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文化的定位、差异与思考
中评社╱题:“两岸文化的定位、差异与思考” 作者:周天柱(上海),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摘要】2009年12月31日“胡六点”第一次论定,“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胡六点”确认台湾文化本身就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历史性的明确界定,终止了长期以来大陆社会有关台湾文化定位的种种争论,这对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以及两岸文化的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在两岸现实交流中,毋庸置疑文化作为思维的目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两岸关系的进与退。文化有诸多方面的内容,但任何一种文化的内核都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思维目的、方式。思维目的、方式本身并不构成矛盾、冲突的根源,但当两种思维目的、方式比对、互动的时候,它的优劣、价值就表现得一清二楚。
习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坚持“九二共识”,两岸文化交流必将经历三个阶段:现阶段努力做到求同存异,搁置争议。这里所指的争议,是非原则性的争议;第二阶段力求聚同化异,彼此认同;最终达到融合一体,共同复兴。梳理上述三个阶段,一不能机械划分,人为认定,只能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二不可超前逾越,急于求成,只能遵循规律,步步向前。
论及两岸文化,首先必须给“文化”一个明确的定义。政治经济学所涵盖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特指精神财富。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内涵。而岛内的学者对这个概念更接地气:文化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文化。前一句话指明文化来自于何处,后一句话阐明人类的生活必须由文化来描述。
一、两岸文化的定位与体认
定位与体认两岸文化,必须面对全球极少有的两大背景,即两岸社会制度不同,又有半个多世纪的同胞分离。改革开放之前,大陆对台湾文化的瞭解少之又少;而台湾对大陆文化的所知同样如此。正因为彼此不知、缺知,又少有交往,故难免会产生许多误解分歧,对各自定位与彼此体认的差异尤甚。
(一)大陆对两岸文化的定位与体认
长期以来,大陆社会的主流观点认为,中华文化的根既然在中国大陆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带,大陆文化自然就是中华文化的惟一化身、代表。反观台湾文化,曾几何时大陆学界几乎一致认定,它是资本主义制度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腐朽”、“没落”成了其必然的代名词。
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两岸文化之间的交流交往渐多。大陆对台湾文化的瞭解渐广,但对台湾文化的认知仍停留在其是大陆文化南移台湾的分支的范畴。直到2009年12月31日“胡六点”才第一次论定,“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胡六点”确认台湾文化本身就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历史性的明确界定,终止了长期以来大陆社会有关台湾文化定位的种种争论,这对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以及两岸文化的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从“胡六点”的论述可以得出三个结论:一是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决不是大陆文化的一个分支、补充或点缀;二是大陆文化与台湾文化从不受国家主权争论的影响,不存在谁隶属谁的问题;三是台湾文化功不可没,对中华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台湾对两岸文化的定位与体认
台湾主流社会对自身文化的定位始终如一,自认为全中国只有台湾文化才是惟一传承了中华文化,其理由很简单:香港、澳门曾被英国、葡萄牙殖民统治过,港澳地区是“文化沙漠”,或充其量是“殖民文化”。大陆历经10年“文化大革命”,中华文化的精髓早被摧残殆尽,要恢复元气非一朝一夕。只有台湾文化数百年以来传承中华文化真谛,弘扬光大,从未间断,并以此为傲。
二、正视两岸文化的差异
把中国文化放置于两岸关系范畴,就不难看出文化到底具有什么作用,又如何发挥作用。由两岸政治制度、社会模式、意识形态导致的双方文化差异,客观、长期存在,不时会引发矛盾、冲突。我们在进一步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时,本着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发展观的态度,要严防两种极端倾向的滋长,一是不负责任地随意杜撰、放大、夸大这种差异;二是任意缩小,甚至漠视、无视这种差异。两岸文化的差异很多,本文不可能一一具体探讨,单就文化差异中比较典型的思维目的、方式差异,以及两岸文字差异对两岸文化差异的影响,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思维目的、方式差异导致两岸文化差异
在两岸现实交流中,毋庸置疑文化作为思维的目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两岸关系的进与退。文化有诸多方面的内容,但任何一种文化的内核都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思维目的、方式。思维目的、方式本身并不构成矛盾、冲突的根源,但当两种思维目的、方式比对、互动的时候,它的优劣、价值就表现得一清二楚。
那么就两岸关系来说,大陆文化和台湾文化的思维目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应该看到,70多年的两岸隔离所形成的双方各自政治制度、社会模式,使得这两种文化表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目的、方式。
首先,我们将目光聚焦于70多年来两岸的执政党:大陆的中国共产党与台湾的中国国民党、台湾民主进步党。这三党各自执政的目的是什么?事实胜于雄辩。中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视为己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而岛内的国民党、民进党则将思维的目的明确聚焦于一点:千方百计为本人、本家族或为本党牟取最大的利益。这种个人或政党利益的极大化充分表现在,今天能得到,决不拖至明天;现在能得到,决不延至之后。
其次,70多年来,大陆政治制度发生巨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历经旧、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跨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在全球绝无仅有。如此之大的政治制度变革、进展,再借鉴、结合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演变,使得大陆执政党具备了任何一个台湾政党都缺失的大历史观。她善于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问题,也往往能够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未来的问题。大陆政治蓝图、经济蓝图既定后,想尽办法将施工图变为实景图。大陆把很多问题看成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挑战与冲突,只要这个过程在继续,总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式。而岛内尽管两党的政治路线、政治立场会有所不同,但鉴于4年一选的选举制度,思维的落脚点长则8年,短则4年。这种思维方式所体现的选举文化的最大弊病是,选前、选中各一套,选后往往会跳票;最终导致社会空转,民生凋零。
两岸文字最大的差异在于台湾一直沿用传统的繁体字,岛内称之正体字;而大陆根据实际运用所需,经国务院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公布,对部分繁体字、异体字规范简化后,实行简化字。除此之外,由于两岸长期分离,各自形成不少词同意异或意同词异的词汇;外语,尤其是英语翻译后,形成与大陆音同词异的新词汇类。
对于第一种词同意异的词汇,最值得注意的是一类褒贬各异的词汇。如“检讨”一词在大陆是贬义词,而在岛内是中性词,即“总结”。对于第二种意同词异的词汇,在科技用语以及英译中的词汇中最常见。据不完全统计,两岸的科技用语,原有80%的为意同词异的词汇。现经30多年的彼此文化交流,已减少到仅20%左右。由此看来,两岸文化交流,是减少两岸文字差异的最佳途径。
三、破解文化交流的思想障碍
众所周知,两岸文化交流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同胞之间情感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这些年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推进,在此领域滋生的种种思维障碍,潜移默化地阻碍了双方交流进一步深入发展。
思维障碍之一:由于社会体制不同,两岸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而这些差异是根本对立、无法克服的。
由于社会体制不同,以及陆、台各处特殊的历史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两岸文化存在各种差异是客观事实,谁也无法否认。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两岸具有共同的5000多年的文化底蕴,拥有100多年历受西方文化冲击却“摧而不毁”的共同命运。就凭着这两点,我们就应该进行文化对话、文化交流,一起讨论如何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承认大陆和台湾之间现实文化状况有差异,但没有必要把这个问题看得过于严重。换一个角度来思维,这是正常的好现象。如果地球上全人类永远都是一个样子,一个调子,一个看法,那世界就由一个人构成算了。只有不同意见的切磋才有火花,才有灵感,有刺激与反刺激才能进步。两岸无论是在学理上的差异,还是社会生活上的差异,不过是百年来西方文化冲击下所产生的变化。互相隔绝、各自坚持,这些不应该成为我们对话、交流的障碍。
曾任台湾“文化部长”的龙应台在一次记者会上说过这样一番话,她认为自1895年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两岸的差别就开始逐渐加大。而要消弭差别,需要“尽最大努力地让可能对你有误会、有敌意、有立场的对方认识真正的你”。她指出,中国大陆是一个强国,并且正在经历着大国崛起。“强者要有强者的责任,第一个伸出手的永远应该是强者”。敢讲实话的龙应台所讲的这些话阐明了一个道理:有差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明明知道有差异,却“鸵鸟埋首”,不承认或视而不见差异。而要促使两岸文化交流深入发展,惟一可行的是强者始终要主动出击,让对方瞭解自己,并有责任向对方第一个伸出手来。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主动去做,需要进一步去细化、深化。
思维障碍之二:文化交流可有可无,充其量只是政治的陪衬、垫石。
这种思维障碍对当今文化交流伤害很大,因为是可有可无,文化交流似乎无足轻重,无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其实从“文化”与“政治”这两者的定义出发,我们应该看到在当今社会,“政治”更多指的是政权与治权、当局对当局的因应之道;而“文化”则多指向民间,体现的是民众的普通、日常生活。在岛内有很多貌似“政治”的元素,细细分析其实更多的是含有“文化”元素。譬如大陆对台湾的政治研究中,最重视对“总统”选情的分析,极为关注选举中哪些人会当选、哪些人会落选。不厌其烦地对选前繁琐的民调数据一一进行筛选分析,选后第一时间忙着对选民的选票进行分类统计。这些工作充其量只能摸清选举的结果“是什么”,却不能回答“为什么”会有如此结局,以及针对这种结局该“如何做”。其实如此耗费巨大精力仍流于表象的所谓研究成果,对决策部门、主管部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要想真正弄清楚“是什么”的表象背后的“为什么”及“如何做”,那就得认认真真、彻彻底底地从岛内的历史、人文,乃至于宗教、习俗、族氏、地域等诸方面着手,才能寻求、探究、挖掘出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历史、人文、宗教、习俗、族氏、地域等当属“文化”范畴。这就是要藉助“文化”,来研究“政治”。任何“政治”的突破、难题的破解,都离不开“文化”的全力支撑和铺垫,偏颇两者的对应关系必将受到现实的严惩。
思维障碍之三:现今岛内弥漫着民进党当局极力捏造、散布的一种莫名的文化恐惧,担心两岸文化交流会冲击,甚至摧毁台湾的本土文化。
台湾绿媒曾一再声称,两岸文化交流的必然后果是大陆以厚实的资金源、强大的影响力同化、感染,乃至消灭台湾本土文化。
这些莫名的捏造从根本上混淆了同根文化互补互强的逻辑关系。两岸文化同属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一体多元”。“一体”体现在她具有共同、相对稳定的文化核心;而“多元”则表现为多种形态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中华文化不但是由几十个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融合、汇聚而成,而且因地域不同而显现出文化差异。既然是“一体多元”,何来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大陆文化去冲击,甚至扼杀同属中华文化另一分支——台湾文化的可能,更何况多元的台湾文化的本身就浓聚了中华文化的各民族文化以及神州大地的区域文化。
四、两岸文化交流新思维
(一)掌握一条主线,坚持“九二共识”不动摇
习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坚持“九二共识”,两岸文化交流必将经历三个阶段:现阶段努力做到求同存异,搁置争议。这里所指的争议,是非原则性的争议;第二阶段力求聚同化异,彼此认同;最终达到融合一体,共同复兴。梳理上述三个阶段,一不能机械划分,人为认定,只能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二不可超前逾越,急于求成,只能遵循规律,步步向前。
(二)高举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大旗,两岸携手为民族复兴做贡献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一再证实一个真理:文化落后,经济亦必然落后;文化复兴,经济也有望复兴。文化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文化同时又是经济复兴的启明星。落后的文化拖累经济的例子举不胜举。而文化一旦启动,先行复兴,可为经济的复兴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思想环境、社会环境。
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绝不是简单的、一般意义的文化复兴,与义大利的文艺复兴相比,有相似之处,又大大高于后者。文化领域的“中国梦”不是复古,回归从前,而是要在弘扬中华文化灿烂文明的同时,与当今乃至与未来的世界新潮接轨,唯有如此中华民族才有望跻身于世界文明前列。为此两岸同胞必须抛弃疑虑,实现强强联合,才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双方携手在体育、美术、影视、歌舞、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教育、科技诸方面创造出更多的“海峡组合”,要像英国的哈利波特、韩国的骑马舞那样,攀越国际市场的“崇山峻岭”,最终成为震撼全球的世界顶尖名牌。
(三)两岸文化交流必须坚持走青年、亲民、市场化的路线
青年是两岸的未来,文化交流必须想青年所想,离开了青年,必将一事无成。文化的传播一定是建筑在市场化的通道上,做必要的商业性推广最为有效。如果你净送戏票给别人,免费请人家来看,人家也许都不看。因为在岛内从未有过这种传播模式,免费看白戏,要么是广告,要么是宣传、统战。文化软实力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它最柔软,最亲和,最不需要设防。大陆团组赴台交流中华文化,要让台湾民众觉得非常值得亲近,值得尊重,值得学习。亲和力越强,强到人家对你根本就不设防,还抢着欢迎你来,这样的文化才更具有魅力。
亲民、基层的文化交流,要懂得如何讲故事,要学会怎样讲故事,要讲得生动、鲜活、吸引人,要成为讲故事的高手、能手。中华文化,不管是传统的,还是当代的,不管是何种表现形式,其实都是在讲着一个一个故事。讲故事不仅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好办法,更是展示文化软实力最易为人接受的手段。如何讲好文化领域的故事,面临着很多问题。首先,你的话题要让人家能够欣然接受,要有共同的价值所在。从大陆文化中提炼出一些能为台湾文化所接受的议题,才能深入台湾民心。其次,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学会包容、宽容、忍让。只有坚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才能包容岛内各种合理、多元的文化元素,并巧妙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台湾民众最喜闻乐见的时尚元素中去。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12月号,总第312期,P48-52)
中评社╱题:“两岸文化的定位、差异与思考” 作者:周天柱(上海),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摘要】2009年12月31日“胡六点”第一次论定,“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胡六点”确认台湾文化本身就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历史性的明确界定,终止了长期以来大陆社会有关台湾文化定位的种种争论,这对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以及两岸文化的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在两岸现实交流中,毋庸置疑文化作为思维的目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两岸关系的进与退。文化有诸多方面的内容,但任何一种文化的内核都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思维目的、方式。思维目的、方式本身并不构成矛盾、冲突的根源,但当两种思维目的、方式比对、互动的时候,它的优劣、价值就表现得一清二楚。
习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坚持“九二共识”,两岸文化交流必将经历三个阶段:现阶段努力做到求同存异,搁置争议。这里所指的争议,是非原则性的争议;第二阶段力求聚同化异,彼此认同;最终达到融合一体,共同复兴。梳理上述三个阶段,一不能机械划分,人为认定,只能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二不可超前逾越,急于求成,只能遵循规律,步步向前。
论及两岸文化,首先必须给“文化”一个明确的定义。政治经济学所涵盖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特指精神财富。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内涵。而岛内的学者对这个概念更接地气:文化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文化。前一句话指明文化来自于何处,后一句话阐明人类的生活必须由文化来描述。
一、两岸文化的定位与体认
定位与体认两岸文化,必须面对全球极少有的两大背景,即两岸社会制度不同,又有半个多世纪的同胞分离。改革开放之前,大陆对台湾文化的瞭解少之又少;而台湾对大陆文化的所知同样如此。正因为彼此不知、缺知,又少有交往,故难免会产生许多误解分歧,对各自定位与彼此体认的差异尤甚。
(一)大陆对两岸文化的定位与体认
长期以来,大陆社会的主流观点认为,中华文化的根既然在中国大陆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带,大陆文化自然就是中华文化的惟一化身、代表。反观台湾文化,曾几何时大陆学界几乎一致认定,它是资本主义制度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腐朽”、“没落”成了其必然的代名词。
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两岸文化之间的交流交往渐多。大陆对台湾文化的瞭解渐广,但对台湾文化的认知仍停留在其是大陆文化南移台湾的分支的范畴。直到2009年12月31日“胡六点”才第一次论定,“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胡六点”确认台湾文化本身就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历史性的明确界定,终止了长期以来大陆社会有关台湾文化定位的种种争论,这对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以及两岸文化的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从“胡六点”的论述可以得出三个结论:一是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决不是大陆文化的一个分支、补充或点缀;二是大陆文化与台湾文化从不受国家主权争论的影响,不存在谁隶属谁的问题;三是台湾文化功不可没,对中华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台湾对两岸文化的定位与体认
台湾主流社会对自身文化的定位始终如一,自认为全中国只有台湾文化才是惟一传承了中华文化,其理由很简单:香港、澳门曾被英国、葡萄牙殖民统治过,港澳地区是“文化沙漠”,或充其量是“殖民文化”。大陆历经10年“文化大革命”,中华文化的精髓早被摧残殆尽,要恢复元气非一朝一夕。只有台湾文化数百年以来传承中华文化真谛,弘扬光大,从未间断,并以此为傲。
二、正视两岸文化的差异
把中国文化放置于两岸关系范畴,就不难看出文化到底具有什么作用,又如何发挥作用。由两岸政治制度、社会模式、意识形态导致的双方文化差异,客观、长期存在,不时会引发矛盾、冲突。我们在进一步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时,本着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发展观的态度,要严防两种极端倾向的滋长,一是不负责任地随意杜撰、放大、夸大这种差异;二是任意缩小,甚至漠视、无视这种差异。两岸文化的差异很多,本文不可能一一具体探讨,单就文化差异中比较典型的思维目的、方式差异,以及两岸文字差异对两岸文化差异的影响,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思维目的、方式差异导致两岸文化差异
在两岸现实交流中,毋庸置疑文化作为思维的目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两岸关系的进与退。文化有诸多方面的内容,但任何一种文化的内核都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思维目的、方式。思维目的、方式本身并不构成矛盾、冲突的根源,但当两种思维目的、方式比对、互动的时候,它的优劣、价值就表现得一清二楚。
那么就两岸关系来说,大陆文化和台湾文化的思维目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应该看到,70多年的两岸隔离所形成的双方各自政治制度、社会模式,使得这两种文化表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目的、方式。
首先,我们将目光聚焦于70多年来两岸的执政党:大陆的中国共产党与台湾的中国国民党、台湾民主进步党。这三党各自执政的目的是什么?事实胜于雄辩。中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视为己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而岛内的国民党、民进党则将思维的目的明确聚焦于一点:千方百计为本人、本家族或为本党牟取最大的利益。这种个人或政党利益的极大化充分表现在,今天能得到,决不拖至明天;现在能得到,决不延至之后。
其次,70多年来,大陆政治制度发生巨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历经旧、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跨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在全球绝无仅有。如此之大的政治制度变革、进展,再借鉴、结合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演变,使得大陆执政党具备了任何一个台湾政党都缺失的大历史观。她善于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问题,也往往能够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未来的问题。大陆政治蓝图、经济蓝图既定后,想尽办法将施工图变为实景图。大陆把很多问题看成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挑战与冲突,只要这个过程在继续,总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式。而岛内尽管两党的政治路线、政治立场会有所不同,但鉴于4年一选的选举制度,思维的落脚点长则8年,短则4年。这种思维方式所体现的选举文化的最大弊病是,选前、选中各一套,选后往往会跳票;最终导致社会空转,民生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