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桐山:记协的“选择性正义”令人失望

  中评社香港5月3日电/学研社成员、时事评论员吴桐山3日发表文章说,多年来,香港记者协会(记协)一直自诩为新闻自由的捍卫者,声称致力维护记者权益,特别是在政治议题上表现得极其高调。然而,在近日爆发的Channel C欠薪事件中,记协却异常沉默,引发外界对其立场与功能的质疑。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涉事公司老板陈某行被揭发涉嫌诈骗政府贷款,同时拖欠员工薪金,而记协主席郑嘉如作为前记协领导人,亦是该公司的受害者之一,却未见她出面协助员工追讨欠薪,令人不禁怀疑记协是否只是“政治挂帅”的工具,而非真正关心记者福祉的组织。

  文章说,Channel C事件不仅是一宗企业倒闭个案,更涉及欺诈与剥削劳工的严重问题。有报导指,陈某行透过虚构帐目、夸大销售额等手段,骗取政府“百分百担保特惠贷款”高达2,000万元,但资金到手后却未用于经营,反而导致公司周转不灵,员工多月未获发薪水,甚至连基本生活都成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理应有专业机构介入协助工人追讨欠薪,记协作为本地传媒工会,本应首当其冲站出来为同行争取权益。

  从不批评特朗普打压言论自由

  然而现实却截然相反。记协面对此事毫无动作,既未公开谴责涉事老板的行为,也未提供法律支援予受影响员工。更令人不解的是,现任记协主席郑嘉如本人正与前雇主《华尔街日报》打官司,控告对方违法解雇,可谓深谙维权之道。但她对于同属记协会员、曾担任记协主席的陈朗升所处的困境却毫无表示,难免让人怀疑记协只愿为特定政治阵营的记者“出头”,对其他同行则视若无睹。

  此外,记协过去在美国特朗普政府限制媒体采访自由、强制记者配合司法调查等事件中,亦鲜有表态。这与其长期以来对香港政府施压形成强烈反差,进一步凸显其“双重标准”的嫌疑。倘若记协真以新闻自由与记者权益为宗旨,就不应因政治立场不同而有所区别对待。

  文章说,记协拥有丰富资源,包括自有物业及法律谘询能力,完全具备为记者争取公道的条件。但在Channel C事件中,它选择了沉默与回避,实在有负公众期望。记者作为社会监督者,自身权益尚且得不到保障,又怎能期待他们去监督他人?记协必须正视自身的角色定位,摆脱政治化倾向,回归服务记者的核心使命,否则其存在意义将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