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月刊:台青年的语言认同危机与导正策略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台湾现有常住人口2383.4万人,其人口比例分别是:台湾16族原住民2.48%,汉族96.42%,其他1.10%(包括来自越南、马来西亚等外籍人士)①。依照一般通俗的分法,台湾人分为本省人和外省人。1945年前在台湾生活的被称为本省人,1945年后随国民党政府来到台湾的中国大陆人及其后代被称为外省人。本省人又分为闽南人、客家人、原住民。1993年,时任“立法委员”的林浊水及叶菊兰首先提出“四大族群”之说,把台湾人分为四大族群,即闽南人、客家人、原住民、外省人,族群成了政治操作的工具,经过多年,台湾人口中的“四大族群”的划分已形成相当普遍的族群想像主张。另有新住民56万9851人(统计时间自1987年1月至2021年12月底)。
一、台湾地区语言使用现状
台湾当局认定的所谓的“国家语言”包括所谓“国语”、闽南话、客话、原住民语等共20种。台湾法律上没有“官方语言”,所谓“国语”是实质上的“官方语言”,且多数家庭为双语家庭、多数人掌握双语。202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6岁以上主要使用语言(即常用语言)为“国语”者占66.3%,闽南语占31.7%,次要使用语言为闽南语者占54.3%,“国语”占30.5%;主要使用或次要使用“国语”者占96.8%,闽南语者占86.0%,客家语者占5.5%,原住民语者占1.1%。各项总和达到189.4%,亦即平均每个人回答1.89种语言。台湾的“国语”普及率达96.8%,若就年龄别观察,6至14岁者主要使用“国语”者占92.1%,使用闽南语者占7.4%,越年轻,说“国语”的比例越高②。
语言使用状况和语言认同是观察语言政策变迁的重要线索,台湾从1945年光复至今,前后实行两种方向截然相反的语言政策,即两蒋时期的“中国化”语言政策和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的“去中国化”语言政策。与此相关联,“国语”的地位从“独尊”到“被挤压”、从全力推广到被塑造为“他者”的“外来语言”。台湾2020年人口普查中的语言使用状况表明,台湾的“国语”普及率达96.8%,很显然民进党当局“去中国化”的语言政策并没有达到压缩“国语”生存空间的险恶用心,“国语”依然占据绝对优势,依然是社会共同语,“去中国化”的语言政策对台湾社会的语言使用状况没有造成影响。那么,这是否会影响台湾社会的语言认同呢?
二、台湾青年语言认同调查
本文讨论的台湾青年语言认同是在台湾语言政策变迁、台湾社会国家认同变迁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语言认同的概念。语言认同是语言身份的自我认同。与语言认同相关的理论有原生论和建构论。原生论认为语言认同是先天的,决定于与生俱来的种族、历史、文化、血缘、语言等。建构论则认为语言认同是人为构建的,强调彼此的共同经验、集体记忆和未来。语言既表达了认同,也在建构着认同。在民进党当局重构台湾历史、文化、民族的“文化重建工程”“台独系统工程”中,语言认同既是目标也是途径。在台湾特殊的社会语境下,台湾民众的语言认同既有原生的,也有建构的,并且随着社会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不同阶段、不同取向的台湾的语言政策都有效地影响了台湾民众的语言认同。因此,本文关注在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重塑台湾民族、台湾历史、台湾语言文化的过程中,台湾民众语言认同的实况。
关于语言认同内涵与语言认同评价指标。语言认同的实质是身份认同。但是语言如何反映身份认同?在语言认同评估实证研究中,如何设置量化指标呢?结合学者们的实证研究经验和理论探索,结合语言认同研究的台湾社会语境,本文以语言情感(语言好听度、语言亲切度、语言优雅度)、语言价值判断(有用度、社会影响力)、语言地位作为语言认同的重要评估指标。调查问卷③中涉及语言认同的题目是第一题和第二题。
第一题:从优雅度、好听度、亲切度、有用度、社会影响力五方面给“国语”、闽南语、客语、原住民语、英语评分。从高到低分为六个等级,其赋值从5到0逐渐降低,如,“很好听”=5,“好听”=4,“一般”=3,“难听”=2,“很难听”=1,“无法判断”(或“没听过”)=0
第二题:您认为闽南话也可以定位为“官方语言”吗?
语言认同之语言情感和语言价值判断。第一题考察语言情感和语言价值判断。本文采用广泛认可的五个指标:优雅度、好听度、亲切度、有用度、社会影响力给“国语”、闽南语、客语、原住民语、英语评分。分值从高到低分为六个等级,其赋值从5到0逐渐降低,如,“很好听”=5,“好听”=4,“一般”=3,“难听”=2,“很难听”=1,“无法判断”(或“没听过”)=0。为了更详细地瞭解不同地区、族群、母语背景、性别、系所的台湾大学生的语言认同情况,在每个指标中,本文又做了次级分类(组)间的比较。具体如下。地区:东、南、北、中、离岛;族群:外省人、闽南人、客家人、原住民、其他;母语背景:“国语”、闽南语、客语、原住民语、英语、日语、其他;系所:台文系、非台文系。
为便于比较,本文把各个指标的分值再次合并,从高到低分为三个等级,即“很好听”+“好听”=“高”,“难听”+“很难听”+“无法判断”(或“没听过”)=“低”,“一般”=“一般”。限于篇幅,本文在这里呈现出来的是“高”的情况。
1.关于语言优雅度,五种语言“很优雅+优雅”的“高”评价的次序是:
“国语”(827人,72.9%)〉英语(739人,69.8%)〉闽南语(446人,40.2%)〉客语(208人,21.4%)〉原住民语(185人,20.5%)。
2.关于语言好听度,五种语言“很好听+好听”的“高”评价的次序是:
“国语”(811人,72.5%)〉英语(709人,67.6%)〉闽南语(525人,47.5%)〉原住民语(220人,24.4%)〉客语(226人,23.2%)。
3.关于语言亲切度,五种语言“很亲切+亲切”的“高”评价的次序是:
闽南语(859人,77.6%)〉“国语”(810人,72.6%)〉英语(432人,41.23%)〉客语(267人,27.4%)〉原住民语(165人,18.5%)。
“国语”(983人,88.5%)〉英语(859人,81.2%)〉闽南语(646人,58.4%)〉客语(137人,14.2%)〉原住民语(91人,10.1%)。
5.关于语言社会影响力,五种语言“很有影响力+有影响力”的“高”评价的次序是:
“国语”(924人,83.7%)〉英语(866人,82.5%)〉闽南语(570人,52.2%)〉客语(126人,13.1%)〉原住民语(96人,10.8%)。
通过对比发现,在语言优雅度、有用度、社会影响力三个方面,排列顺序都是“国语”〉英语〉闽南语〉客语〉原住民语,在语言好听度方面,排列顺序是“国语”〉英语〉闽南语〉原住民语〉客语,原住民语略高于客语。在语言亲切度方面,闽南语占据第一,且排第一的闽南语高出了排第二的“国语”5%,依次是闽南语〉“国语”〉英语〉客语〉原住民语。在亲切度方面,闽南语领先。两个数据值得重视:闽南语的亲切度超过“国语”;“国语”在有用度、影响力、好听度、优雅度超过闽南语。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证明前后不同的语言政策对语言认同的影响。一方面,在单语政策时期,“国语”为高阶语言,闽南语为低阶语言,不论是语言情感,还是语言价值判断,“低阶语言”的闽南语不可能高于“国语”。“高阶语言”的“国语”高于闽南语是正常现象。闽南语亲切度高于“国语”,显然是语言政策本土化、多元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在闽南语“国语化”的语言政策下,被挤压的台湾“国语”在有用度、影响力、好听度、优雅度方面高于闽南语。有用度、影响力是理智的价值评价,好听度、优雅度是情感评价,这说明闽南语虽有了“国语”的声望、地位,其声望也还没有超过被称为“外来语言”的“国语”,在实际使用中还远不能取代“国语”,前期的“国语”推广政策依然在台湾社会发挥作用。
语言认同之语言情感、语言价值与族群意识交叉分析。交叉分析外省族群、闽南族群、客家族群、原住民族群对五种语言的情感、价值评价:
1.外省人对五种语言的情感、价值评价
亲切度方面,外省人对“国语”(76.88%)和闽南语(76.62%)基本持平;优雅度方面,英语(76.16%)〉“国语”(75.93%)。社会影响力方面,英语(89.93%)〉“国语”(85.35%)。通常认为外省人的母语是“国语”,“国语”实际上是台湾的通用语。外界一般会认为外省人认同自己的母语-“国语”的意识最强,对“国语”会有更高的评价,事实不然。总体上,外省人对自己的母语也即所谓“国语”的评价不如其他族群的人高。
闽南人认为,亲切度,闽南语(78.75%)〉“国语”(71.49%);优雅度,“国语”〉闽南语〉原住民语(20.32%)〉客语(19.15%);好听度,“国语”〉闽南语〉原住民语(22.82%)〉客语(20.82%);有用度和社会影响力,“国语”高于英语、闽南语、客语、原住民语。
3.客家人对五种语言的情感、价值评价
客家人认为,亲切度,闽南语〉“国语”;优雅度、好听度都是“国语”〉闽南语、英语、客语、原住民语;有用度、社会影响力,也是“国语”最高。
4.原住民对五种语言的情感、价值评价
原住民对闽南语的评价较低,在优雅度、好听度,亲切度方面,远低于“国语”。特别是其他族群都认为闽南语比“国语”亲切的情况下,原住民认为“国语”(82.35%)〉闽南语(56.25);优雅度方面,“国语”(65%)〉闽南语(11.76%);好听度,“国语”(58.82%)〉闽南语(17.65%);体现了对通用语“国语”的工具价值、情感价值的认同,也说明了对闽南语及闽南语所代表的闽南族群的好感度较低。原住民族群对自己的族语给以了较高的评价:优雅度(33.33%)高于闽南语(11.76%)、客语(13.33%),好听度(56.25%)高于闽南语17.65%、客语13.33%),亲切度(73.33%)远高于闽南语56.25%、客语25%、英语13.33%,表现了对母语的情感依恋,有较强的族群意识。
5.“其他”对五种语言的情感、价值评价
“其他”,63人,占总数的5.4%。以父亲的籍贯(族群)作为受访人所属的籍贯(族群)。“其他”包含非“外省、闽南、客、原住民族群”的人,比如一些父亲为非四大族群的新住民等。这部分人,在亲切度方面,认为“国语”75%高于闽南语71.67%,对英语的亲切度评价较低36.21%;在有用度和社会影响力方面,给以“国语”和英语高的评价。显然,这部分人更多地以语言的实际功能和作用来评价。
语言认同之闽南语地位判断。“第二题:您认为闽南语也可以定为“官方语言”吗?”近三十年的语言“本土化”“去中国化”政策极大地改变了台湾的社会文化环境,本题的目标在于考查民进党当局的“闽南语‘国语化’”的语言政策是否已在台湾社会中确立与散播,是否已被台湾民众接受?不同族群的态度如下:
表格1:您认为闽南语可以定为“官方语言”吗
从表1中可以看出,除了原住民,其他族群对闽南语也可以定位为“官方语言”更多地持肯定态度,分别是闽南人73.1%>外省人67.9%>客家人54.9%>其他54.8%>原住民44.4%。语言是族群意识的核心。三十多年来,在台湾当局“去中国化”的社会语境下,在“本土化”“多元语言文化”乡土语言政策的带领下,闽南语被塑造成台湾的象征。由此可以看到这种“超族群”的选择,看到所谓的“台湾国族认同”正在逐步成形。
小结: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台湾青年语言认同变化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闽南语被塑造成台湾的象征,闽南语在台湾社会中正在取得所谓“官方语言”的身份,闽南语“国语化”成了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这是一种“超族群”的选择。
2.在台当局追求建立台湾主体文化、去除中华语言文化的政策推动下,“国语”认同出现松动迹象,在语言价值判断上,“国语”因为其实际上的通用语地位而依然远高于其他乡土语言,包括闽南语。但在语言情感评价方面,闽南语在亲切度方面高于“国语”。
3.不论是情感评价,还是价值判断,与闽南、客家、原住民族群相比,外省族群对自己的母语——“国语”的评价最低。
台湾社会语言认同的这种变化并不是一个意外④。1987年解严以后,由于政治、社会环境的变化、政治人物对族群、语言问题的政治操弄,语言政策也成了政治角力场,语言政策的走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单语走向多语,从“中国化”走向“乡土化”“去中国化”。语言政策的变化推动了语言认同的变化。在国家认同教育和社会动员机制下,台湾的本土意识和“去中国化”社会文化思潮逐步加强,台湾社会的语言认同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民进党当局对“国语”、闽南语、客语和原住民语的政治操弄下,语言沦为“台独”分裂势力的政治工具:闽南语、客语、原住民语是本土语言,是“我者”;“国语”被抹黑为“外来语言”,是“他者”。“国语是外来语言,闽南语、客语、原住民语是本土语言”等一系列“本土化”“去中国化”思想在台湾社会的确立和散播助推了台湾社会的语言认同从独尊“国语”向闽南语“国语化”转变。台湾语言认同的变化是民进党政治操弄的需要,更是民进党政治操弄的结果⑤。
台湾社会国家认同的根本性转变已被学界、政界高度重视,而基础性、系统性的语言认同危机则被忽视。在“多元文化主义”、“相对主义”的旗帜下,“本土语言”(闽南语、客语、原住民语)被异化为“台独”工具,在整合、建构台湾(人)认同、台湾意识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参与了对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裂解。“自古以来,语言问题始终关系到国家和民族主权”,在台湾谋求“独立”的进程中,台湾青年语言认同倾向需加倍重视。
建议把台湾的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国家的语言文字工作中,持续跟踪、深度调查台湾实施《国家语言发展法》(2019年)、“开设新住民语文课程”(2020年)、试点“2030双语国家”(2021年)等语言政策对台湾社会语言认同和国家认同及两岸关系的影响,监测台湾语言舆情与社会语文生活。制定统一进程中的台湾语言文字政策,适时完成对台湾文科教材的审核和重编,以备统一后治理台湾之需。教材审核的重点是语文、社会、历史、地理教材的意识形态问题和语言文字使用规范问题;教材重编不能仅仅是大陆教材的简单的增删,要适度体现台湾地区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文化特色。
建立闽南方言文化对台工作体系。“台独”势力竭力遮罩台湾闽南方言文化源自福建厦门、漳州和泉州地区的事实,把闽南方言/闽南文化与普通话/中华文化对立建构,以闽南方言文化为工具,杜撰“台湾民族论”,建构台湾主体语言文化。活态存在于闽台两地的闽南方言文化是建立闽南方言文化对台工作体系的重要基础,在消解民进党当局的台湾语言文化主体性建构、深化两岸语言文化交流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相关部门可在福建等地增设以“两岸语言文化交流”为特色的语言文化智库、语言文化基地,整合两岸语言文化交流研究的学术资源和人脉资源,使之成为对台工作的新的增长点。
建设两岸语言文化智库。建设一支精于专业知识、又关注台海形势的语言学专业队伍,揭批“语言台独”,促进两岸语言文字融合发展,引领两岸语言文化舆论,为两岸语言文化交流实践提供对策建议。
结语
总而言之,文化的命脉在语言,语言是文化中最基本、最稳定、最持久的构成部分,语言认同是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岸融合发展过程中,在两岸共通的语言以及语言认同发挥着日常沟通和身份建构的作用。未来应以两岸共同的语言文字为基础,累积发展两岸关系、促进两岸融合的文化基础,铸牢两岸同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基金项目:国家语委重点项目《两岸语言文化交流实践与理论思考》(项目编号:ZDI135-95)、教育部语信司委托项目《闽南话、闽南文化在两岸交流中的独特作用调查》。
(1)叶高华,台湾历次语言普查回顾[J],台湾语文研究,2018年,第13卷第2期:247-272页。
(2)方小兵,当前语言认同演进的四大转变[J],语言战略研究,2018(3):22-32。
(3)姚欣,语言认同的本质及其发展进路[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4):13-16。
(4)朱双一,语言与台湾民众的“国族认同”[J],文学评论,2017(5):66-73。
(5)吴晓芳、林晓峰,台湾70年语言政策演变与语言使用现实及其政治影响[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29-35。
(6)台湾《国家语言发展法》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143,“全国”法规资料库,公布日期2019年1月9日,引用日期2023年3月18日。
(7)《109 年人口及住宅普查初步统计结果》,台湾“行政院”主计处https://www.dgbas.gov.tw/ct.asp?xItem=47564&ctNode=5624&mp=1,公布日期2021年8月31日,引用日期2023年3月18日
(8)【图表】最新普查:全台6成常用“国语”,而这6县市主要用台语,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7030,公布日期2021年9月30,引用日期2023年3月18日。
(9)109年人口及住宅普查初步统计结果提要分析,“中华民国”统计资讯网,https://www.stat.gov.tw/ct.asp?xItem=47818&ctNode=6679&mp=4,第3页,第16-17页。
(10)台湾维基百科https://zh.m.wikipedia.org/zh-hans/%E8%87%BA%E7%81%A3%E8%AA%9E%E8%A8%80%E5%88%97%E8%A1%A8,最新编辑日期2022年7月16日,引用日期2023年7月23日。
(11)Gumperz,J.Language and Social Identity[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注释:
①2020年台湾人口普查数据https://www.ey.gov.tw/state/99B2E89521FC31E1/2820610c-e97f-4d33-aa1e-e7b15222e45a
②【图表】最新普查:全台6成常用“国语”,而这6县市主要用台语,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7030,公布日期2021年9月30,引用日期2022年3月18日。
③本文作者曾在台湾“中央大学”访学一年,实地调查了台湾北、东、南、中、离岛五个区域八所综合性大学的1400多名的大学生的语言使用现状,在校大学生年龄跨度是18-24岁(1991-1997年出生),正是接受母语教育进课堂的一代人,也就是在实施乡土语言政策、提倡多元语言文化、语言平等权的社会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420份,回收1280份,有效1188份(虽然有些问卷空漏某些问题,但本文的处理方式是以每题单独处理,每题的有效答卷数或有差异,但不影响问卷的有效性)。调查项目涉及受访人祖孙三代人的母语认同、语言能力、族群(在台湾省籍和族群两个概念经常混用)认同,及受访人的语言使用、语言认同、闽南语专题等。本文依据此次调查所获得的有关语言认同的调查数据(尚未公开)写成。不再进一步采用其他新的调查数据,是因为:⑴比对了台湾2020年人口普查中的语言使用情况数据后,发现笔者2015年的语言使用现状调查数据与台湾2020年的数据基本一致,结论也一致;⑵语言政策对语言认同的影响持续而缓慢,近30年来,台湾的语言政策持续沿着“本土化”“多元化”“去中国化”的走向滑行,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
④观察台湾社会统“独”立场、国家认同情况的民调数据就能说明这一点。
⑤台湾的语言认同与台湾社会的政治问题、族群问题紧密相关,“文化台独”是个系统工程,单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考察语言认同情况,显然只是冰山一角。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台湾现有常住人口2383.4万人,其人口比例分别是:台湾16族原住民2.48%,汉族96.42%,其他1.10%(包括来自越南、马来西亚等外籍人士)①。依照一般通俗的分法,台湾人分为本省人和外省人。1945年前在台湾生活的被称为本省人,1945年后随国民党政府来到台湾的中国大陆人及其后代被称为外省人。本省人又分为闽南人、客家人、原住民。1993年,时任“立法委员”的林浊水及叶菊兰首先提出“四大族群”之说,把台湾人分为四大族群,即闽南人、客家人、原住民、外省人,族群成了政治操作的工具,经过多年,台湾人口中的“四大族群”的划分已形成相当普遍的族群想像主张。另有新住民56万9851人(统计时间自1987年1月至2021年12月底)。
一、台湾地区语言使用现状
台湾当局认定的所谓的“国家语言”包括所谓“国语”、闽南话、客话、原住民语等共20种。台湾法律上没有“官方语言”,所谓“国语”是实质上的“官方语言”,且多数家庭为双语家庭、多数人掌握双语。202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6岁以上主要使用语言(即常用语言)为“国语”者占66.3%,闽南语占31.7%,次要使用语言为闽南语者占54.3%,“国语”占30.5%;主要使用或次要使用“国语”者占96.8%,闽南语者占86.0%,客家语者占5.5%,原住民语者占1.1%。各项总和达到189.4%,亦即平均每个人回答1.89种语言。台湾的“国语”普及率达96.8%,若就年龄别观察,6至14岁者主要使用“国语”者占92.1%,使用闽南语者占7.4%,越年轻,说“国语”的比例越高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