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宗和语中评:国民党未来还有再起的机会吗
中评社台北1月22日电(记者 黄筱筠)中国国民党侯友宜在2024败选,国民党未来还有再起机会吗?前台湾大学副校长、政治学系名誉教授包宗和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再起机会仍有,但是难度不小。国民党未来就是要争取年轻选票与中间选民,没有年轻选票缺少未来性,而中间选民往往决定选举胜负。
包宗和强调,国民党要有主体性,千万不要为了政党利益去配合谁,国民党去跟民众党靠拢,那会失去主体性,国民党有可能就被民众党吃掉。民众党如果靠向民进党,变成时代力量化最后被绿消灭。国民党要革新,要瞭解民众,站在民众这一边,国民党要年轻化,要争取中间选民与年轻人。
包宗和也说,未来国民党与台湾民众党可以合作,但是要坚守政党自主性,重要是做坚实反对党,成为民众希望之所系,那国民党就有再起可能性。
包宗和,1952年生,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国际关系组学士、政治大学外交研究所硕士、美国密西根大学政治学硕士、德州大学奥斯汀校区政治学博士。历任“监察委员”、陆委会谘询委员、国统会研究员,台湾大学副校长、政治系主任、政治研究所所长、社会科学院院长。
这次国民党落选,未来还有再起的机会吗?包宗和说,再起机会仍有,但是难度不小。国民党这次选举最后虽空前团结,但速度太慢。将来能不能团结,在于泛蓝能否团结,如果还是一盘散沙,很难凝聚力量。
他也说,未来国民党要争取年轻人与中间选民。年轻人这部分国民党有很大危机、问题严重,没有年轻人支持就没有未来性;中间选民往往左右选举结果,也是很重要因素。中间选民可蓝可绿相当重要,未来国民党要着重政策拟定,以及党内年轻化,从主席到党中常委等。党要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让百年政党保持活力,也需要提出对年青人与中间选民有吸引力的政策。
包宗和说,国民党要去找出吸引年轻人的方式、方法,柯文哲与民众党就很成功,国民党陆战可以,但是空战要强化。推出来的候选人要有很强政治魅力,台湾人民对于政治人物感觉很重要,有好政策,但是看了候选人,没感觉就是不支持。
他说,柯文哲实际上并没有具体政策,就是靠柯自己的魅力,年轻人支持柯是讲话直白。但竞选大位需要有政治魅力,又不要有过高仇恨值。柯文哲与2020韩国瑜参选就是有政治魅力,但仇恨值高。
包宗和认为,台中市长卢秀燕、台北市长蒋万安是两位目前国民党内有政治魅力、仇恨值不高的人选,这两人未来是有机会。以韩国瑜、侯友宜例子来看,最好是市长当完再参与大选。当完市长离开之后再选“总统”,人民比较能接受。
他说,国民党内四年后最可能人选是卢秀燕,卢的市长已经任满后是有机会参选大位。加上卢秀燕仇恨值也不高,她给人感觉温暖,这次卖力助选、战功也不错。而蒋万安魅力不错,仇恨值不高,年轻人喜欢,但蒋万安可能要等连任之后届满再参与大选会比较适当。未来四年的大选还可能是三足鼎立。
未来国民党与民众党怎么合作?包宗和指出,可以在“国会”上就议题合作,就像民众党不分区“立委”当选人黄国昌所说,议题上都可以合作,若国民党议题和民众党理念一致就合作,这样表决就可能通过半数支持。
但他也说,国民党需要有自己专注的议题,要推出符合民众关心的议题,这也关系到国民党将来的发展,要提出人民福利等息息相关政策,一定要跟民众站在一起。也要多推出年轻人关心的政策,要照顾人民的政策,争取民众党支持。只要国民党提出人民能够高度支持的政策,民众党也不会不合作。另外,除了争取民众党支持认同,也应适度吸纳民众党好的主张。
包宗和强调,国民党若要与民众党合作,要坚守政党自主性。国民党最重要是做坚实反对党,“国会”当中如果民众党守住当反对党,那两党可以在野联盟合作。但民众党若向民进党靠拢,那就是“小绿”,这种情况下很清楚,“国会”唯一反对党就是国民党;民众党只要与民进党靠拢就不是反对党,人民如果对执政有意见,希望政党帮忙讲话,那就剩下国民党。
包宗和说,国民党最重要不是位置分配,要扮演好监督角色,选民给国民党在“国会”成为第一大党,不能让人民失望。国民党一定要团结扮演好监督角色,内部不要再出现问题,树立未来三党不过半的强势地位。
中评社台北1月22日电(记者 黄筱筠)中国国民党侯友宜在2024败选,国民党未来还有再起机会吗?前台湾大学副校长、政治学系名誉教授包宗和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再起机会仍有,但是难度不小。国民党未来就是要争取年轻选票与中间选民,没有年轻选票缺少未来性,而中间选民往往决定选举胜负。
包宗和强调,国民党要有主体性,千万不要为了政党利益去配合谁,国民党去跟民众党靠拢,那会失去主体性,国民党有可能就被民众党吃掉。民众党如果靠向民进党,变成时代力量化最后被绿消灭。国民党要革新,要瞭解民众,站在民众这一边,国民党要年轻化,要争取中间选民与年轻人。
包宗和也说,未来国民党与台湾民众党可以合作,但是要坚守政党自主性,重要是做坚实反对党,成为民众希望之所系,那国民党就有再起可能性。
包宗和,1952年生,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国际关系组学士、政治大学外交研究所硕士、美国密西根大学政治学硕士、德州大学奥斯汀校区政治学博士。历任“监察委员”、陆委会谘询委员、国统会研究员,台湾大学副校长、政治系主任、政治研究所所长、社会科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