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深紧密融合 贸易额25年飙十倍
中评社香港6月30日电/大公报报导,香港是深圳最大的进出口市场,深圳口岸是内地对香港进出口的主通道。据深圳海关统计,深港进出口贸易规模从1997年的701.7亿元(人民币,下同),大幅攀升至2021年的7225.3亿元,是回归时的10.3倍,其间年均增长10.2%。今年前5个月,深港贸易已超2000亿元。
深圳海关改革创新 经贸更便捷
得益于深圳制造业水平、企业经营自主度增强,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深港贸易的产业结构在25年间持续优化。香港回归以来,港商建立的“前店后厂”加工贸易模式逐渐萎缩。产业链更完善、附加值更高的一般贸易进出口快速增长,由1997年的147.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352.4亿元,年均增长9.7%。
事实上,在过去20多年,深圳通过推进加工贸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水平突飞猛进,为企业提供完善的产业配套和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同时,深圳海关还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特别是加工贸易联网监管、集中报关等政策,从深圳诞生再覆制推广到全国,成为普惠性的政策,令深港民营企业快速发展,也成为深港贸易中重要的推动力量。
港人程志辉创办的明辉公司,便是其中一个例子。明辉公司于1986年在深圳市龙岗区成立,为世界各地的酒店生产洗发水、洗手液等产品。早期的明辉只是一间拥有30多名员工的小型加工厂。程志辉介绍:“当时绝大部分原料都是客户指定的,要从国外进口,经过我们加工后再贴上客户品牌出口到香港,再从香港发往全球,我们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
时至今日,明辉在深圳的员工已达2000多人,每年进出口额超1亿美元,而生产用的原料多数在内地采购,还成功推出了自有品牌。因此,明辉也从单一的来料加工厂转型为一家集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集团公司。
为供港食品企建绿色通道
此外,圣安娜饼屋于1994年在深圳宝安开设了圣安娜饼屋(深圳)有限公司,负责生产在香港、澳门销售的面包、中西式糕点、月饼等食品。供港食品对通关时效有很高的要求,虽然深圳公路口岸24小时通关,但因普通的报关单申报模式存在转人工审单等情况,无法满足企业夜间申报、夜间通关“即报即走”的需要。为此,深圳海关在2003年起,向加工贸易企业推出了公路口岸进出境集中申报模式。在集中申报模式下,加工贸易企业可以凭清单进出境,系统自动放行,每月汇总集中报关。
圣安娜饼屋关务部门负责人表示,深圳海关为供港食品企业建立了“绿色通道”,令圣安娜进口的原料、出口的食品,直接通过互联网办理加工贸易手续,确保面包、糕点每天凌晨准时送到香港的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