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德经济若正常化有利世界经济发展
中评社北京10月3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中国财政部10月1日发布消息,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与德国财政部长在德国法兰克福共同主持第三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达成25项共识。这是在德国国内政治形势紧张复杂情况下,中德两国政府共同努力取得的成果。
在达成的共识中,值得关注的是,双方承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框架下协调合作、双方欢迎发行上市存托凭证提高两国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水平、双方同意就中央银行发行数字货币等议题加强数字金融交流。这标志着中德在贸易、金融、货币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虽然落实两国政府达成的共识,还需要提供制度性的保障,但是,从对话取得的成果来看,中德经济合作关系发展步入正轨。
此前德国外交部长认为中德经贸关系发展应当“去风险”。这是不瞭解德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也不瞭解中德经济合作重要性而制定的一份具有破坏性的外交政策报告。
德国经济界人士公开表示反对,并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抗议德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德国重要企业增加在中国的投资,说明中国市场对于德国企业非常重要。维系中德经济关系,对于两国经济的发展乃至世界经济的复苏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德国作为欧洲联盟第一大经济体,在欧洲联盟内部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德国不仅是欧洲联盟的发动机,同时也是欧洲联盟的风向标。德国在处理对华问题上采取的立场,影响布鲁塞尔的官员们制定的对华政策。尽管美国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缘政治影响力,迫使布鲁塞尔官员们选择支持美国,与中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德国成熟的企业家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积极联络德国各政党领袖,维护中德两国关系。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德国总理还是德国在野党领袖,在处理对华问题上,都有自己的主张。尽管德国联合政府一些内阁官员无视德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东施效颦,仿效美国对中国实施“去风险”,但是,从整体来看,德国企业界乃至德国多数政党领袖,在如何处理两国关系问题上存在共识。
无论是从生存的角度,还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德国企业毫不犹豫地选择中国。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即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国政局稳定,对外开放政策保持连续性。中国不仅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鼓励各国企业向中国出口商品,而且不断优化吸引外资的政策,通过建设自由贸易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区,吸引各国的投资者。面对中国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德国企业家不会错失良机。
资本主义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掌握在资本拥有者的手中。虽然在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会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一些极端党派领袖可能会利用民主政治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粉墨登场,掌握国家政权,但是,从长期来看,资本拥有者一定会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通过各种方式迫使政府改弦更张。所以,对于德国境内的政治纷争,应当保持平常心。对于德国一些政党领袖提出的对华政策,应当予以高度重视,但是,不必大惊小怪。
中德两国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与法国企业相比,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发展势头更好。绝大多数德国企业从中国获取了巨额利润。中德两国经济合作,互利双赢。只要排除干扰,两国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合作具有广阔的空间。
国际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问题上,逐渐形成了系统性发展战略.首先,中国始终强调多边主义,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愿意与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合作。其次,中国对外经济合作不附加任何条件,强调政治与市场相对分离,按照联合国宪章所确立的基本原则,不干涉别国内政。最后,中国对外经贸关系发展,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的格局。中国与发达国家贸易关系悄然发生变化。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日益加深,经济合作带动安全合作,促进文化交流。201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倡议,给中国对外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不仅加强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同时加强与中亚地区国家的经贸合作;不仅加强与中东地区国家的经贸合作,同时加强与拉丁美洲国家的经贸合作。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成果丰硕。东盟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不仅促进相关国家经济发展,而且更主要的是,在经贸合作基础之上,增加了安全合作的内容,实现心灵上的契合。无论是上海合作组织,还是金砖国家会晤机制,之所以具有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中国与相关国家保持密切经贸联系。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丝绸之路基金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持。中国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不断深化。
只要德国、法国等欧洲联盟国家继续在乌克兰问题上火上浇油,中国不会主动出面,帮助欧洲联盟国家摆脱困境。可以非常坦率地说,欧洲联盟国家要想解决乌克兰问题,必须依靠自己。“解铃还须系铃人”。中国与欧洲联盟国家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保持沟通渠道。中国希望经济归经济,不愿意把地缘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搅合在一起。
总而言之,中国对外关系已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反对单边主义,主张在经济合作基础之上,加强安全合作,共同实现发展目标。中国与欧洲联盟等发达国家相互尊重,在平等互利基础之上,加强经济合作。中国希望搁置地缘政治分歧,在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探索新的路径。中国与美国关系正处在调整过程中。如果美国真正做到言行一致,不再把中国视为唯一的战略对手,愿意与中国和平相处,中美经贸合作还有发展的空间。如果美国说一套做一套,在处理两国关系问题上,口是心非,一方面试图利用欧洲联盟对中国实施遏制政策;另一方面又强调与中国开展经贸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在处理中美经贸关系问题上,一定会小心谨慎。
多层次对外关系,充分反映出国际政治复杂性,同时也反映出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必要性。中国不会认为经贸关系是中德关系的压舱石。但是,中国愿意在中德经济合作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索政治、安全合作和文化交流的渠道,在充分尊重各自国家国情的前提下,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贡献。
中评社北京10月3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中国财政部10月1日发布消息,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与德国财政部长在德国法兰克福共同主持第三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达成25项共识。这是在德国国内政治形势紧张复杂情况下,中德两国政府共同努力取得的成果。
在达成的共识中,值得关注的是,双方承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框架下协调合作、双方欢迎发行上市存托凭证提高两国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水平、双方同意就中央银行发行数字货币等议题加强数字金融交流。这标志着中德在贸易、金融、货币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虽然落实两国政府达成的共识,还需要提供制度性的保障,但是,从对话取得的成果来看,中德经济合作关系发展步入正轨。
此前德国外交部长认为中德经贸关系发展应当“去风险”。这是不瞭解德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也不瞭解中德经济合作重要性而制定的一份具有破坏性的外交政策报告。
德国经济界人士公开表示反对,并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抗议德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德国重要企业增加在中国的投资,说明中国市场对于德国企业非常重要。维系中德经济关系,对于两国经济的发展乃至世界经济的复苏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德国作为欧洲联盟第一大经济体,在欧洲联盟内部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德国不仅是欧洲联盟的发动机,同时也是欧洲联盟的风向标。德国在处理对华问题上采取的立场,影响布鲁塞尔的官员们制定的对华政策。尽管美国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缘政治影响力,迫使布鲁塞尔官员们选择支持美国,与中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德国成熟的企业家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积极联络德国各政党领袖,维护中德两国关系。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德国总理还是德国在野党领袖,在处理对华问题上,都有自己的主张。尽管德国联合政府一些内阁官员无视德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东施效颦,仿效美国对中国实施“去风险”,但是,从整体来看,德国企业界乃至德国多数政党领袖,在如何处理两国关系问题上存在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