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中:两岸应共同落实孙中山的发展观
中评社广州9月10日电(记者 陆文煜)第五届海峡两岸中山论坛(以下简称“中山论坛”)中山大学分论坛9日上午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学开幕,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孙中山的发展观与中国式现代化”专题进行深入研讨。孙文学校总校长、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张亚中发表《两岸应共同落实孙中山的发展观》主旨演讲,解读孙中山的发展观之内涵,梳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并指出两岸应努力共同向孙中山的“发展观”相向而行,共同丰富其内涵,更应协力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完成孙中山的“振兴中华”愿意。
张亚中介绍,孙中山的发展观,包括民族发展、民权发展、民生发展。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欧美经验、独特创见,而专门适合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观,也是“振兴中华”,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天下为公”与“博爱”,是孙中山思想的最终诉求。
张亚中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从摸索开始,经历了一段曲折历程。当台湾在1990年代以后,逐渐偏离了孙中山的发展观时,中国大陆却从1980年代初开始向孙中山的发展观靠拢。大陆目前的核心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内涵已经逐渐接近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或许我们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带来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观,与“三民主义”式的“中国式现代化”,在“民族主义”与“民生主义”方面几乎已经趋同,但是在“民权主义”方面却还有些许差异。
张亚中认为,两岸共同向孙中山的“发展观”相向而行,是两岸目前应该努力的方向。台湾方面,要坚持孙中山先生的“民族观”,即坚持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扭转“去中国化”的逆流;要完善孙中山先生的“民权观”,避免民粹主义与民主独裁;要坚持孙中山先生“均富”的“民生观”,避免贫富更趋两极化。而中国大陆方面则可以再继续完善落实孙中山的“民族观”与“民生观”,思考孙中山的“民权观”,如何做到“全民政治”、“权能区分”、让全民有更多的平等政治参与权。
张亚中指,孙中山的思想,绝对是“中国式现代化”应有的内涵。孙中山的发展观,更应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两岸不仅应相向而行,更应共同丰富其内涵,更应协力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完成孙中山的“振兴中华”愿意,这是我辈们应有的责任与使用。
以下为演讲全文:
一、孙中山的发展观
孙中山的发展观,包括民族发展、民权发展、民生发展。在孙中山的眼中,他的发展观并不同于西方,而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欧美经验、独特创见,而专门适合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观,也是“振兴中华”,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在民族方面,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不同于西方的民族主义。孙中山认为,西方的民族主义是一种狭隘的国家主义,这是从1648年西伐利亚条约民族国家概念兴起,经过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扩张,形成的帝国主义同义词。西方借用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发展出政治上的达尔文主义,自我形塑为自大与排他的优越地位。
孙中山的民族发展观,以独立为起点,世界大同为目标,过程包括“驱逐鞑虏、五族共和、大亚洲主义、世界大同”等四个阶段。孙中山强调民族间应平等,大国应行王道而非霸道。
孙中山认为“振兴中华”首先必须做到恢复民族地位,才有资格与其它大国平起平坐。恢复民族地位的方法:在文化上,要恢复民族精神,其中最重要就是“能知”与“合群”,也就是要有充分的知识与民族的团结。也要传承固有道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与重拾传统智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修与承担,以及发扬以往的发明能力)。在知识上,要学习西方欧美长处,更要迎头赶上。
孙中山的民权观,包括几个重要内涵。首先,他主张全民政治,也就是政治应为全民所有、全民所治、全民所享,在孙中山的认知里,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才是主人。
孙中山提出了独特的“权能区分”,即人民有四个政权、政府有五个治权。四个政权为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政府的五个治权为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透过“权能区分”,政府就能成为一个“万能政府”。用现在的术语来说,即成为一个“大有为的政府”。
孙中山还提出了“均权制度”。即中央与地方分权,以事务的性质来分属中央或地方。孙中山也重视地方自治,地方的人在国家监督下管理自己的事。孙中山还借镜西方经验,特别是瑞士,强调人民有包括公投在内的直接民权。
在孙中山所处那个国家积弱的年代,孙中山认为个人的自由应受到限制,要以国家能够完全自由,能够与列强平等为目标。孙中山在其遗嘱中特别提到“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此处特别强调是“中国之自由平等”,而不是以个人“自由平等”为首要目标。国家应有完整的自由,而军人、学生、党员、官员应有自由的限制。
最特别的地方是孙中山认识到这个世界有着天生的不平等。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均不同,每个人的出身也不同,固然公平的机制很重要,但是能够化解社会不平等的方法则是,能力大的人要多为能力小的人服务,“能力强者服千百万人之务”,透过服务的道德,可使社会变得平等,这才是平等的精义,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了不起的精神。
孙中山对纯苏联的共产主义也提出批评,他认为,列宁革命以后,苏联实施的是国家资本主义,而非共产主义。孙中山的民生观,是以民生史观取代唯物史观,以合作取代阶级斗争。孙中山引用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本思想”,以民生主义来丰富社会主义,他主张,民生主义是以追求生活幸福为意义,以“养民”为目的,以“均富”为原则,以“和平”为方法,以“大同社会”为理想。
在民生观的发展方面,孙中山认为“外国患不均,中国患贫”,因此,他主张要推动土地改革,包括实施耕者有其田、平均地权、涨价归公。孙中山在面对资本问题时,他主张要节制私人资本、发达国家资本、利用外国资本。孙中山主张要保障食衣住行育乐的民生基础建设。孙中山更主张,为了强国富民,必须推动实业计划。
孙中山最喜欢给友人提的字就是“天下为公”与“博爱”,这也反映出他思想的最终诉求。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从摸索开始。每一个阶段开始,我们都认为自己走对了,找到方向了,但是事后却发现,其实自己原来还在迷雾当中。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放一把火烧了,中国人认为要现代化就必须奋起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甲午战败,发现只追求船坚炮利是迷,学习西方的维新变法才应该是现代化之正确道路。变法不成,君主立宪说成为不能解决中国困境的迷,先摧毁再重建的暴力革命论又被认为是悟。
袁世凯选择帝制,中国知识分子又发现,一夜成功的革命只是个迷,缺少民主内涵的共和制度并不能够阻碍军阀循私割据。五四的北京大学青年学子认为,没有民主与科学,中国的发展走不出迷,1921年成立的共产党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给中国带来真正的悟,马克思路线才是中国正确的现代化道路。
孙中山继续宣传三民主义,他相信这才是中国的正确道路。他认为以前没有成功的迷是因为缺乏自己的武力,因而建立黄埔军校。国共合作,但仍是各持其悟,坚持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北伐成功,难得有黄金十年提供国民党实践其现代化理想。东北边的日本,忍不住了,他们在想,不赶快打断中国的现代化,中国起来怎么办?这是日本继甲午战争第二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抗日战争虽然赢得惨烈的胜利,但是1949年后,两岸在海峡两岸开始分治,各自分别走上不同的现代化路径。大陆开始实践其共产社会主义道路,台湾则走的是以三民主义为纲领的发展道路。
继任的蒋经国瞭解,在退出联合国后,只有“革新”才能“保台”,台湾因而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大幅前进。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失去后,蒋经国努力加速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建设,并启动大幅度民权主义的改革,以维护政权的合法与正当性。推动十大建设、深化地方自治,最后,国会增额选举、开放探亲、解除戒严,一举把台湾推向了亚洲四小龙的顶峰。
反观,在台湾,接任蒋经国的李登辉却逐渐偏离了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现代化路径,1990年代中期,孙中山思想从台湾的教育课程中消失,发展路径几乎是全面式的向西方式现代化靠拢。随着199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扩散,台湾也几乎全面接受了西方价值观,随着台湾的民主化,西方式的自由、个人、资本主义几乎主导了台湾的现代化路径。虽然目前台湾仍然没有放弃孙中山的治国理念,但是在某些领域也出现了问题。在“民族观”方面,台湾内部分离主义日益滋长、去中国化日益严重;在“民权观”方面,民主制度出现问题;在“民生观”方面,社会的贫富不均也愈来愈严重。
历史发展非常吊诡,当台湾在1990年代以后,逐渐偏离了孙中山的发展观时,中国大陆却从1980年代初开始向孙中山的发展观靠拢。
中国大陆目前的核心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实其内涵已经逐渐接近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或许我们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带来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观,与“三民主义”式的“中国式现代化”,在“民族主义”与“民生主义”方面几乎已经趋同,但是在“民权主义”方面却还有些许差异。
三、两岸共同向孙中山的发展观相向而行
两岸共同向孙中山的“发展观”相向而行,是两岸目前应该努力的方向。台湾方面,要坚持孙中山先生的“民族观”,即坚持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扭转“去中国化”的逆流;要完善孙中山先生的“民权观”,避免民粹主义与民主独裁;要坚持孙中山先生“均富”的“民生观”,避免贫富更趋两极化。而中国大陆方面则可以再继续完善落实孙中山的“民族观”与“民生观”,思考孙中山的“民权观”,如何做到“全民政治”、“权能区分”、让全民有更多的平等政治参与权。
孙中山的思想,绝对是“中国式现代化”应有的内涵。孙中山的发展观,更应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两岸不仅应相向而行,更应共同丰富其内涵,更应协力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完成孙中山的“振兴中华”愿意。这是我辈们应有的责任与使用。
中评社广州9月10日电(记者 陆文煜)第五届海峡两岸中山论坛(以下简称“中山论坛”)中山大学分论坛9日上午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学开幕,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孙中山的发展观与中国式现代化”专题进行深入研讨。孙文学校总校长、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张亚中发表《两岸应共同落实孙中山的发展观》主旨演讲,解读孙中山的发展观之内涵,梳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并指出两岸应努力共同向孙中山的“发展观”相向而行,共同丰富其内涵,更应协力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完成孙中山的“振兴中华”愿意。
张亚中介绍,孙中山的发展观,包括民族发展、民权发展、民生发展。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欧美经验、独特创见,而专门适合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观,也是“振兴中华”,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天下为公”与“博爱”,是孙中山思想的最终诉求。
张亚中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从摸索开始,经历了一段曲折历程。当台湾在1990年代以后,逐渐偏离了孙中山的发展观时,中国大陆却从1980年代初开始向孙中山的发展观靠拢。大陆目前的核心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内涵已经逐渐接近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或许我们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带来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观,与“三民主义”式的“中国式现代化”,在“民族主义”与“民生主义”方面几乎已经趋同,但是在“民权主义”方面却还有些许差异。
张亚中认为,两岸共同向孙中山的“发展观”相向而行,是两岸目前应该努力的方向。台湾方面,要坚持孙中山先生的“民族观”,即坚持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扭转“去中国化”的逆流;要完善孙中山先生的“民权观”,避免民粹主义与民主独裁;要坚持孙中山先生“均富”的“民生观”,避免贫富更趋两极化。而中国大陆方面则可以再继续完善落实孙中山的“民族观”与“民生观”,思考孙中山的“民权观”,如何做到“全民政治”、“权能区分”、让全民有更多的平等政治参与权。
张亚中指,孙中山的思想,绝对是“中国式现代化”应有的内涵。孙中山的发展观,更应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两岸不仅应相向而行,更应共同丰富其内涵,更应协力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完成孙中山的“振兴中华”愿意,这是我辈们应有的责任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