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观察:香港各界冀财算案拼经济增信心

经民联召开记者会(中评社 卢哲摄)

  中评社香港2月2日电(记者卢哲)香港特区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将于2月28日发表,特区政府正就预算案展开公众谘询。近期香港各界别团体、政党分别向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提交2024至2025年度《财政预算案》建议书。笔者观察,不同界别政党及团体虽然各有不同侧重,但总体来说都期望政府能在新一份预算案中聚焦提振经济,“开源”及“节流”,并通过楼市股市“撤辣”“减辣”、减免税收等方式增强对香港市场的信心。

  首先,聚焦“拼经济”。2023年香港疫后复常,但受制于全球货币政策的急剧紧缩持续,利率趋升,加上内地经济状况、国际地缘政治风险增加等因素,香港经济复苏速度较预期缓慢。而为应对新冠疫情,特区政府在过去几年大规模采取逆周期措施,衍生了庞大开支导致赤字,财政储备大幅缩减,只等于政府约12个月的开支。因此,如何在经济上扭转态势、增加收益,成为大部分政党及团体最关注的焦点。

  民建联认为,特区政府应以“管控开支应使则使”原则,扩大经济发展容量,转型求变,巩固香港中长远对外竞争力,吸引企业、资本、人才来港长期发展,并在国家推进强国建设的大力支持下,加强和持续发展香港在“十四五”规划下的“八大中心”定位,促进经济多元化,改善民生。

C15+议员见传媒(中评社 卢哲摄)

  工联会建议由政府统筹,与商界合作推出更多旅客优惠;推出不同模式的消费券;研究开征“商铺闲置税”,加快经济复苏。

  经民联强调,要有效控制财赤,稳定政府施政。特区政府不能“叹慢板”让财政储备继续大幅下滑,必须采取果断而有力的态度和措施,例如检讨公立医院急症室收费以防滥用,否则会进一步威胁政府的财政稳健性,打击香港的国际信誉。

  立法会“A4联盟”期望政府继续坚实秉持“量入为出”的公共财政原则,维持稳健财政储备,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开源节流,并利用好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核心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释放香港强劲的发展潜力,“一齐做大个饼”和“分好个饼”,让社会共享发展成果。“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方面,建议政府成立专家小组,深入检讨本港公共工程开支细项,从流程、设计施工标准、人力、物料、合约等多个方面找出香港工程昂贵且缓慢的根本原因,并对症下药,结构性降低香港工程成本,提升香港营商环境和长远竞争力。 

  C15+议员林筱鲁表示,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体,面对极不稳定的国际大环境,在经济周期和结构双重转变下,投资环境出现一系列负面因素,香港在疫后的经济复苏不如预期,社会弥漫悲观情绪,特区政府首要加强整体经济发展建设的直接投资,稳定境内外对香港前景的信心,防止短期的市场气氛变成长期的下旋趋势。

工联会代表会见记者(中评社 卢哲摄)

  第二,关注楼市股市“辣招”。疫后复常,但香港本地楼市和股市持续不振。多个政党团体认为,稳定及提升楼市和股市将对稳定市场对香港的信心有帮助。

  经民联认为,楼市方面,当局未有因应最新形势,适切审视有关政策措施,例如继续要求发展商作不符合市场现况的补地价安排,令发展商却步。股市方面,鉴于宏观市场环境黯淡,交易状况并不理想,恒生指数亦徘徊在近年低位。经民联就激活本地楼市和股市提出了多项建议,包括楼市全面“撤辣”、下调股票印花税至0.05%和简化上市制度等,期望政府加紧采取有力措施,重建市场对香港经济的信心,让各类经济活动“活起来”。

  民建联也建议,应全面撤销楼市“辣招税”。民建联认为,因应市场对第一阶段“减辣”并没有出现异常的反应,而未来数年的私人住宅的潜在供应亦远超政府的供应目标,因此建议当局全面撤销“买家印花税”、“额外印花税”及“新住宅印花税”三项俗称“辣招税”的住宅物业管理需求措施。

  同时,民建联建议适当放开银行信贷限制以提升房地产和金融市场流动性。建议金管局采取积极措施,以适当放宽银行贷款审批指引及限制,让更多资金流入市场,以支援企业及楼股市平稳发展。

  第三,强调宽减“税收”,解民困、增加香港吸引力。多个政党及议员团体强调,政府应该通过减免部分税收来“拆墙松绑”、增强民生信心及香港吸引力;并强调香港绝对不可试图通过加税增加收入,否则伤害香港投资优势。

立法会“A4联盟”议员(中评社 卢哲摄)

  经民联强调,联盟不赞成政府征收离境税、资产增值税等税项。香港一直以来透过低税制吸引投资者,新增税项又与香港简单低税制度背道而驰,必定影响投资者信心,损害本港经济,后果将会是“得不偿失”,更会令市民百上加斤。

  C15+议员吴杰庄表示,希望新一份预算案大原则是“零加税、少征费”,以支持香港各行各业的发展,利用“拆墙松绑”的一个总体概念。他也强调,反对坊间提出的不同加税建议,包括征收资产增值税、离境税及虚拟资产印花税。

  民建联提出,促进“总部经济”发展,鼓励国外优质企业落户香港,带动香港经济,建议减半其合资格利润税率至8.25%;向在港设立总部的外资企业提供非税务优惠,包括前期研发投资成本太大的科研企业提供相类似的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企业落户香港。同时,建议调低烈酒税率,打造区内酒业贸易枢纽;优化大湾区内地居民赴港签注政策,争取提高旅客免税额。

  C15+议员黄锦辉认为,为进一步推动国际创科中心发展,建议提高两项同研发相关的税务优惠,以配合政府推动创科政策:一是提高“合资格研发活动”开支税务扣减额;二就是提高专利注册开支扣税。另外,政府亦应考虑为企业员工培训开支提供额外100%扣税,以鼓励企业培训员工应用新科技。建议企业如安排雇员参与符合资历评审资格的创科技能提升课程,涉及的培训开支可获额外100%税务扣减。   工联会建议,政府必须尽快全面检讨税制,促进公平分配。建议供养父母及供养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税额,60岁或以上免税额增至60000元,并扩大范围至适用于有长者于大湾区内地城市安老的家庭。此外,建议增设外佣免税额,减轻家庭负担。

  众所周知,财政预算案不仅关乎政府的财政计划,还直接影响着市民的生活。笔者观察,代表不同界别的政党和团体,在大方向上的关注点实际上是一致的。政府的财政、香港的新发展动能及如何进一步改善民生,成为最受瞩目的焦点。政府将如何透过创新策略来刺激经济及改善民生,新一份预算案将如何作出解答,公众拭目以待。

经民联召开记者会(中评社 卢哲摄)

  中评社香港2月2日电(记者卢哲)香港特区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将于2月28日发表,特区政府正就预算案展开公众谘询。近期香港各界别团体、政党分别向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提交2024至2025年度《财政预算案》建议书。笔者观察,不同界别政党及团体虽然各有不同侧重,但总体来说都期望政府能在新一份预算案中聚焦提振经济,“开源”及“节流”,并通过楼市股市“撤辣”“减辣”、减免税收等方式增强对香港市场的信心。

  首先,聚焦“拼经济”。2023年香港疫后复常,但受制于全球货币政策的急剧紧缩持续,利率趋升,加上内地经济状况、国际地缘政治风险增加等因素,香港经济复苏速度较预期缓慢。而为应对新冠疫情,特区政府在过去几年大规模采取逆周期措施,衍生了庞大开支导致赤字,财政储备大幅缩减,只等于政府约12个月的开支。因此,如何在经济上扭转态势、增加收益,成为大部分政党及团体最关注的焦点。

  民建联认为,特区政府应以“管控开支应使则使”原则,扩大经济发展容量,转型求变,巩固香港中长远对外竞争力,吸引企业、资本、人才来港长期发展,并在国家推进强国建设的大力支持下,加强和持续发展香港在“十四五”规划下的“八大中心”定位,促进经济多元化,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