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海龟靠行动 巴黎小店推广零垃圾生活
海龟、鲸鱼吞食大量塑胶垃圾死亡的新闻很容易获得关注,在法国,有不舍海龟鼻子被塑胶吸管贯穿的高中生创业贩售可生物分解吸管,有家庭挑战“零垃圾”生活,有餐厅致力于“零厨余”,无包装超市和二手服饰店陆续开张,全国各地“零垃圾”组织也一个接一个
成立。
还有一些同好会举办“零垃圾”野餐,从制作餐点、携带食物到出游,都不必制造垃圾,示范“零垃圾”生活并不是做不到,也没有想像中那么不便,一种新的生活模式隐然成风。
根据欧盟统计局(Eurostat)2017年调查,法国人平均一年制造513公斤的垃圾,平均每天1.4公斤,大有可以减少的空间。
据中央社报道,法国零垃圾组织(Zero Waste France)2016年构思成立一家专门推广“零垃圾”理念的店铺,在830人合力筹资下,“零垃圾之家”(Maison du Zero Dechet)2017年7月在巴黎蒙马特(Montmartre)开幕,第一天就吸引约1000人参观。
住在蒙马特的亚历山德拉曾在海滩、乡间看到遍地塑胶垃圾的画面,民众意识到这种“共业”自己也有份,因此开始尽量选购可重复使用的东西,不买市售洗发精和洗手液,避免一直丢弃瓶罐。
有民众说:“只是改变一些行为,并不影响日常生活,所以大家都做得到,改变消费习惯是很容易的。”
所谓“零垃圾”并非真的做到一点垃圾都不制造,而是尽己所能减少不必要的垃圾,越来越多人认同这个理念,想落实在生活中,却不知道如何踏出第一步,“零垃圾之家”就是为此而存在。
这间小店的明星商品包括可水洗式卸妆棉、无包装的洗发皂和固体牙膏、可更换刷头的木制牙刷、可换刀片的金属刮胡刀、布质卫生棉、可取代塑胶袋或保鲜膜的蜂蜡纸、可重复使用的咖啡滤纸等。
“零垃圾之家”资金来源超过7成是贩售商品收入,但不以营利为目的,店内营运和活动大多由70名志工轮班策划,以推广垃圾减量的生活理念为主。
也有一些学术性工作坊,请来心理学者探讨人与消费的关系,检视自己的消费模式,继而思索购物行为背后的情绪反应及动机。
还有一个工作坊教人“解剖垃圾桶”,从自己丢弃的垃圾中,思考哪些东西可以改用更永续的替代品。
人们把废弃物扔进垃圾桶后,就不会再看那东西一眼,但若认真看清自己丢弃了什么、多想一秒,或许会更明白真正所需,把多余的东西清出自己的生活。
“零垃圾之家”志工盖林家里以前的浴室3层置物架摆满东西,最上层有乳液、丈夫的刮胡用具;中层有化妆包、卸妆棉和十多个瓶罐;下层是洗发精、香水和牙膏,同类产品还不只一罐。
这就像任何家庭的浴室置物架,一点也不出奇。但自从盖林接触到零垃圾理念,发现许多习以为常的用品其实有更环保的替代方案,于是展开彻底清理。
她用手工皂取代沐浴乳,自制固体牙膏取代市售牙膏,自制体香剂取代市售体香剂,自制洗发皂取代洗发精,丈夫的塑胶抛弃式刮胡刀改为金属刮胡刀,心态上返璞归真后,绝大部分的化妆品也可以省了。
现在,盖林的浴室置物架只要一层空间就绰绰有余。她接受中央社记者访问时说:“可见我们不需要那么多东西,而且很简单,只是在购物时选用不一样的产品,并不改变平常的盥洗习惯。”
54岁的盖林在“零垃圾之家”担任志工半年,今年2月搬家到南部大城马赛,每次回到巴黎,仍会抽时间来当志工,有时帮忙顾店,有时开办工作坊,同时吸收关于“零垃圾”的新知。
她的专长是裁缝,平时替舞蹈学校制作舞衣,她自嘲:“这一点都不‘零垃圾’,毕竟舞衣只在表演时穿5分钟。”
但在工作坊里,盖林教人修补旧衣、制作布质卫生棉或盛装零售谷物蔬果的小布袋,她笑说是“赎罪”。
她认为,即使生活未必真能做到完全零垃圾,重要的是努力减少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冲击。
盖林平时顾店,常遇到许多对“零垃圾之家”好奇的人上门探询,多数人非常认同这个理念,也有兴趣实行。
盖林建议循序渐进,首先从不再使用塑胶瓶罐开始,例如自备水杯、不买市售洗浴用品、改用肥皂,让自己养成习惯;然后进阶到不再使用可抛弃式物品,例如化妆棉改以竹纤维或尤加利纤维制成的可洗式棉片取代、用布质卫生棉代替一般卫生棉,这就需要一些努力去
克服抛弃式产品的便利诱惑。
她说:“当我们养成一种习惯,就不会再走回头路,每次想走回头路时,会产生罪恶感,向前走才能除去这种罪恶感,再试着继续努力。”
不到30岁的巴黎居民班杰明就是习惯成自然的例子。
他到“零垃圾之家”买了一张蜂蜡纸,这种纸上涂了蜂蜡,防水防油,可重复清洗,他用来包裹食物放进冰箱,不需要塑胶袋或保鲜膜,这对他而言只是一个不费力的小动作,毫无不便。
受班杰明影响,身边越来越多人跟着留意减少垃圾。班杰明说:“愿意参与零垃圾生活的人,都相信这是件好事,虽然世界不会因此就改头换面,但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如果有能力去做一些比不做来得好的事,为何不做?”
海龟、鲸鱼吞食大量塑胶垃圾死亡的新闻很容易获得关注,在法国,有不舍海龟鼻子被塑胶吸管贯穿的高中生创业贩售可生物分解吸管,有家庭挑战“零垃圾”生活,有餐厅致力于“零厨余”,无包装超市和二手服饰店陆续开张,全国各地“零垃圾”组织也一个接一个
成立。
还有一些同好会举办“零垃圾”野餐,从制作餐点、携带食物到出游,都不必制造垃圾,示范“零垃圾”生活并不是做不到,也没有想像中那么不便,一种新的生活模式隐然成风。
根据欧盟统计局(Eurostat)2017年调查,法国人平均一年制造513公斤的垃圾,平均每天1.4公斤,大有可以减少的空间。
据中央社报道,法国零垃圾组织(Zero Waste France)2016年构思成立一家专门推广“零垃圾”理念的店铺,在830人合力筹资下,“零垃圾之家”(Maison du Zero Dechet)2017年7月在巴黎蒙马特(Montmartre)开幕,第一天就吸引约1000人参观。
住在蒙马特的亚历山德拉曾在海滩、乡间看到遍地塑胶垃圾的画面,民众意识到这种“共业”自己也有份,因此开始尽量选购可重复使用的东西,不买市售洗发精和洗手液,避免一直丢弃瓶罐。
有民众说:“只是改变一些行为,并不影响日常生活,所以大家都做得到,改变消费习惯是很容易的。”
所谓“零垃圾”并非真的做到一点垃圾都不制造,而是尽己所能减少不必要的垃圾,越来越多人认同这个理念,想落实在生活中,却不知道如何踏出第一步,“零垃圾之家”就是为此而存在。
这间小店的明星商品包括可水洗式卸妆棉、无包装的洗发皂和固体牙膏、可更换刷头的木制牙刷、可换刀片的金属刮胡刀、布质卫生棉、可取代塑胶袋或保鲜膜的蜂蜡纸、可重复使用的咖啡滤纸等。
“零垃圾之家”资金来源超过7成是贩售商品收入,但不以营利为目的,店内营运和活动大多由70名志工轮班策划,以推广垃圾减量的生活理念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