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编译:美学者析台湾大选后大陆对台政策

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当选台湾地区新一任领导人(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1月26日电(记者 郭至君编译)1月13日,台湾执政党民进党的赖清德以百分之四十的得票率击败两位对手,赢得台湾选举。与此同时,民进党未能保住在台湾立法机构的多数席位,落后反对党国民党一个席位(52对51)。美国外交关系协会(CFR)研究员David Sacks日前针对选后的两岸关系和美台关系进行撰文分析,他表示,现在的岛内焦点将转移到立法机构的权力平衡上,台湾民众党拥有八个席位,在选举中成为潜在的造王者,既可以与民进党合作制定和推进赖清德的议程,也可以与国民党结盟阻止赖清德的许多政策。

  David Sacks表示,迄今为止,中国大陆对选举结果的反应相对克制,因为北京政府很可能已经估计到赖清德获胜是最有可能的结果,并对民进党失去立法机构多数席位并不意外。此外,中国大陆很可能在短期内优先考虑中美关系,而非两岸关系。尽管如此,我们需考虑中国大陆在未来五个月内对台湾施加更多压力,向台湾人民表明,继续投票给民进党执政是要付出代价的,并试图影响赖清德的就职演说及其处理两岸关系的方式。

  中国大陆回应赖清德的当选

  迄今为止,中国大陆对台湾选举的反应一直是淡化其重要性。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声称选举“不会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的基本事实”,而国台办发言人则表示“选举不能改变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中国大陆的声明也强调了统一的必然性,传达了北京从长计议的讯息。   中国大陆在选举后采取的第一个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举动是挖走了与台湾仍保持正式外交关系的13个国家中的一个,这是北京经常用来表达对台湾事态发展不满的一种策略。选举刚结束,诺鲁就宣布断绝与台湾的关系,与中国大陆建立关系,这加剧了台湾在国际上的孤立,但并非致命打击,因为台湾的非官方关系(如与美国和日本的关系)远比这些官方关系重要,尽管这些关系仍给台北带来好处。

  尽管中国继续在台湾自行宣布的防空识别区内开展军事活动,但其规模尚未显着扩大。同时,没有大规模军事演习也进一步证明中国政府采取了“静观其变”的态度,并保留了这一手段,以备将来赖清德就职后使用。

  最初相对克制的反应可能是由几个不同因素造成的。首先,中国大陆正在寻求在短期内缓和与美国的紧张关系。他们可能已经得出结论,如果对台湾选举做出强硬回应,将促使美国做出反击,表现出对台湾更多的支持,同时也会导致更多要求对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实施制裁的呼声。   其次,在距离美国总统大选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中国大陆很可能更愿意“放长线钓大鱼”,看看假如特朗普第二次当选总统后,美国是否会减少对台湾的支持。因为特朗普指责台湾窃取了美国的半导体产业,据说他还质疑美国从保卫台湾中能得到什么好处,并一再赞扬中国领导人。中国可能在打赌,它可以诱使特朗普达成一项协定,解决他在贸易方面的狭隘担忧,以换取美台关系的疏离。

  第三,赖清德在胜选演说中强调了他对维持台海现状的承诺以及与中国大陆对话的开放态度,从而没有给北京方面机会把他描绘成一个强迫北京出手的挑衅者。赖清德表示:“身为‘总统’,我对维护台海和平稳定负有重要责任。我将依据‘中华民国’宪政秩序,以平衡的方式行事,维持两岸现状。在尊严与对等的原则下,以交流取代阻挠,以对话取代对抗,满怀信心地与大陆开展交流与合作。”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选举结果并非北京最坏的设想。尽管赖清德的胜选将使民进党的执政时间延长至12年(自1996 年台湾首次举行“总统”选举以来,国民党和民进党均未在选举中取得三连胜),但北京强调了60%的选民另选他人的事实。例如,国台办指出,这次选举表明"民进党不代表主流民意"。此外,赖清德在2020年竞选连任时获得的选票比蔡英文少250万张,民进党失去了对立法机构的控制权,除非民进党能说服民众党支持其政策,否则赖清德将很难在未来四年“执掌大权”。对中国大陆来说,一个功能失调的台湾分裂政府是一个有利的结果,它将向台湾人民展示这样的民主国家无法为人民带来福祉。   中国大陆对台政策前瞻

  David Sacks认为,虽然中国大陆的初步反应相对温和,但在未来几个月内很可能会对台湾施加更多的经济、军事和外交压力。就在民进党选择赖清德为“总统”候选人的同一天,中国大陆对台湾发起了贸易调查,并在台湾大选前不到一个月宣布将对部分台湾产品提高关税,以此发出警告。大陆政府可能会继续撤销双方于2010 年签署的《经济合作框架协定》(ECFA),提高台湾商品的关税,设置监管壁垒,并可能实施投资限制,还可能寻求在台湾海岸附近实现军事活动正常化。在外交上,中国大陆可能会选择挖走台湾另外的“邦交国”,并将继续利用其影响力禁止台湾参与国际组织。

  中国大陆还将通过孤立民进党,鼓励亲陆企业、民间组织和政治家来分裂台湾,分化台湾社会。对北京政府来说,“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并不新鲜,但中国将继续完善这一做法。在台湾选举后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习近平强调了"发展壮大台湾爱国统一力量"的必要性。与此同时,中国国家安全部警告说,2005年的《反分裂国家法》是一把"利剑",但它只针对"分裂分子"而非台湾同胞。北京将试图利用其影响力使台湾无法治理,并使台湾内部对民主的价值和继续疏远的代价产生怀疑。

  有些人可能会说,民进党将连续十二年掌握“总统”宝座,北京应该对其台湾战略进行反省。但相反,中国大陆将继续采用其多年来使用的类似战略,这是大陆所擅长的,也是其优势所在。

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当选台湾地区新一任领导人(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1月26日电(记者 郭至君编译)1月13日,台湾执政党民进党的赖清德以百分之四十的得票率击败两位对手,赢得台湾选举。与此同时,民进党未能保住在台湾立法机构的多数席位,落后反对党国民党一个席位(52对51)。美国外交关系协会(CFR)研究员David Sacks日前针对选后的两岸关系和美台关系进行撰文分析,他表示,现在的岛内焦点将转移到立法机构的权力平衡上,台湾民众党拥有八个席位,在选举中成为潜在的造王者,既可以与民进党合作制定和推进赖清德的议程,也可以与国民党结盟阻止赖清德的许多政策。

  David Sacks表示,迄今为止,中国大陆对选举结果的反应相对克制,因为北京政府很可能已经估计到赖清德获胜是最有可能的结果,并对民进党失去立法机构多数席位并不意外。此外,中国大陆很可能在短期内优先考虑中美关系,而非两岸关系。尽管如此,我们需考虑中国大陆在未来五个月内对台湾施加更多压力,向台湾人民表明,继续投票给民进党执政是要付出代价的,并试图影响赖清德的就职演说及其处理两岸关系的方式。

  中国大陆回应赖清德的当选

  迄今为止,中国大陆对台湾选举的反应一直是淡化其重要性。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声称选举“不会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的基本事实”,而国台办发言人则表示“选举不能改变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中国大陆的声明也强调了统一的必然性,传达了北京从长计议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