治肆虐,身份政治猖獗,社会戾气弥漫,政治极化大张旗鼓,反建制、反精英、反智性的民粹主义泛滥成灾,科层化官僚体系的决断力、预见力和执行力大幅下滑,美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民主的绩效和品质急遽下降,已经无可置疑地陷入长期衰败之中,美国民主已经呈现政治学家拉里·戴蒙德(Larry Diamond)所谓的“岌岌可危”样态。
美国作为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典范,集政治民主、经济自由、社会体面和文化多元于一身,是很多民族和国家向往的“灯塔”。只是自特朗普(Donald J.Trump)上台以来,党争加剧、政治极化、民主失能、意识形态挂帅愈发显着,尤其2021年的国会山动乱事件,严重破坏美式民主的国际声誉,彰显美国民主机制运转失灵,催生了严重的政治危机,使美国的国家形象一落千丈。美国尽管可能还是人类社会的“灯塔”,但在笔者看来,至少也是“灯泡”坏了,亟待修复。
一、共和民主两党党争加剧
2023年1月麦卡锡(Kevin McCarthy)透过15轮投票才当选美国众议院议长。10月3日又以216票赞成、210票反对,成为美国宪政史上首位被罢免的众议院议长,众议员帕特里克·麦克亨利(Patrick Timothy McHenry)旋即担任临时议长,直至选出新的议长。众议院一时群龙无首,立法工作陷入瘫痪,美式民主再次遭受重创。
在这216张赞成票中,民主党团结一致208票赞成,再加上共和党8票倒戈,麦卡锡遭到罢免,这次罢免也是麦卡锡自己种下的苦果。1月为了使自己在共和党内部赢得足够支持,对极端保守派一让再让,同意把罢免议长动议的人数门槛降低到1人。只不过麦卡锡没有想到,当初的妥协退让,这么快就反噬到自己。
这次罢免的导火索是麦卡锡与民主党合作通过临时预算支出拨款法案,避免了拜登政府的关门大吉;但这个拨款法案,却不包括特朗普支持者所需要的边境管理资金,阻止目前美国疯狂的偷渡潮,违背了麦卡锡年初与极端保守派达成的协议。换句话来说,是麦卡锡的个人政治诚信问题激怒了共和党内的坚定保守派,引爆了罢免潮,不守信就应该被惩罚是责任政治的必然结果。麦卡锡上任后一直推动调查、弹劾拜登,得罪了所有的民主党议员;这次为了避免政府停摆,又与民主党合作,帮助拜登渡过难关,又得罪了共和党议员,尤其是党内的坚定保守派。但绝大多数民主党议员对此幷不领情,搞得麦卡锡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最后民主党联合共和党内的少数极右翼构成罢免麦卡锡的微弱多数,成功罢免麦卡锡。于是,麦卡锡在闹剧中上任,又在闹剧中下台。从难产到短命的众议院议长前后不过9个月。俄亥俄州议员乔丹(Jim Jordan)随即投入议长选举,前2轮投票,一轮比一轮得票少。10月20日他表示暂停竞选,支持赋予临时议长麦克亨利更大的权力,直至明年1月选出新的议长。结果,几小时之后他又反悔了,表示参与第三轮投票,结果这一轮投票25名共和党人反对。不等乔丹自行退出,共和党闭门会议已把他三振出局了。
直到11月初曾帮助特朗普试图推翻2020大选的麦克·约翰逊(Mike Johnson)当选新议长,才勉强打破政治僵局,化解众议院群龙无首的尴尬局面。从麦卡锡被罢免,共和党二把手斯卡利斯(Steve Scalise)退选,到乔丹三轮投票败北,凸显了共和党内部严重的政治分歧和政治混乱,甚至无法团结一致选出一位新领导人,政治极化不仅弥散在两党之间,而且渗透进两党内部。同时,这位新当选的议长是一位坚定保守派,共和党未来势必在拜登父子贪腐案上穷追猛打,问责拜登政府的大撒币、高税收、纵容非法移民等问题,拜登的施政将更加艰巨,两党党争将进一步加剧,社会撕裂也将有增无减。
二、日益突出的否决政治
随着共和党、民主党在控枪、LGBTQI+、非法移民、女权、社会福利、BLM、少数族裔权利、援助乌克兰、全民医保、财政政策、气候变迁和堕胎权等问题上龃龉不断,两党日益对立;不分青红皂白,为反对而反对的否决政治日趋凸显。这种否决政治以否决为要、治理为次、争执不断,由此而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效率低下,执行力差,国家治理赤字狂飙。用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话来说就是“好比把沙粒扔进齿轮,既防止了车轴往前转,又阻止了它往后转”。原本民主体制下正常的自由辩论、理性协商、交流沟通异化为不断变味的叫骂和相互攻讦,达致共识成为不可能的事情。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整理出一套政治病理学,认为不同政治派系和个人由于对正义、平等和善拥有不同的理解,当社会现实不吻合各自的价值理念时,就会引起城邦内讧,爆发大规模冲突,最后导致政体衰败乃至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