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熔断措施优化利好行业减亏
2020年6月份,随着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民航局开启国际航班熔断机制。熔断政策实施两年来已进行了三轮调整:第一次调整是2020年12月,将单一入境航班确诊人数达到5例的航司熔断周期由1周延长至2周。第二次调整是2021年4月,增加了客座率限制,即航班入境1周内若确诊旅客达到5例,便会触发熔断机制。此次是第三次调整,由确诊人数绝对数改为旅客占比,同时缩短了熔断周期。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航空运输研究所副研究员占芬认为,此次调整是熔断政策由紧到松的转折点。熔断政策多次优化调整,是为了适应我国疫情防控形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熔断措施优化调整将给我国民航业带来多重利好。“以确诊旅客占航班旅客的比例作为指标,改变了过去飞机越大、熔断概率越大的可能性,航空公司将更有意愿用大型客机执飞国际航班,满足供不应求的国际航线需求。”中国民航大学航空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晓津表示,以国内常见B747-400飞机为例,若按400名旅客计算,同一航班阳性达16人时才会熔断,原先的政策是确诊人数达到5例即熔断。这将推动航空公司用A380、B747等大型飞机执飞短期需求量大的国际航线。与此同时,熔断期限缩短了,当确诊人数在5人以上且达到航班旅客总数4%时熔断1周,比原来只要达到5人就熔断2周放宽了很多,对于需求较大的国际航线来说,可以降低航班熔断的可能性。
占芬认为,熔断措施优化将有利于缓解航空公司经营压力。2020年疫情暴发之前,国际(地区)航线在部分航空公司的收入占比高达25%以上,国航、东航、南航的宽体机数量最多,熔断标准改为按照航班旅客数比例来执行,将有利于航司恢复欧美澳等远程国际航线,提高飞机利用率,促进经营效益提升。在周边国家国际航线恢复进程明显快于我国的情形下,我国部分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外迁的压力也有所增大。国际航线的恢复将有利于提高客货运力供给,为稳固经济发展、畅通产业链供应链提供有效支撑。
有关专家表示,促进我国民航业国际市场的恢复,需要持续发力。占芬建议,应从三个方面着手,进一步促进我国民航国际市场恢复。
一是探索建立国际航班评估体系,动态定量评估各个航空公司国际航线的疫情防控效果、国别疫情输入态势、航空口岸疫情管控和应对能力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熔断政策。二是优化疫情期间国际客运航权资源配置管理程序,充分考虑目前国际航班量增多、疫情防控常态化等新特点和新要求,对资源分配政策进行优化调整。三是根据疫情防控和民航市场需求等因素,考虑分区域、分阶段动态调整幷适当放宽“五个一”政策(民航局自2020年3月开始执行一个航司一个国家只保留一条航线,一周最多执行一班的政策)范围。
“民航国际市场的恢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纯从某个环节调整解决不了问题。”林智杰认为,需要民航局持续增加航班配额、恢复国际航点、优化熔断机制;地方政府协调入境隔离酒店,严把入境最后关口。当然,还需要每一位国际航班保障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2020年6月份,随着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民航局开启国际航班熔断机制。熔断政策实施两年来已进行了三轮调整:第一次调整是2020年12月,将单一入境航班确诊人数达到5例的航司熔断周期由1周延长至2周。第二次调整是2021年4月,增加了客座率限制,即航班入境1周内若确诊旅客达到5例,便会触发熔断机制。此次是第三次调整,由确诊人数绝对数改为旅客占比,同时缩短了熔断周期。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航空运输研究所副研究员占芬认为,此次调整是熔断政策由紧到松的转折点。熔断政策多次优化调整,是为了适应我国疫情防控形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熔断措施优化调整将给我国民航业带来多重利好。“以确诊旅客占航班旅客的比例作为指标,改变了过去飞机越大、熔断概率越大的可能性,航空公司将更有意愿用大型客机执飞国际航班,满足供不应求的国际航线需求。”中国民航大学航空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晓津表示,以国内常见B747-400飞机为例,若按400名旅客计算,同一航班阳性达16人时才会熔断,原先的政策是确诊人数达到5例即熔断。这将推动航空公司用A380、B747等大型飞机执飞短期需求量大的国际航线。与此同时,熔断期限缩短了,当确诊人数在5人以上且达到航班旅客总数4%时熔断1周,比原来只要达到5人就熔断2周放宽了很多,对于需求较大的国际航线来说,可以降低航班熔断的可能性。
占芬认为,熔断措施优化将有利于缓解航空公司经营压力。2020年疫情暴发之前,国际(地区)航线在部分航空公司的收入占比高达25%以上,国航、东航、南航的宽体机数量最多,熔断标准改为按照航班旅客数比例来执行,将有利于航司恢复欧美澳等远程国际航线,提高飞机利用率,促进经营效益提升。在周边国家国际航线恢复进程明显快于我国的情形下,我国部分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外迁的压力也有所增大。国际航线的恢复将有利于提高客货运力供给,为稳固经济发展、畅通产业链供应链提供有效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