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月刊肩负使命 学术顾问赋厚望
中评社香港1月26日电(中评社报导组)2023年6月,在中文期刊目录中影响力最大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将《中国评论》月刊收录为来源期刊(2023-2024)。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术指导、强化学术评价、把握学术品质,《中国评论》月刊于2024年1月号起,特邀增加一批学术顾问。日前,多位《中国评论》月刊新增学术顾问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他们纷纷讲述了自身如何与《中国评论》月刊结缘经历,并高度评价肯定了《中国评论》月刊的独特作用。
受访的多位《中国评论》月刊学术顾问普遍认为,《中国评论》月刊创刊26年来,成功构建了一个两岸思想沟通平台,为两岸各方提供了一个发表观点的重要平台。“铁肩担和平,妙刊载统一”,《中国评论》月刊肩负着特殊政治使命,其角色和作用远超一份纯学术性刊物,而是在两岸之间扮演着重要的桥梁角色作用,甚至在某个时期扮演着超前探索两岸政策共识的作用。
他们认为,《中国评论》月刊的最大特点是集合学者真正的研究心得,具有思想前瞻性以及观点权威性、广泛性等特质,能够产生政治影响力,是两岸关系研究者必看的期刊。《中国评论》月刊被评为C刊,让从事台湾研究的专家学者有了发表自己真知灼见的重要阵地,也鼓励更多有志者投入到两岸关系研究领域,十分难得宝贵。同时,他们也非常期待《中国评论》月刊能够坚持自己的特点,继续为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以及“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做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评论》月刊社长郭伟峰此前曾发文介绍道:《中国评论》月刊学术顾问还在继续特邀之中,共有六项标准:第一,参与了月刊的发起与创办工作,并在25年中通过各种方式支持月刊的工作。第二,所在学院或者学校在近数年来已经对自己的师生在《中国评论》月刊发表的论文予以相当于C刊的资格认证。第三,运用自己的学术经验与影响力,帮助月刊开拓新的学术理论范畴与内涵。第四,所属学术机构在创办第一时间即与月刊达成合作关系,共促发展。第五,在月刊上发表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影响的论文。第六,在读硕博阶段即在导师引领下与月刊结缘,并在成为名家之后以学术成果反馈月刊。他也指出,新学术顾问成员均来自大学或社会科学院机构,对学术期刊价值和作用具有把握能力。与之同时,学术顾问群体呈现了老中青三结合的可喜格局。
中评社记者日前采访了多位《中国评论》月刊新增学术顾问,包括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广、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黄清贤、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港澳研究室主任张建、闽南师范大学圆山学院院长兼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丽丽。
与《中国评论》月刊结下深厚缘分学术道路上不可或缺一部分
李振广表示,早在1999年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攻读博士时,自己就与《中国评论》月刊结缘,《中国评论》月刊在自己成长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另外,由于《中国评论》月刊在香港创刊,因此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思想引领作用,也因此吸引了大批学生阅读浏览,读者从中汲取了很多的营养,获得了很多启发。也有很多的学者通过《中国评论》月刊的文章,瞭解了台湾、香港,也瞭解有关国际关系的最前沿分析,为学术研究及观察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张亚中表示,虽然已经记不清是具体哪一天与中评社结缘,但与中评社在过去一二十年的交往中已经变成了好朋友。期间,张亚中与中评社分别在台湾、大陆、澳洲、日本合办过四次两岸高层政治对话,还曾举办过四次两岸外交高层人员对话以及一场军事对话。他说,每一次都希望中评社能够成为协办单位,因为中评社如实的报导一方面可以让两岸读者都能够瞭解,同时对我们来说也是好事,全部摊在阳光下,我们走的就是阳光大道。此外,张亚中还透过《中国评论》月刊一篇篇写了不止50篇的论文,最终中评社还将其集结成《论统合》一书,这令其非常感动。
黄清贤表示,《中国评论》月刊是两岸关系中非常重要且极具代表性的学术性刊物。在当前两岸关系复杂严峻的情况下,能够有这样一个刊物让两岸学界人士发声,自然引起学者极大关注。作为学者,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学术刊物,让大家激荡思想,找出有助于两岸关系更好发展的推进方案。
张建表示,过去十多年来,他一直关注、关心《中国评论》月刊的发展。2008年他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开始从事“一国两制”与国家统一相关问题的研究,特别是“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研究。在翻阅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图书馆收藏的各类学术刊物中就发现《中国评论》月刊与其他刊物相比较,独树一帜,观点多元,时政性强,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帮助。从那时起,他就成为《中国评论》月刊忠实的读者,而《中国评论》月刊也成为其学术道路上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张健认为,《中国评论》月刊与其他学术刊物相比具有显着特征和优势,即刊物是“中评系列”(《中国评论》月刊、中评社、中评网、中评智库、中评出版)的一环,多个平台和载体相互支撑、相互成就,构建起广受认可的中评架构。由此,他也逐渐从《中国评论》月刊的读者成为《中国评论》月刊的作者、成为中评网的撰稿人、成为中评社的采访专家、成为中评智库学术活动的学者。过去几年,他曾在《中国评论》月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他也表示,感谢《中国评论》月刊提供的平台和载体,未来将一如既往地关注、支持《中国评论》月刊,为《中国评论》月刊提供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陈丽丽表示,她从1988年开始关注和研究“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在2015年5月以前,她经常阅读和学习《中国评论》月刊网络版、中评网。同年5月,她在福建漳州台商投资区举办的台商发展论坛上看到了中评社副社长王平带来的《中国评论》月刊纸质版,与《中国评论》月刊正式见面结缘。从此以后,因台而设的闽南师范大学与中评社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中评社为闽南师范大学对台研究团队的成才提供了珍贵的舞台和学习机会。2017年12月,中评社社长郭伟峰、中评社总编辑罗祥喜一行参加在漳州举行的首届两岸一家亲论坛,中评智库基金会与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这些年来,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团队在《中国评论》月刊上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陈丽丽本人也曾在中评发表过许多文章,特别是近5年,她曾在《中国评论》月刊发表8篇文章,在中评网发表时评专论20余篇。令其印象深刻的是,2017年10月曾向中评社投稿《两岸一家亲内涵与践行路径》,在中评网全文发布后反响大,后来收录于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的著作《习近平十九大对台方略研究》。
陈丽丽表示,“我们十分感谢《中国评论》月刊为我校提供了这么好的研究交流平台,共同推动了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智库的建设与发展,共同在台胞主要祖籍地福建漳州带出了一支30多人的对台研究团队。”她说,闽南师范大学(2023)104号文,把《中国评论》月刊确定为学校认定的核心期刊,成为全国高校首个把确定《中国评论》月刊确定为核心期刊的单位,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被闽南师范大学确认为国家级出版社。
“铁肩担和平,妙刊载统一” 《中国评论》月刊角色与作用远超一份学术期刊
李振广表示,《中国评论》月刊作为在香港地区发行的一本重要的涉两岸、涉港、涉国际关系杂志,其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集合了很多学者真正的研究心得,而不是像一些传统期刊充满了“八股式”的内容,能够带给读者思想的启发和火花,这也是独有的优势。
李振广指出,希望《中国评论》月刊继续保持自己的特点,同时把这本刊物对民众思考统一问题、思考香港问题、思考台湾问题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其成为新思想的一个展示平台,为国家、为民族、为统一做出智慧性的贡献。
张亚中表示,一直非常佩服中评社与《中国评论》月刊的理念,并高度认同中评在两岸之间扮演着重要的桥梁角色作用。他说,中评从两岸长久性及和平发展的角度出发,坚持善意原则、理性原则、冷静客观,不哗众取宠,令大陆对台研究学者可以完全不经二手、如实地瞭解台湾真正的面貌,这对于大陆的决策单位也是相当好的参考价值。他也认为,中评这个平台能够让两岸各方各抒己见,将各自的观念讲清楚,这是中评很了不起的地方,希望能够继续将这个角色扮演下去。
黄清贤指出,两岸关系是相对敏感的议题,《中国评论》月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园地使两岸四地乃至全世界关注台海关系的学者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也有助于外界瞭解当前关于两岸关系研究的创新思路以及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价值的重要论述。对两岸关系而言,无论是在研究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中国评论》月刊都是很重要的载体。
张建表示,《中国评论》月刊是两岸探讨、交流一个中国、国家统一、九二共识、一国两制的重要载体。自1998年创刊以来的26年,《中国评论》坚守“沟通两岸,融汇中华”的初心,构建两岸思想沟通的平台,致力于为探索国家统一的学术界、政策界、舆论界等各方面提供发表观点的平台。其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一份学术刊物,甚至在某个时期扮演着超前探索两岸政策共识的作用。26年来,《中国评论》刊载的文章观点被各方面所广泛引用和引发争鸣。同时,《中国评论》也发挥“在香港,为香港”的作用,为“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为香港的繁荣稳定等提供学理和政策的交流。“铁肩担和平,妙刊载统一”。《中国评论》记载历史,也必将为历史所记载。
陈丽丽表示,《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1月在香港正式创刊,这是目前唯一一家同时在两岸及港澳地区公开销售的中文时事政治及学术融为一体的月刊,其地位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月刊办刊以来,始终坚持“摆事实、讲道理、明是非、求共识”原则,视野开放,融汇东西文化,集纳传播海内外中国人的优秀思想。言论文章不论党派、不拘立场、不分地域,广纳支持中国的统一富强、中华民族的团结合作、世界的和平发展的善意建议,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关心中国发展的思想论坛,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时代价值。她指出,《中国评论》月刊以其厚重的思想文化、进步思潮、敏睿思辩和深度思考,吸引和组建了由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的专家学者、高层官员、专业人士、工商业者、资深记者等组成的思想家、学问家、著名人士队伍,成就了月刊思想库建设目标,点亮了其权威性、广泛性、前瞻性特质,具有十分珍贵的推广与学习借鉴的时代价值。
《中国评论》月刊入C刊意义重大应保持前瞻性等特色与政治影响力
李振广表示,《中国评论》月刊成为C刊这个消息在涉台学术圈传开以后,可以说是一片欢腾,因为《中国评论》月刊被评为C刊以后,让从事台湾研究的专家学者又找到了发表自己真知灼见的一个重要阵地,相信大陆涉台研究界,甚至是台湾、香港和海外涉台研究界的重要思想、重要文章都会蜂拥而至。不过这也意味着《中国评论》月刊会面临更大的压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要坚持自己的特点,把《中国评论》月刊办成一本宝贵的学术杂志。
李振广指出,《中国评论》月刊这一平台非常重要也非常难得,希望中评能够越办越好、越走越远,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复兴以及“一国两制”的行稳致远做出独特的贡献,相信也只有中评社有这样的能力。甚至可以讲,中评是我们最宝贵的、最重要的支持者,也是通过中评我们才走向了台湾研究这一舞台。
黄清贤表示,《中国评论》月刊被收录为南大核心期刊意义重大。事实上,因为两岸关系在学术界的敏感性,在南大核心期刊里专门研究两岸关系的期刊并不多。此次《中国评论》月刊进入南大核心期刊,使两岸关系研究领域有更多生力军有机会发表观点;同时,也带来了更大发展空间,可以汇聚两岸四地乃至全世界的智慧。
黄清贤表示,《中国评论》月刊当前的路线十分正确,它让学者在所研究的领域可以畅所欲言。通过这样的方式,《中国评论》月刊鼓励更多人投入到了两岸关系研究领域,这十分难得。尤其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下,两岸关系更应有智慧的凝聚与发扬,这些就是《中国评论》月刊现在及未来带来的重大价值。
张亚中表示,很高兴《中国评论》月刊能够成为核心期刊。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些隐忧,当一个学术期刊走进核心期刊,其实也走向一个非常危险方向,可能有很多文章会变成学术性的文章。他指出,学术性的文章和当代政治会有一些脱节,因为学术需要长时间的观察、长时间的研判和引经据典,虽然是在讲事情,但已不是一个前瞻性的东西。他认为,《中国评论》最大的特点是思想前瞻性,应扮演类似《Foreign Affairs》《Foreign Policy》的角色,能够产生政治影响力,而不只是满足很多学者有发言的管道。我们都知道,学术期刊都有相当的标准,但《中国评论》月刊有着特殊的政治使命,应该成为学术性兼具思想前瞻性的刊物,是两岸研究者必看的期刊。
张建指出,随着《中国评论》月刊入选CSSCI来源期刊,稿源必将大幅增加。《中国评论》月刊应进一步优化办刊标准、程序和规则,提升所刊发论文的学术规范、问题意识和学术水平,优中选优,为关心国际形势、国家发展、两岸关系和“一国两制”的广大读者提供更好水平的原创论文,将《中国评论》月刊打造成更具有两岸四地和国际影响力的载体。另外,未来可以探索推出《中国评论》月刊英文版,一是加强国际传播,选择合适的《中国评论》月刊刊发的中文论文翻译成英文推向国际。二是加强国际交流,为英文写作的作者提供载体,形成内外双向的学术交流。
陈丽丽表示,2024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将《中国评论》月刊收录为来源期刊,赋予了月刊在内地和台港澳地区的C刊学术影响力、吸引力,此举意义重大,任重道远。获批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评价体系确认,这是对《中国评论》月刊学术价值的充分肯定与认可,强有力的提升了月刊的学术地位;为月刊吸引更多更好文章,进一步提升学术影响力,促进月刊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为涉台、涉港澳研究的青年学者提供了新舞台,以利更好更多地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高质量理论创新成果,为新时代发展和培养更多的理论研究和实操人才。
中评社香港1月26日电(中评社报导组)2023年6月,在中文期刊目录中影响力最大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将《中国评论》月刊收录为来源期刊(2023-2024)。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术指导、强化学术评价、把握学术品质,《中国评论》月刊于2024年1月号起,特邀增加一批学术顾问。日前,多位《中国评论》月刊新增学术顾问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他们纷纷讲述了自身如何与《中国评论》月刊结缘经历,并高度评价肯定了《中国评论》月刊的独特作用。
受访的多位《中国评论》月刊学术顾问普遍认为,《中国评论》月刊创刊26年来,成功构建了一个两岸思想沟通平台,为两岸各方提供了一个发表观点的重要平台。“铁肩担和平,妙刊载统一”,《中国评论》月刊肩负着特殊政治使命,其角色和作用远超一份纯学术性刊物,而是在两岸之间扮演着重要的桥梁角色作用,甚至在某个时期扮演着超前探索两岸政策共识的作用。
他们认为,《中国评论》月刊的最大特点是集合学者真正的研究心得,具有思想前瞻性以及观点权威性、广泛性等特质,能够产生政治影响力,是两岸关系研究者必看的期刊。《中国评论》月刊被评为C刊,让从事台湾研究的专家学者有了发表自己真知灼见的重要阵地,也鼓励更多有志者投入到两岸关系研究领域,十分难得宝贵。同时,他们也非常期待《中国评论》月刊能够坚持自己的特点,继续为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以及“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做出独特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