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美马耳他会谈 蔡东杰:延缓对抗升级

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特聘教授蔡东杰。(中评社 方敬为摄)

  中评社台中9月22日电(记者 方敬为)针对中美高层日前于马耳他会谈,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特聘教授蔡东杰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这次对话时间长达12小时,显示双方有很多事项需要交换意见,也反映出美中对抗激化的态势,双方都认为要设法冷却下来,代表美中有共识延缓对抗升级成冲突。但不代表美中关系根本上趋缓,双边对抗基本上不可逆,对话都只是延缓之计,而不是逆转之举。

  中国外长王毅与白宫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Jake Sullivan)16日在马耳他会谈,这也是中美高层最近一次的会晤,被指出是要为接下来的拜习会铺路。据双方释出的讯息显示,会谈主题聚焦在台湾议题以及维持双边关系,强调彼此进行了“坦诚、实质性、建设性”的战略沟通。

  对于有解读认为马耳他会谈是在铺垫中美元首会面,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有望出席11月美国主办的APEC?蔡东杰则认为,既然中美的对抗趋势不变,元首会面基本上是没有实质意义的,中方没道理要配合美方作秀,因此习近平出席旧金山APEC的可能性不高。

  蔡东杰,政治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中兴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前瞻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政治研究所终身特聘教授、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日韩总合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并担任中华当代两岸学术交流协会理事长等职。

  针对中美高层马耳他会谈效应,蔡东杰表示,首先要先了解中美关系目前的本质,中美关系从克林顿时代,先是以积极正常交往、合作为主的互动,到奥巴马时期之后,逐渐从合作为主的关系变成所谓的“竞合关系”,在合作当中开始浮出竞争的层面,并且竞争的比例逐渐高到无法忽视,到了特朗普上任后,中美的竞合关系则转变为“对抗关系”,此时竞争的比例明显大于合作,转趋对抗为主的调性,并延续迄今。

  蔡东杰说,中美关系在特朗普发动贸易战之后,中美互动就是对抗,已非所谓的竞合并存,当中美两国走向竞争的比例绝对大于合作时,也就代表双方关系已无法弥合,所以对抗是中美之间的新常态。从线性来看,中美关系从以合作为主到合作中有竞争的竞合关系,再到对抗关系,是个螺旋向下的过程,也就是随着中国崛起跟美国力量的相对衰退,中美迈向对抗是一个可见的发展过程。

  蔡东杰提到,只是对抗并不是恒定的,对抗关系随着时间演进,如果不能解决,就会进一步到达冲突,若以当前趋势发展下去,中美的对抗关系可预期是会逐渐激化,理论上没有和缓的空间。可是避免冲突甚至是战争爆发,仍是大国的理性选择,所以两强会设法将对抗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双方努力将对抗限制在能够制度性解决的途径之内。这就是马耳他会谈的重点。

  他解释,中美深知,如果出现不可容忍的对抗,那就是“终将一战”的问题,可是现在坦白讲,双方都仍在积极延缓那一天的到来,确实,中美的对抗关系正处在临界点,也存在跨过临界点、爆发冲突的可能性,所以从某角度来看,中美高层为了阻止这个临界点来临,正在进行理性选择。对国家来说,放任对抗蔓延绝非理性之举,虽然双边皆认知关系逐渐失控难以修补,可是对国家来说,在理性范围之内,都希望能够避免冲突发生。

  蔡东杰说,这也是之所以美国总统拜登不断提出“安全护栏”的概念,目的就是要避免美中的对抗跨过临界点,对美国来说,现在需要设法与中国建立某些制度性的护栏,一定程度的降低对抗比例。

  他指出,美国一方面是理性选择,另一方面也是顺应国际压力,坦白说,中美对抗不是只有在亚洲,而是全世界都会受波及,欧洲不愿卷入美中对抗,反对美国主张与中国脱勾的宣示,欧洲认为脱勾容易带来战争风险,因此积极倡议去风险。其实美国主张脱勾就是因应中美之间的对抗关系,美国不能排除“终须一战”的可能,自然得做好脱勾准备,只是在过程中,仍要避免在未准备好的情况下,提前爆发冲突。

  因此,蔡东杰说,美国透过与中国对话去掉“脱勾可能过早进入战争状态”的风险,从大结构来看,美国与中国的对抗没有逆转可能,长期而言,中美之间只会持续朝深化对抗而去,现在所有的沟通、对话都只是延缓之计,而不是逆转之举。

  蔡东杰认为,中美之间不会因为有更多的对话或沟通就不对抗了,只是速度变慢一点而已,毕竟这是理性选择,双方深知对抗有一天会变成冲突,但目前对双方来说,从客观环境研判,都还没有做好正式开战的准备,所以无论如何要帮自己争取到万全把握。

  他指出,对中国而言,还没有累积足够的能量来挑战美国;对美国来说,本身的力量虽然足够,但没有压倒性的差距,包括战争发动的后勤支援能力缺乏,例如美国最近讲到,造舰速度远远落后中国,一旦开战未必占上风,所以美国需要时间去强化它的补充力量,而中国则需要时间再补充更多力量因应可能的冲突场景。

  蔡东杰表示,这次王毅与苏利文会谈花了半天的时间,代表双方有非常多的意见需要交换,只是交换的本身不代表美中关系根本的缓和,而是代表一种共识,就是中美之间希望对抗激化的速度减缓,希望能够延迟中美进入到另一个不可避免场景的时间,那才是双方真正的目的。

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特聘教授蔡东杰。(中评社 方敬为摄)

  中评社台中9月22日电(记者 方敬为)针对中美高层日前于马耳他会谈,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特聘教授蔡东杰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这次对话时间长达12小时,显示双方有很多事项需要交换意见,也反映出美中对抗激化的态势,双方都认为要设法冷却下来,代表美中有共识延缓对抗升级成冲突。但不代表美中关系根本上趋缓,双边对抗基本上不可逆,对话都只是延缓之计,而不是逆转之举。

  中国外长王毅与白宫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Jake Sullivan)16日在马耳他会谈,这也是中美高层最近一次的会晤,被指出是要为接下来的拜习会铺路。据双方释出的讯息显示,会谈主题聚焦在台湾议题以及维持双边关系,强调彼此进行了“坦诚、实质性、建设性”的战略沟通。

  对于有解读认为马耳他会谈是在铺垫中美元首会面,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有望出席11月美国主办的APEC?蔡东杰则认为,既然中美的对抗趋势不变,元首会面基本上是没有实质意义的,中方没道理要配合美方作秀,因此习近平出席旧金山APEC的可能性不高。

  蔡东杰,政治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中兴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前瞻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政治研究所终身特聘教授、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日韩总合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并担任中华当代两岸学术交流协会理事长等职。

  针对中美高层马耳他会谈效应,蔡东杰表示,首先要先了解中美关系目前的本质,中美关系从克林顿时代,先是以积极正常交往、合作为主的互动,到奥巴马时期之后,逐渐从合作为主的关系变成所谓的“竞合关系”,在合作当中开始浮出竞争的层面,并且竞争的比例逐渐高到无法忽视,到了特朗普上任后,中美的竞合关系则转变为“对抗关系”,此时竞争的比例明显大于合作,转趋对抗为主的调性,并延续迄今。

  蔡东杰说,中美关系在特朗普发动贸易战之后,中美互动就是对抗,已非所谓的竞合并存,当中美两国走向竞争的比例绝对大于合作时,也就代表双方关系已无法弥合,所以对抗是中美之间的新常态。从线性来看,中美关系从以合作为主到合作中有竞争的竞合关系,再到对抗关系,是个螺旋向下的过程,也就是随着中国崛起跟美国力量的相对衰退,中美迈向对抗是一个可见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