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智彬谈家族事 外公率全家28人福建回台
中评社桃园10月16日电(记者 卢诚辉)新党桃园市第三选区(中坜区)“立委”参选人游智彬在福建省漳浦县出生长大,1995年、国中1年级才随家人来台湾,家族有一段很特殊的故事。1928年生的外公游亚庆出身桃园龙潭铜锣圈大地主家庭,1947年第二次国共内战被国民党征调到大陆打仗并滞留大陆,两岸开放后1992年决定落叶归根,全家28口花了几年时间陆续从福建迁回来,在台湾团圆。
谈到家族故事,游智彬娓娓道来,外公游亚庆是1947年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从台湾征去大陆当兵的台湾人,当时才19岁。国民党1949撤退台湾后,他们被留在大陆。几经波折,游亚庆后来在大陆有稳定的工作,也娶妻生育了四男二女,曾任福建省漳埔盐场工区书记,90年代以办公室副主任职位退休。
1987年底蒋经国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后,1989年,台湾政府发出第一张“返台定居”的入境证给滞留大陆的台籍老兵。据大陆“台湾老兵返乡协进会”调查,在大陆的台籍老兵大概有1000多人,已有近900人返台定居(包括家属应有4000多人),留在大陆生活的老兵大概100来人,但多数年事已高或已经离世了。
游智彬提到,在台籍老兵终于可以返台后,外公游亚庆相隔40年,终于回台探望80几岁的老母亲,经过几次探亲后,他1992年决定迁居台湾,之后又陆续花了几年时间,才把一家四男二女与孙辈28口全部迁回台湾。外叔公游日正曾担任龙潭乡乡长与中国国民党第2届“立委”。
游智彬来台湾后,进入国中就读,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硕士,又回到厦门大学攻读金融博士。
90年代前后的大陆,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游智彬回忆他所居住的漳州沿海小岛“竹屿”,世居着陈姓与张姓两个姓氏的居民,主要是以晒盐和渔业维生,而外公游亚庆凭着微薄薪水养活了四男二女一大家子。
游亚庆在游智彬幼儿园的时候以盐场办公室副主任“离休”,除了有分配房子,全家都享有“居民”身份,每人每个月都可以到粮站领取大米,他们居住的小楼和待遇都是当地居民羡慕的对象。游亚庆离休后又到竹屿岛上一家酒楼当会计。
游智彬回忆,幼儿园在酒楼旁边,中间下课他都会去找外公,冬天外公会给他买一个馒头、夏天会买一支冰棍给他。游智彬还记得当时馒头小小一个一毛钱,但漳州一般吃大米,难得吃面粉制品的馒头,所以他每次都是先把馒头的皮捏起来吃完,再吃里面的面团,感觉别有风味,至今味道仍还记忆犹新。
从年少就离开台湾的游亚庆,直到1989年兄弟姐妹来大陆看他时,已经整整过了40个寒暑。游智彬记得,当时已是花甲之年的外公在挤满人群的客厅哭得像个泪人,也许40年的思念和委屈让外公想在那短暂一刻和他的兄弟姐妹一股脑儿宣泄。游亚庆后来回台探望老母亲几次后,便决定在1992年返台定居,并前后花了3年时间,把一家共28口人都陆续迁回台湾定居。
为什么举家迁回台湾定居?
游智彬说,因为90年代大陆和台湾的薪资有巨幅落差,他记得母亲当时是一位专业药师在当地卫生所任职,月薪仅不足人民币百元,但外婆当时在台湾洗碗,月薪是新台币1.8万元(约当人民币4000元),而当时在大陆县城一座透天四合院也才人民币3万元。
游亚庆夫妻先迁到台湾定居工作后,4名子女仍留在大陆,每当回大陆探望子女时,就变成整个村庄里的大事。游智彬笑说,因为外公外婆每次回大陆都会多少带给子女一些经济上的额外补贴,所以有一年外公外婆回大陆时,亲戚还在乡下戏台播放几个晚上的电影反馈乡亲,
游智彬回忆,除了外公外婆到台湾定居工作后的收入让大家羡慕外,会让整个家族决定迁居台湾的主因是,他的两个舅舅在1994年去台湾探亲3个月后都变成了暴发户,社会声望也提升了不少,虽然当时母亲已是一间妇产科的产婆,收入在大陆已算高,但受到两个舅舅的刺激后,仍决定隔年就迁居台湾定居,接下来3年内,游亚庆4名子女共28人都陆续迁到台湾定居生活。
游亚庆的老家在桃园市龙潭区铜锣圈,堂哥游日正是李登辉的学生,曾担任龙潭乡乡长与国民党第2届“立委”,后来创办北区房屋,但在2002年搭乘华航班机飞往香港途中,因飞机在澎湖马公外海高空解体不幸身亡,享年53岁。
游智彬表示,外公家族在龙潭拥有广大茶园与大批土地,是地方望族,原本外祖母也有留一份土地要给游亚庆,但因外公兄弟共有5个人,各自分家立业后,土地已被平分掉了,直到游亚庆决定迁回台湾定居后,外公的几个兄弟才每人出新台币10万元,在龙潭买了1栋2层楼的中古透天厝给游亚庆家族住,并集资80万元给他当生活费,当作算是给未分得家产的游亚庆补偿。
游亚庆迁回台湾定居时才60几岁,身体还很硬朗,游智彬回忆,那时政府有赔偿那些滞留大陆40年后才返台定居的荣民,外公虽然每个月已有1万多元的收入可领,但为了让家人有更好的生活,还是决定去桃园一家砖窑厂当会计赚钱。而游智彬与家人搬回台湾时,刚开始就住在外公的2层楼透天厝。
中评社桃园10月16日电(记者 卢诚辉)新党桃园市第三选区(中坜区)“立委”参选人游智彬在福建省漳浦县出生长大,1995年、国中1年级才随家人来台湾,家族有一段很特殊的故事。1928年生的外公游亚庆出身桃园龙潭铜锣圈大地主家庭,1947年第二次国共内战被国民党征调到大陆打仗并滞留大陆,两岸开放后1992年决定落叶归根,全家28口花了几年时间陆续从福建迁回来,在台湾团圆。
谈到家族故事,游智彬娓娓道来,外公游亚庆是1947年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从台湾征去大陆当兵的台湾人,当时才19岁。国民党1949撤退台湾后,他们被留在大陆。几经波折,游亚庆后来在大陆有稳定的工作,也娶妻生育了四男二女,曾任福建省漳埔盐场工区书记,90年代以办公室副主任职位退休。
1987年底蒋经国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后,1989年,台湾政府发出第一张“返台定居”的入境证给滞留大陆的台籍老兵。据大陆“台湾老兵返乡协进会”调查,在大陆的台籍老兵大概有1000多人,已有近900人返台定居(包括家属应有4000多人),留在大陆生活的老兵大概100来人,但多数年事已高或已经离世了。
游智彬提到,在台籍老兵终于可以返台后,外公游亚庆相隔40年,终于回台探望80几岁的老母亲,经过几次探亲后,他1992年决定迁居台湾,之后又陆续花了几年时间,才把一家四男二女与孙辈28口全部迁回台湾。外叔公游日正曾担任龙潭乡乡长与中国国民党第2届“立委”。
游智彬来台湾后,进入国中就读,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硕士,又回到厦门大学攻读金融博士。
90年代前后的大陆,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游智彬回忆他所居住的漳州沿海小岛“竹屿”,世居着陈姓与张姓两个姓氏的居民,主要是以晒盐和渔业维生,而外公游亚庆凭着微薄薪水养活了四男二女一大家子。
游亚庆在游智彬幼儿园的时候以盐场办公室副主任“离休”,除了有分配房子,全家都享有“居民”身份,每人每个月都可以到粮站领取大米,他们居住的小楼和待遇都是当地居民羡慕的对象。游亚庆离休后又到竹屿岛上一家酒楼当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