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镜头:览阅壮美北京中轴线 感悟古都风韵

北京鼓楼(中评社 李子宁摄)

  中评社北京9月16日电(记者 李子宁)9月14日下午,2023北京文化论坛观摩活动在北京东城区举行。本次观摩活动线路为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纵贯北京老城,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盛赞为“天下无双之壮观”。

  首先来到的是位于北京中轴线最北端的鼓楼和钟楼,作为古都北京的地标性建筑,鼓楼和钟楼前后纵置、静静伫立。它们曾为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也是全国现存钟鼓楼中保存最为完好、体量最大、报时器具最具规模的一组古代建筑。暮鼓晨钟,回响百年,引发的不仅是声音的震动,更是今人和古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步入鼓楼,正在展出的是数字沉浸展“时间的故事”。这是北京鼓楼保护展示工程的有益成果,也是充分展示中轴线沿线古建筑魅力,推动周边街区综合整治和有机更新,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的一次生动实践。在这里,观众不仅可以瞭解钟鼓楼的建筑特色、以“暮鼓晨钟”报送标准北京时间的工作流程;还可以探索中国传统计时方法蕴含的智慧,钟鼓楼周边地区的民俗与商贸;更可以通过沉浸光影秀《共鸣》,领略时空交织营造的别样美感,在虚实交错间和历史进行一瞬的“会晤”。在这里,古老建筑与数字创意碰撞出绚丽火花,中国人的宇宙观和时空观以全新方式得以诠释,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

  紧接着来到的是坐落于天安门旁、紫禁城南、中轴线东,与社稷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中轴线两侧的北京太庙。其上的金瓦重檐象征着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四周的苍劲古柏见证了数百年人间沧桑变迁。这里原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主要古建筑包括享殿、寝殿、祧庙、戟门等。太庙意为国家之大庙,与紫禁城同时建成,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座皇室宗庙。在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遗产点中,太庙作为世界现存最大、最完好的祭祖建筑群,中国五千年传统祭祀礼乐最高场域,在公众视野中备受关注。

  2020年10月,东城区以中轴线保护为契机,持续推进老城复兴,完成太庙等重点文物腾退,加强太庙文物修缮和古树保护,稳步推进太庙历史文化展示,古都壮美空间秩序逐步得到恢复。如今,“大庙中轴——太庙历史文化专题展”正在太庙展出,历史的风跋涉600余年,在人们耳畔继续讲述着古都的故事。

  紧接着来到的是前门东区,历史上前门东区商贾大户云集、梨园名角荟萃、各地会馆众多,其中颜料会馆便是由山西省颜料、桐油商人建于明代的一处集祭祀与观戏功能为一体的汇聚之所,后经多次修缮,成为现存为数不多的晋商会馆之一。

北京鼓楼(中评社 李子宁摄)

  近年来,东城区不断推进会馆活化利用工作,使老会馆焕发文化活力。2021年,“会馆有戏”演出项目在颜料会馆鸣锣开演,至今已举办包括昆曲、评剧、河北梆子等在内的一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的演出,受到广大市民的关注和好评。随后,东城区相继发布《关于进一步焕发东城区会馆文化活力的若干措施》《东城区焕发会馆文化活力伙伴计划》等,以会馆为支点,进一步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推动历史文化街区转型升级,打造集萃中华文化的“百花园”。

  与颜料会馆一巷之隔的韶州会馆便是东城区首批会馆活化利用项目之一,经过修缮后新近开馆,成为一处融合京味文化之厚重与岭南文化之灵秀的综合性文化空间,让市民可以在此观文化展、品地方茶、赏韶州兰,既激活百年会馆资源,又丰盈百姓精神生活。

  本届北京文化论坛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并以“传承优秀文化 促进交流合作”为年度主题。知名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和行业领军人物,以及国际政要和文化领域国际机构负责人等参加论坛。

北京鼓楼内部展览(中评社 李子宁摄)

北京鼓楼内部展览(中评社 李子宁摄)

北京鼓楼内部展览(中评社 李子宁摄)

北京太庙(中评社 李子宁摄)

北京太庙内部(中评社 李子宁摄)

会馆文艺演出(中评社 李子宁摄)

会馆文艺演出(中评社 李子宁摄)

韶州会馆(中评社 李子宁摄)

北京鼓楼(中评社 李子宁摄)

  中评社北京9月16日电(记者 李子宁)9月14日下午,2023北京文化论坛观摩活动在北京东城区举行。本次观摩活动线路为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纵贯北京老城,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盛赞为“天下无双之壮观”。

  首先来到的是位于北京中轴线最北端的鼓楼和钟楼,作为古都北京的地标性建筑,鼓楼和钟楼前后纵置、静静伫立。它们曾为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也是全国现存钟鼓楼中保存最为完好、体量最大、报时器具最具规模的一组古代建筑。暮鼓晨钟,回响百年,引发的不仅是声音的震动,更是今人和古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步入鼓楼,正在展出的是数字沉浸展“时间的故事”。这是北京鼓楼保护展示工程的有益成果,也是充分展示中轴线沿线古建筑魅力,推动周边街区综合整治和有机更新,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的一次生动实践。在这里,观众不仅可以瞭解钟鼓楼的建筑特色、以“暮鼓晨钟”报送标准北京时间的工作流程;还可以探索中国传统计时方法蕴含的智慧,钟鼓楼周边地区的民俗与商贸;更可以通过沉浸光影秀《共鸣》,领略时空交织营造的别样美感,在虚实交错间和历史进行一瞬的“会晤”。在这里,古老建筑与数字创意碰撞出绚丽火花,中国人的宇宙观和时空观以全新方式得以诠释,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

  紧接着来到的是坐落于天安门旁、紫禁城南、中轴线东,与社稷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中轴线两侧的北京太庙。其上的金瓦重檐象征着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四周的苍劲古柏见证了数百年人间沧桑变迁。这里原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主要古建筑包括享殿、寝殿、祧庙、戟门等。太庙意为国家之大庙,与紫禁城同时建成,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座皇室宗庙。在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遗产点中,太庙作为世界现存最大、最完好的祭祖建筑群,中国五千年传统祭祀礼乐最高场域,在公众视野中备受关注。

  2020年10月,东城区以中轴线保护为契机,持续推进老城复兴,完成太庙等重点文物腾退,加强太庙文物修缮和古树保护,稳步推进太庙历史文化展示,古都壮美空间秩序逐步得到恢复。如今,“大庙中轴——太庙历史文化专题展”正在太庙展出,历史的风跋涉600余年,在人们耳畔继续讲述着古都的故事。

  紧接着来到的是前门东区,历史上前门东区商贾大户云集、梨园名角荟萃、各地会馆众多,其中颜料会馆便是由山西省颜料、桐油商人建于明代的一处集祭祀与观戏功能为一体的汇聚之所,后经多次修缮,成为现存为数不多的晋商会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