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书兰:书声兰语 点亮法住之灯不熄
中评社香港5月2日电/文汇报2日发表作家廖书兰文章:【书声兰语】点亮法住之灯不熄。以下为该文章内容。
因为金耀基教授在法住机构主讲“五四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与定位”,这有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课题,是我极有兴趣研究的方向,而金教授又是我仰慕的大学者,于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前往听课。
在观塘港铁站偶遇施仲谋教授,有他带路,轻车熟路到法住机构,位于兴业街20号占地面积达1万7千呎,12楼全层用作文化教学讲堂,13楼是佛堂,也是佛教博物馆;有大量的佛经藏书和各式各样的佛像,还包括十八罗汉楠木雕像,这像是藏在观塘工业区内的一家中华古文物博物馆。我对法住机构40多年来默默地点亮中华传统文化的灯火而感动,想起国学大师钱穆曾说:“我站在这里不是为了讲学,而是为了招募复兴中华文化的义勇军,看谁愿意为中华文化牺牲奉献。”如此结缘,于是约了卢瑞珊院长,择日做一段访谈,值得介绍让大家认识民间也有一些默默耕耘传统文化的有心之士。
法住机构是霍韬晦倾注毕生的志业和心血而成立的,虽霍教授离世已八年,但接掌灯火的人是霍教授的爱徒卢瑞珊博士,她踏实勤恳,尽心尽力地经营法住机构,不辜负霍韬晦所托;原来卢瑞珊与霍教授的认识,起于星云大师,事缘40多年前,她从香港到台湾佛光山的丛林大学学佛,结识星云大师,星云请她回港后,拜访香港中文大学的霍韬晦教授,请他帮忙完善一本佛经《乾隆大藏经》,简称《龙藏》,补回缺失的章节。他们第一次见面即一见如故,相谈了一个多小时,霍教授爽快地答应星云大师的请求。
从此他们两人结下半生师徒不解之缘,瑞珊追随霍教授一辈子,坚定不离不弃。回顾1982年在霍教授家中成立法住讲堂,不久后搬到旺角前先施百货侧的大楼,又搬到弥敦大厦,再搬到窝打老道山,后因维修种种问题,再搬至观塘现今地址,十多年前观塘交通不甚方便,又租下佐敦书屋(裕华国货楼上),方便市民。
卢瑞珊不仅是霍教授的爱徒,也是他事业的好伙伴。自霍教授离世后,她保留了霍韬晦办公室的一桌一椅、一草一木,甚至挂在椅背上的背心、西装外套、茶杯、拖鞋、皮鞋等都没有移动过,就像他仍然还在世上,就像平常等他回来办公一样。
卢院长将霍韬晦一生的学问,包括文字与语音,制作电子档,放上云端供人免费浏览或聆听。接下来她还要为唐君毅的书、牟宗三的书朗读,分为国语、粤语版,作为永恒的纪录,这是她工作的动力。
守护传统文化就是守护民族的灵魂,也就是守护国魂。卢瑞珊说:“香港靠中国,中国靠中华传统文化,如果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了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