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学者共研深化两岸乡村产业合作

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邓启明(中评社 李子宁摄)

  中评社福州9月24日电(记者 李子宁)9月23日,由闽江学院主办,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承办,中评智库基金会、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闽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闽江学院人文学院协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闽江论坛”在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学院举行。来自内地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深化两岸乡村产业合作为主题进行阐述。

  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邓启明表示,海峡两岸(闽台)现代农业合作的内容丰富、方式方法多样、成效明显,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前景;新形势下福建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对台现代农业合作及乡村融合发展,可以为两岸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具有较强可行性和迫切性。虽然对台农业合作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和借鉴,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更需两岸同胞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并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社会、政治及技术等方面环境和未知因素等进行综合考虑和统筹安排,不断加强和深化具体交流合作,努力创造条件实现互利共赢与命运共同体构建,助推农业强国建设和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与全面振兴,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所长王勇表示,自1980年代初以来,台湾地区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技术开发计划、制定推进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专案计划、推动形成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和实现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等政策以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同时,通过实施促进农业科技研发与产学紧密结合、设置门类齐全和分工明确的农业研发体系等政策以加强对农业科技产业研发和系统管理。此外,台湾地区于1980年代中期还提出发展“精致农业、促进农业升级”的政策,从而推动优质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基于此,通过培育专业农户,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而实现台湾地区乡村的后工业化演进。

  福州理工学院助教何艶表示,推进生态农场建设,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探索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路径,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有力抓手。近年来,福清台创园全面落实中央、福建省、福州市等惠台政策,朝着打造台企台胞登陆“第一家园”先行县市的目标,启动“台商台胞服务年”活动,不断优化台商台农在融投资创业环境,大力引进台湾农产品的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生产经营模式,并利用自身区位优势,精心谋划,合理布局,引进台湾“新、精、优”品种,推动果蔬种植业多样化发展。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所长王勇(中评社 李子宁摄)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严先锋表示,台湾精致农业,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不断从强化文化内涵和科技特质方面突破,现在进入到农业发展新阶段,承载了经济、社会、游憩、文化传承等众多功能,形成了农业观光、乡村度假、农事体验等多种农文旅形态。台湾的众多农庄、企业,每一个均立足当地资源特点打造出了自身的品牌特色,具有突出的区域代表性。由于台湾土地资源总体较少,难以大规模集中,农业经营者更专注于将产业做特做精,走高附加值、绿色有机的品牌发展之路。农业的现代化必须要因地适宜,探索出适合当地农业资源禀赋且满足农业技术发展需要、对农户价值体系与意识形态由政府适当引导的制度安排。当下浙江全省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高质量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高标准打造乡村振兴战略先行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副教授方志华表示,两岸的中医药产业各有优势,台湾的优势体现在生物技术、药厂品质管理、医院管理绩效等都值得大陆同行学习、借鉴,并且,台湾社会民间各类资本充裕,资本的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而大陆的中药材资源丰富、市场庞大、人力资源充沛,传统的中医药制药技术如中药炮制技术有较好的传承与发展,散落在民间的各种药方,有不少是祖传的药方,尚待发掘。这些都是大陆的优势所在。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应该比以往的合作发展更深入一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模式,资金、技术、人员互相吸收,形成资本、人力、资源、技术的合力,最终达到“1+1>2”效果。理想的模式是两岸的企业家开展中医药产业合资、或合作,建立大型中药生产集团,投入中医药的全产业链,从源头开始注重品质管理,建立规范化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加强中药材研究、加工、销售,以及中药新药研发、药方挖掘以及中药养生、生态旅游的开发等。重视质量、壮大规模、做大品牌,提升国际竞争力。在中医药产业融合方面,福建凭天时、地利、人和,已经率先起步,有不少现成的案例可资借鉴。

  另外,同场参加活动的还有福建省原副省长、省政协原副主席李红等相关代表及专家学者。

  此次论坛以“深化乡村产业合作·推进两岸融合发展”为主题,汇聚两岸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乡村振兴一线实践者等多方智慧,重点围绕“深化两岸乡村产业合作”“推进闽台乡建乡创发展”“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专题展开研讨,交流、共享海峡两岸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的经验,共商两岸乡村融合发展大计,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福州理工学院助教何艶(中评社 李子宁摄)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严先锋(中评社 李子宁摄)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副教授方志华(中评社 李子宁摄)

研讨会现场(中评社 李子宁摄)

研讨会现场(中评社 李子宁摄)

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邓启明(中评社 李子宁摄)

  中评社福州9月24日电(记者 李子宁)9月23日,由闽江学院主办,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承办,中评智库基金会、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闽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闽江学院人文学院协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闽江论坛”在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学院举行。来自内地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深化两岸乡村产业合作为主题进行阐述。

  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邓启明表示,海峡两岸(闽台)现代农业合作的内容丰富、方式方法多样、成效明显,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前景;新形势下福建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对台现代农业合作及乡村融合发展,可以为两岸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具有较强可行性和迫切性。虽然对台农业合作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和借鉴,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更需两岸同胞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并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社会、政治及技术等方面环境和未知因素等进行综合考虑和统筹安排,不断加强和深化具体交流合作,努力创造条件实现互利共赢与命运共同体构建,助推农业强国建设和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与全面振兴,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所长王勇表示,自1980年代初以来,台湾地区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技术开发计划、制定推进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专案计划、推动形成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和实现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等政策以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同时,通过实施促进农业科技研发与产学紧密结合、设置门类齐全和分工明确的农业研发体系等政策以加强对农业科技产业研发和系统管理。此外,台湾地区于1980年代中期还提出发展“精致农业、促进农业升级”的政策,从而推动优质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基于此,通过培育专业农户,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而实现台湾地区乡村的后工业化演进。

  福州理工学院助教何艶表示,推进生态农场建设,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探索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路径,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有力抓手。近年来,福清台创园全面落实中央、福建省、福州市等惠台政策,朝着打造台企台胞登陆“第一家园”先行县市的目标,启动“台商台胞服务年”活动,不断优化台商台农在融投资创业环境,大力引进台湾农产品的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生产经营模式,并利用自身区位优势,精心谋划,合理布局,引进台湾“新、精、优”品种,推动果蔬种植业多样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