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刚:联汇机制稳如磐石

  中评社香港10月6日电/据香港金融管理局前总裁任志刚分析认为,相信大家都有一个习惯,便是在适逢5周年或10周年时,怀缅一下值得纪念的重大事件。在香港的金融历史上,令人难忘的事情刚好每5年都有发生。虽然笔者的记忆力已经随着年纪增长而逐渐减退,但香港金融大事,在脑海中仍然历历在目。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联系汇率制度成立的40周年(1983)

  大公报报导,当年,国家在1997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过渡安排,尚待中英双方展开谈判,金融市场信心薄弱,加上港英政府欠缺货币管理的机制、能力和工具,港元汇率不断贬值,在9月下旬在两个交易日,兑美元贬值了15%。及后,经过3个星期的研究,港英政府在10月中成立联系汇率制度,用货币发行局的安排,将港元与美元在7.80的固定水平上挂钩。

  港英政府通过“新会计安排”首次建立官方货币管理机制的35周年(1988)

  随着货币危机在1983年爆发,是长达4年的银行危机,有总共7家银行需要立法接管或找“白武士”解救,分别是恒隆、海外信托、香港工商、嘉华、永安、远东和康年,及后还在1987年爆发股灾和停市风波。5年的救火期,凸显了金融改革的重要性。

  首个金融改革的项目,是1988年的“新会计安排”。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技术性改革,目的是将货币的控制权,从银行体系清算行(汇丰银行)的手中,收归政府,大大提升了官方货币管理的能力,确保货币稳定。这亦是香港在金融领域上由“救火期”转为“防火期”的分水岭。

  成立香港金融管理局的30周年(1993)

  于5年的防火工作中,当然包括机构改革,确保金融管理当局能有足够的资源和人手,应付在敏感的主权过渡期或会出现而不可预测的金融问题。这是在1993年成立香港金融管理局的主要原因。有幸香港金融管理局不负所托,成绩有目共睹,于兹不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