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香港基金提三建议推动中医药全方位发展
中评社香港10月16日电(记者卢哲)团结香港基金(基金会)近日就香港中医药改革与发展提出三项政策倡议,指出政府应从弘扬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基层医疗服务及提升中医人才质量三个角度着手,积极推动中医药全方位发展,促进市民健康。
中医药一直是香港医疗体系的重要部分,是香港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更充分发挥其优势。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其首份《施政报告》中提出多项政策措施,包括设立‘中医药发展专员’职位、强化医务卫生局中医药处的职能、增加政府资助中医药门诊服务名额、常规化及扩展中西医协作服务,以及开展制订中医药发展蓝图等,进一步推动香港中医药全方位长远发展。随着香港首间中医医院将于2025年建成、政府即将制订中医药发展蓝图及增加18区中医诊所暨教研中心资助服务名额,香港中医药发展将迈入一个新的阶段。而如何全方位发展中医药也成为社会焦点。
在当天的记者会上,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研究部联席主管叶文祺表示,中医文化渊源流长,在香港根基深厚。政府应全方位推动中医药发展,在增强中医服务的同时着重中医文化的传承及推广。“因此我们建议政府进行“中医‘传’港”文化推广计划。此计划有助推动社会不同群体瞭解传统中医文化,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承并建立现代化的形象,进一步增加其影响力,为市民提供更多健康保障。”
团结香港基金研究员周嘉俊表示,市民对中医服务认受性逐渐提高,香港中医师大部分在私营市场提供服务,潜力庞大。基金会建议政府在基层医疗服务的发展中进一步加强中医师角色,考虑在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将中医师纳入其中,或针对中医优势病种制订公私营协作计划,有助市民获得更多选择,减轻现有医疗体系的压力。
为把握香港中医药发展机遇,团结香港基金提出三项政策倡议,希望进一步推动中医发展,促进市民健康。
建议一:展开“中医‘传’港”文化推广计划,加强协同效应。目前,本港中医药文化的推广散落在各行各业,不同团体长期提供服务惠及市民,包括义诊、成立博物馆及提供导赏团等。然而,不同界别之间欠缺协调,单靠个别团体的资源推广中医药文化,难以持续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
基金会建议政府善用现有资源和参考各界的经验,展开“中医‘传’港”文化推广计划,以跨界别合作、多元化推广的形式,弘扬中医药文化。政府可以扮演牵头人的角色,连结商界、医疗、学者、民间团体等界别,通过中医体验、文旅融合及教育宣传三个层面,推动市民与中医的全方位接触。具体活动可以包括提供义诊及外展服务、制定中医药健康旅游路线和推出中医青年推广大使计划等,让每个团体都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协同效应从而全面推广中医药文化。
基金会表示,计划预期可发挥多项作用:第一,提升市民对中医药的认知应用水平;第二,为政府提供中医药相关政策及服务宣传的渠道;第三,增强社会各界交流合作,促进社会共融。
建议二:推动中医师参与基层医疗服务,释放中医师的服务潜力。基金会表示,2022年12月,政府公布《基层医疗健康蓝图》,当中指出中医师在基层医疗服务中有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市民对中医服务的需求持续上升。以长者医疗券为例,中医服务占总体服务比例由2017年至2022年上升近6成。在服务供应方面,当前香港有超过10000名中医师,其中有超过9成在私营市场服务,可见中医师拥有庞大的服务潜力,政府应加以善用。
为推进中医师参与基层医疗服务,同时在现有中西医协作的基础上深化合作和沟通,基金会建议:第一,参考香港现有中西医协作的服务经验,以及内地制定高血压、糖尿病管理指南的做法,根据现有的医学实证更新参考概览,明确中医在各项基层医疗服务当中的角色和定位,促进中西医共同为市民提供基层医疗服务。第二,通过公私营协作计划,善用私家中医师为市民提供基层医疗服务。一方面,政府可以考虑优化现有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将中医师角色纳入其中。另一方面,政府亦可根据香港现时疾病负担及临床证据,针对痛症等中医优势病种开展中医公私营协作计划,在增加市民医疗选择的同时,减轻公营医疗体系负担。
建议三:推进中医师系统性认识基层医疗,参与跨专业服务网络。
现时,医疗体系中未有为中医系统性提供基层医疗健康培训课程,而中医师在政府基层医疗资讯平台的参与程度亦相当有限。至今仅有少于20%中医师加入《基层医疗指南》,以及少于10%中医师登记参加医健通。要推动中医师为市民提供基层医疗服务,基金会建议政府系统化中医基层医疗培训,基层医疗署应与中医持份者商讨并制定中医相关基层医疗培训课程框架。此外,政府亦应要求参与政府资助项目中医师加入《基层医疗指南》和、登记参加医健通等资讯平台,让中医师加强同其它医疗专业人员互动,更加积极融入基层医疗服务网络。
香港注册中医学会副会长林蓓茵表示,中医师长期为香港市民提供基层医疗服务,在养生保健、治未病和对慢性疾病诊治方面具有优势。她认为,政府可以推出更多政策,透过善用中医师的服务优势,分担医疗体系的压力。“中医师欢迎团结香港基金的三项倡议,认为其务实、具体而且可行,对市民、中医师及医疗体系均有利处,期待政府尽快采纳及落实执行。这些倡议在现有政策基础上促进中医全方位发展,对创造一个可持续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中评社香港10月16日电(记者卢哲)团结香港基金(基金会)近日就香港中医药改革与发展提出三项政策倡议,指出政府应从弘扬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基层医疗服务及提升中医人才质量三个角度着手,积极推动中医药全方位发展,促进市民健康。
中医药一直是香港医疗体系的重要部分,是香港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更充分发挥其优势。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其首份《施政报告》中提出多项政策措施,包括设立‘中医药发展专员’职位、强化医务卫生局中医药处的职能、增加政府资助中医药门诊服务名额、常规化及扩展中西医协作服务,以及开展制订中医药发展蓝图等,进一步推动香港中医药全方位长远发展。随着香港首间中医医院将于2025年建成、政府即将制订中医药发展蓝图及增加18区中医诊所暨教研中心资助服务名额,香港中医药发展将迈入一个新的阶段。而如何全方位发展中医药也成为社会焦点。
在当天的记者会上,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研究部联席主管叶文祺表示,中医文化渊源流长,在香港根基深厚。政府应全方位推动中医药发展,在增强中医服务的同时着重中医文化的传承及推广。“因此我们建议政府进行“中医‘传’港”文化推广计划。此计划有助推动社会不同群体瞭解传统中医文化,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承并建立现代化的形象,进一步增加其影响力,为市民提供更多健康保障。”
团结香港基金研究员周嘉俊表示,市民对中医服务认受性逐渐提高,香港中医师大部分在私营市场提供服务,潜力庞大。基金会建议政府在基层医疗服务的发展中进一步加强中医师角色,考虑在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将中医师纳入其中,或针对中医优势病种制订公私营协作计划,有助市民获得更多选择,减轻现有医疗体系的压力。
为把握香港中医药发展机遇,团结香港基金提出三项政策倡议,希望进一步推动中医发展,促进市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