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文艺界人士聚焦文化传承交流合作

著名作家王蒙(中评社 李子宁摄)

  中评社北京9月16日电(记者 李子宁)9月14日,2023北京文化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本届北京文化论坛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并以“传承优秀文化 促进交流合作”为年度主题。知名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和行业领军人物,以及国际政要和文化领域国际机构负责人等参加论坛。

  著名作家王蒙表示,文化传统的载体,当然首先是各种的历史的遗址、废墟、文物和汗牛充栋的典籍。但是传统文化包括各种典籍的重要与力量,尤其在于他们是还活在人民、乡土、生活方式与集体意识之中。例如劝善、劝学、勤劳、孝悌、仁义观念的宣扬,家庭、子女对于教育的重视等等,都表现在生活当中,表现在各种俚语、成语与地方戏曲地方曲艺的唱词当中,传统文化活在我们的灵魂、我们的习惯、我们的思路、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文化有内在的稳定性与持久性,又有随时调整消长与时俱化的活性与应用性,创造性与包容性是连续性与统一性的源泉之一,是对于连续性的一种保障,是生命力与选择空间的源泉,是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改革开放的一种动力。创造性离不开中华泱泱大国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更来自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性,经世致用性,对实学的提倡。中华文化要求权力的和道性,和平性则是构建现代中华文明的主题,我们的传统是“为政以德,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文化立国,文化治国。我们面对世界变局的合作共识,我们的合作共赢主张,可以追溯到自古以来,我们所主张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当代所提出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传统。学习传统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建立人类命运的共同体,一方面要强调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根基与渊源,一方面要强调,对于中华文化文明的创造性的转化与创新性的发展。

  著名艺术家张艺谋表示,从北京奥运会到北京冬奥会,我们的人民愈发自信,文化愈发繁荣,无论是夏奥的雄浑壮烈,还是冬奥的辽阔空灵,都是对中国的文化表达,这是因为我们始终把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作为灵感之源、创意之根。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保持开放包容心态,努力挖掘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跨越时空、跨越国界,具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内容,展现可敬、可爱、可信的中国形象。同时也借助奥运会这个全球性的盛大节日,与世界各国进行平衡真诚的文明对话、文化交流。

著名艺术家张艺谋(中评社 李子宁摄)

  回望5000年,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坚持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灵感和力量,让传统走进现代,更具人文力量。我们在特征鲜明的精神标识上做文章,每一次我们的创意都力求更深入的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5000年中华文明跃然而出,演员们手持竹简吟诵着四海之内皆兄弟,张骞西行、郑和南渡、丝路漫漫,跨越时空和山海,连接起东西方人民心灵共同的纽带。还有日晷、活字印刷术、京剧,世界通过这些文化符号,看到了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我们用激光打破坚冰,雕刻五环,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破冰的概念。我们在贯穿古今的中国智慧上做文章,探讨人类前途命运和民族的精神世界,是文化创造者的神圣使命。我们努力寻找最佳艺术形式,力求用作品提升人民的生活体验、生命体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的从24秒开始倒数,代表着24节气,这是中华文明的时间智慧,是中华文明中万物有灵的浪漫和春华秋实的生机。每个节气搭配一句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和一组符合意境的现代画面。
 
  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不断的创新思路、技术和方式,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发展,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让中国精神具象化。中国人讲究形神兼备,传统文化是神,表现方式是形,以神辅形。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舞蹈演员用身体在一张巨幅的纸上,绘出山川、河流。运动员入场时,用脚步在纸上踩出斑斓大地,这张纸值得我们自豪。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促进了知识和智慧的传播,启迪了人类的文明之路,让中华审美国际化。中国人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我们努力展现中华文化的留白之美,最大胆的尝试是北京冬奥圣火的点燃方式,这是奥运主火炬100年来首次以“微火”的形式呈现,这种方式体现了低碳环保的理念,从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得到灵感。“微微火光”像原始人类对最初火种的呵护,希望代代相传和生生不息的远景。这一方案首先获得了北京冬奥组委的大力支持和肯定,接着也获得了国际奥委会的支持和肯定,说明无论火焰的大小,只要点燃大家的心中之火,就是最璀璨的圣火。让中国传统可视化,一场开幕式代表了你的文化,代表了国家的发展变化。闭幕式上,伴随悠扬的乐器送别,地屏配合演员行走路径发出点点光芒,与发光的柳条交相呼应,创作出“惜别”的氛围,我们将中国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用艺术赋予技术温度,以技术助力艺术尽显风姿。

  中华文明是在自身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原生文明,不断与其他古老文明交流、碰撞、融合、面向未来,我们要同其他文明开展互鉴,与各民族一起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打开格局向世界展现中国美好。过去更多讲述的是“我”,希望告诉世界“中国”有什么,到现在升华到“我们”,中国人用更开阔的视野、更开放的态度,向世界贡献中国力量和智慧。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40多名山区孩子,用希腊语大声唱出奥林匹克会歌,这个时刻特别有意义,我们的国家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童声唱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一起向未来,与世界携手美美与共,当中国人越来越意识到自己与各国人民命运与共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行动也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系统性的智慧。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强调“我们”的概念更多了一层现实的意义,我们举办了一场成功的冬奥会,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1300年前,李白写下“燕山雪花大如席”这样的诗句,西方有一句谚语“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是相同的。”当全世界不同的雪花汇聚到北京,汇成一片人类共同的雪花,传递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理念。北京冬奥会闭幕上无数条红丝带将“雪花”“火炬台”装点成一个巨大的中国结,中国结是一种充满中国哲学思想的工艺,每根丝带都可以独立成结,各美其美。许多丝带也可以共同编织,美美与共,如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谐的国际大家庭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在会后接受采访时表示,要以现在人的眼光,现代的视角去看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很重要。因为如果把特别古老的文化原本原封不动的搬出来的话,它只能作为一种展示,但是如果作为传播的话,现代人的审美和现代人的眼光可能就不满足于那种展示了,可能更多的需要是文化内涵的东西。另外,在疫情过后,需要让世界重新认识我们,因为我们始终没有停下我们的脚步,无论是经济、科技还是文艺,都在一直向前发展。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中评社 李子宁摄)

论坛现场(中评社 李子宁摄)

著名作家王蒙(中评社 李子宁摄)

  中评社北京9月16日电(记者 李子宁)9月14日,2023北京文化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本届北京文化论坛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并以“传承优秀文化 促进交流合作”为年度主题。知名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和行业领军人物,以及国际政要和文化领域国际机构负责人等参加论坛。

  著名作家王蒙表示,文化传统的载体,当然首先是各种的历史的遗址、废墟、文物和汗牛充栋的典籍。但是传统文化包括各种典籍的重要与力量,尤其在于他们是还活在人民、乡土、生活方式与集体意识之中。例如劝善、劝学、勤劳、孝悌、仁义观念的宣扬,家庭、子女对于教育的重视等等,都表现在生活当中,表现在各种俚语、成语与地方戏曲地方曲艺的唱词当中,传统文化活在我们的灵魂、我们的习惯、我们的思路、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文化有内在的稳定性与持久性,又有随时调整消长与时俱化的活性与应用性,创造性与包容性是连续性与统一性的源泉之一,是对于连续性的一种保障,是生命力与选择空间的源泉,是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改革开放的一种动力。创造性离不开中华泱泱大国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更来自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性,经世致用性,对实学的提倡。中华文化要求权力的和道性,和平性则是构建现代中华文明的主题,我们的传统是“为政以德,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文化立国,文化治国。我们面对世界变局的合作共识,我们的合作共赢主张,可以追溯到自古以来,我们所主张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当代所提出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传统。学习传统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建立人类命运的共同体,一方面要强调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根基与渊源,一方面要强调,对于中华文化文明的创造性的转化与创新性的发展。

  著名艺术家张艺谋表示,从北京奥运会到北京冬奥会,我们的人民愈发自信,文化愈发繁荣,无论是夏奥的雄浑壮烈,还是冬奥的辽阔空灵,都是对中国的文化表达,这是因为我们始终把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作为灵感之源、创意之根。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保持开放包容心态,努力挖掘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跨越时空、跨越国界,具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内容,展现可敬、可爱、可信的中国形象。同时也借助奥运会这个全球性的盛大节日,与世界各国进行平衡真诚的文明对话、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