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外军武器装备“烂尾工程”

  中评社北京10月13日电/“烂尾工程”,源自建筑领域,泛指因为建筑物产权纠纷、工程质量不合格等原因而停工的项目。毋庸置疑,在武器装备领域也会出现“烂尾工程”,其危害实质恐要远远大于建筑领域。纵观近代武器装备发展史不难发现,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德国”研制的多种类型的坦克、火炮、异形飞行器,到“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都曾有过不少“烂尾工程”。以史为鉴,以人为镜,研究外军武器装备发展的“烂尾工程”,对做好武器装备发展不无裨益。

  对未来武器装备作战需求把握不准,容易导致装备研制跟不上军事斗争形势的变化

  战争需求是武器装备建设与发展的强力牵引。只有把握好未来战争对武器装备的需求,才可能研制出满足作战需要的武器装备。反之,对作战需求把握不准,所研制的武器装备就会在战略形势、战争形态、作战样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丧失作用甚至变成“一堆废铁”。例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出于冷战需要,为与苏联抢夺空中优势,增强空中交战、远程轰炸等作战能力,相继研发了拥有当时最先进科技的B58、XF108和XB70等战机,但由于当时苏联防空导弹技术的进步,美军不得不将这些战机提前退役或停止继续研制;1987~1998年期间,美军研制了当时极为先进、堪称“革命性”的“十字军战士”自行榴弹炮系统,但因其不能适应美军“快速部署、全球到达”的战略转变而被迫淘汰;还有1988~1995年间研制的“科曼奇”隐身直升机,其战斗性能超越了以往所有的直升机,但仍于2004年被迫放弃,原因就是美军的作战重点从冷战时期对抗苏联的装甲部队,开始转向打击极端恐怖组织,而“科曼奇”并不能适应作战环境的要求。这就告诉我们,研制武器装备,一定要准确把握战争形态的演变趋势,确定合理的装备发展需求。战争形态演变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成果向武器装备的转化史。最先进的科技往往首先以军事应用为目的。因此,抓住最前沿科技的发展趋势,就可以把握未来战争形态乃至作战样式、作战方法的演变,从而可以相对准确地预测未来战争究竟需要怎样的武器装备。装备需求既要防止在需求判断上的主观随意,不能因为有需求就必须要有满足需求的武器装备;也要防止客观被动,不能因为还没有掌握技术或技术运用尚未成熟就不发展相应的武器装备。不具预见性的需求,很难顺利转化为武器装备;不能量化的装备需求,将难以形成装备研制的标准和具体要求;不可评估的装备需求,将为“烂尾工程”埋下伏笔。

  盲目追求高性能,容易导致装备造价飙升、研发周期过长,最终丧失列装使用价值

  追求武器装备的高技术和强战术性能,是武器装备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如果盲目追求武器装备的高性能,就容易脱离实际,成为“中看不中用的摆设”。而且,过于追求高技术,必然会引起武器装备的研发成本提高,造价不断攀升,研制周期延长,待其实际使用时反而成了“累赘”。例如,2001年,美海军提出了“濒海战斗舰”的概念,期望打造出具有高速度冲击、多功能模块化任务转换能力的先进战舰。但由于技术实现上的复杂,导致其在性能上“顾此失彼”,多功能变成了“无功能”,模块化任务转换十分迟缓,而且难以防御反舰导弹的攻击,更主要的是与美海军的“主流”作战模式不相符,因此美军不得不于2020年初正式宣布将首批4艘濒海战斗舰提前退役,致使这项耗时近20年、花费近300亿美元的项目成了“烂尾工程”。这就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武器装备的研制规律,处理好技术创新与继承传统的相互关系。武器装备的研制规律主要体现于三个特性,即继承性、探索性和技术方向性。任何新技术的采用,都要符合核心关键技术总的发展方向或武器装备总的发展趋势。否则,如果“技术核心”偏离了主要发展方向,那么所形成的装备研制技术路线、技术途径等就会走向歧途,极易导致武器装备出现“烂尾工程”。如果因采用的新技术还未成熟而降低新装备的评估标准,实际上是为“烂尾工程”开了绿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