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一牧民行走河西二十载甘当岩画“抢救者”

  中评社香港3月24日电/2021年春分刚过,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牧民杜成峰也迎来了自己的忙碌期。不过,此“忙”并非“放牧忙”。

  新华社报道,近二十年来,寒冬一过,杜成峰便独自驾车,背上行囊,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只为找寻自己毕生的守护——岩画。

  这名45岁的裕固族汉子皮肤黝黑,眼眸深邃,平时少言寡语,但说起自己与岩画的不解之缘,他立马侃侃而谈。1997年,杜成峰在自家草场放牧时,偶然发现了岩壁上刻画的动物图案。

  “当时以为是父辈留下的,因为被这些生动的图案吸引,我开始用纸笔进行临摹。”杜成峰回忆说。直到后来,经一位作家朋友提示,杜成峰才知道那是历史久远的岩画。于是,他开始大量购买和阅读相关书籍,了解这种“人类童年的语言”。

  岩画,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出现,是古代先民利用石器、金属器或矿物质颜料在岩石上制作的图案作品,是一种全球性文化现象,对于研究古代民族的历史、生态、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甘肃省境内遗存着数量庞大、题材广泛的岩画资源,多为凿刻而成,主要分布于山坳深谷之中。

  然而,岩画的保护却是世界性难题。杜成峰说:“岩画长期暴露在露天环境中,难免风化损毁,很难将其永久留存。”目前所谓的保护措施,就是尽可能全面地进行岩画普查,做好记录、留档,尤其要保存好影像资料,这样也可为后续保护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在意识到岩画的珍贵之后,杜成峰于2003年花了3万余元购买相机、GPS等设备,正式开展户外考察,开启他对家乡岩画的“抢救”之旅。   一开始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和孤独,缺乏经验的他只能自己摸索岩画记录的方法。一个人,一辆摩托车,带上所有设备和一些乾粮,杜成峰每次进山寻画一去至少一个星期,一年有百余天待在野外。他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跑,仔细搜索每一处岩石,对于跋山涉水、忍饥挨饿,他都习以为常。

  渐渐地,杜成峰感受到专业知识匮乏带来的限制。于是,他专门前往宁夏学习专业的岩画数据采集手段,回家后他立马付诸实践。同时,他还自行钻研摄影和PS技术。种种技能傍身,都是为了获取更准确的数据资料。

  如今,杜成峰已是甘肃省出名的岩画保护行家,活动范围也从肃南扩大到整个河西走廊。沿线的牧民也渐渐熟悉这个锺情于岩画的“痴心汉”。起初,牧民们听到他打探岩画的消息,总会感到不解和好奇,后来听说了他的经历,便主动为他当起“线人”,一有岩画的线索就会联系他。

  杜成峰已经算不清自己为岩画保护投入了多少资金。有人曾说,杜成峰做的是“亏本买卖”。但他说:“我发掘的是岩画背后的价值,它们的内容涉及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社会生活、原始崇拜等,这是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的瑰宝。”

  现在,杜成峰对家乡千沟万壑中的岩画如数家珍。截至目前,杜成峰凭藉执着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记录整理了1.2万多幅岩画的资料数据,初步构建了河西走廊岩画数据库。这几年,他还陆续发表论文、出书、办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岩画的历史和意义。

  对于未来,杜成峰也有着清晰的规划。“我想建立一个祁连山岩画博物馆,把河西走廊的岩画拓片和资料保存下来,将这份古老而神圣的文化记录传承下去。”   中评社香港3月24日电/2021年春分刚过,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牧民杜成峰也迎来了自己的忙碌期。不过,此“忙”并非“放牧忙”。

  新华社报道,近二十年来,寒冬一过,杜成峰便独自驾车,背上行囊,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只为找寻自己毕生的守护——岩画。

  这名45岁的裕固族汉子皮肤黝黑,眼眸深邃,平时少言寡语,但说起自己与岩画的不解之缘,他立马侃侃而谈。1997年,杜成峰在自家草场放牧时,偶然发现了岩壁上刻画的动物图案。

  “当时以为是父辈留下的,因为被这些生动的图案吸引,我开始用纸笔进行临摹。”杜成峰回忆说。直到后来,经一位作家朋友提示,杜成峰才知道那是历史久远的岩画。于是,他开始大量购买和阅读相关书籍,了解这种“人类童年的语言”。

  岩画,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出现,是古代先民利用石器、金属器或矿物质颜料在岩石上制作的图案作品,是一种全球性文化现象,对于研究古代民族的历史、生态、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甘肃省境内遗存着数量庞大、题材广泛的岩画资源,多为凿刻而成,主要分布于山坳深谷之中。

  然而,岩画的保护却是世界性难题。杜成峰说:“岩画长期暴露在露天环境中,难免风化损毁,很难将其永久留存。”目前所谓的保护措施,就是尽可能全面地进行岩画普查,做好记录、留档,尤其要保存好影像资料,这样也可为后续保护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在意识到岩画的珍贵之后,杜成峰于2003年花了3万余元购买相机、GPS等设备,正式开展户外考察,开启他对家乡岩画的“抢救”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