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音乐拯救和平

北京冬奥以《和平—命运共同体》作为迎宾曲奏响。(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2月14日电/据大公报报道,记得国庆七十周年时曾演出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中华儿女》,其中有一场是《和平─命运共同体》。日前,北京冬奥欢迎外宾,《和平─命运共同体》又作为迎宾曲奏响。这使我想起半个世纪前留下的记忆:两个中国孩子怀抱鸽子的照片《我们热爱和平》,毕加索名画《和平鸽》,肖斯塔科维奇的歌曲《和平之歌》,也使我想起自己在写《二十世纪的大提琴声》中的多位作曲家和演奏家,他们用音乐为我们这个战火纷飞的世界唱响了呼吁和平的强音。

  和平是鸽子,战争是瘟神。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一八五七至一九三四),经受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心灵的熬煎,当每日新闻都是轰炸、残杀、死亡的时候,他不能写任何曲子,他说:“一切愉快、美好、纯洁和甜蜜的东西都一去不复返了。”大战结束后,他痛定思痛,决心写一部战争安魂曲,用挽歌式曲调送走战争瘟神,希望世界上不再有硝烟炮火,再用优美抒情的旋律让人们感受到和平的阳光和怡和的惠风。他写下了二十世纪世界第一部大提琴力作《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英国“大提琴女神”杰奎琳.杜普蕾(一九四五至一九八七)十七岁那年就开始演奏埃尔加的这部作品,每次演奏慢板乐章时,都有一种撕肝裂肺的感觉。她说,这部协奏曲是一颗“凝结的泪珠”。我从视频上观她演奏,在最后一个乐章快结尾时,泪水突然从她脸颊上滚落下来,真如一颗凝结的泪珠,凝结着驱走战争瘟神、迎来和平岁月的凝重和欣慰。

  “战争安魂曲”不止埃尔加写的这部。一九六二年,英国另一个作曲家爱德华.布里顿(一九一三至一九七六)用英国诗人欧文的诗篇谱写了大型声乐曲《战争安魂曲》,其中包括独唱、合唱、童声合唱和乐队,卷首有题词:“我的主题是战争,以及战争带来的悲悯。这是怜悯的悲叹,以唤起世人的戒心。”作者安排三个独唱演员(男高音、女高音和男中音)分别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灾最深的三个国家:英国、苏联和德国,也象征所有国家都反对战争、呼吁和平。苏联大提琴演奏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称赞《战争安魂曲》是一部“深刻、有力而庄严的作品”,后来在他请求下,布林顿又创作了《大提琴交响曲》。

  一代大提琴宗师帕勃洛.卡萨尔斯(一八七六至一九七三),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的残酷岁月,曾多年停止演奏,在回忆录《欢乐与悲伤》中写道:“艺术家首先是一个人,所以他应该与其同胞同甘共苦。对我来说,非正义势力的牺牲者所洒的鲜血和眼泪,要比我的音乐和我所有的大提琴独奏会重要得多。”二战一结束,他就参加伦敦祝捷大会,以万分激动的心情和惊 人的音量演奏了埃尔加的“战争安魂曲”,还演奏了他根据加泰罗尼亚民歌改编的《白鸟之歌》,这“白鸟”显然就是和平鸽。他说:“白鸟在空中歌唱,它们歌唱‘和平,和平,和平’,它们的歌声为巴赫、贝多芬以及所有的伟人所喜爱和赞赏。更重要的是,这支和平之歌诞生在我的故乡加泰罗尼亚人民的心中。”

  法国大提琴家、作曲家保罗.托特利埃(一九一四至一九九○)愿以音乐拯救和平。他因自己的生日感到荣幸,因为三月二十一日是春季第一天,又是巴赫的生日,可他又觉遗憾,因为一九一四年是“一战”爆发的一年。他说:“我要和平,却偏偏生在战争年代,与我本性相悖。”他厌恶野蛮、残杀,包括对动物虐杀,曾当了多年素食者,只因巡演过程中吃不到素食才不得不中止。

  托特利埃曾明确表示:“我的生活目标是协助拯救和平。”他的作品与和平紧紧相连:《愿音乐拯救和平》(即《大提琴与管弦乐队变奏曲》,歌词唱道:“地球上所有人在挽救我们的大船,愿音乐拯救和平”),歌曲《为和平进军》、《迎接和平》和《和平大旗》等。他希望世界上不要有战争,愿各国人民生活得平安幸福,他曾多次往返于欧美之间,但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不再访美;越战期间,他反对美国入侵越南,直至越战结束,他才又到美国巡演,一九九○年初最后一次访美,演奏了《愿音乐拯救和平》。

  华裔大提琴艺术家马友友,作为联合国任命的十大“和平天使”之一,也用音乐传播和平、友谊、合作的愿景和信息。早在一九七四年哈佛大学反战集会上,他就以越南民歌《湄公河春望》、匈牙利作曲家科达伊的《悲惨世界》,与全校师生的反战歌声相呼应。在二○一一年纽约纪念“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十周年仪式上,他以慢速悲壮地演奏了巴赫组曲中的《萨拉班德舞曲》。

  和平──命运共同体,是的,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什么是最共同、最应享有的命运呢?和平。让我们再听听战争安魂曲,再听听和平之歌,并为实现世界和平作出应有的贡献吧。

北京冬奥以《和平—命运共同体》作为迎宾曲奏响。(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2月14日电/据大公报报道,记得国庆七十周年时曾演出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中华儿女》,其中有一场是《和平─命运共同体》。日前,北京冬奥欢迎外宾,《和平─命运共同体》又作为迎宾曲奏响。这使我想起半个世纪前留下的记忆:两个中国孩子怀抱鸽子的照片《我们热爱和平》,毕加索名画《和平鸽》,肖斯塔科维奇的歌曲《和平之歌》,也使我想起自己在写《二十世纪的大提琴声》中的多位作曲家和演奏家,他们用音乐为我们这个战火纷飞的世界唱响了呼吁和平的强音。

  和平是鸽子,战争是瘟神。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一八五七至一九三四),经受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心灵的熬煎,当每日新闻都是轰炸、残杀、死亡的时候,他不能写任何曲子,他说:“一切愉快、美好、纯洁和甜蜜的东西都一去不复返了。”大战结束后,他痛定思痛,决心写一部战争安魂曲,用挽歌式曲调送走战争瘟神,希望世界上不再有硝烟炮火,再用优美抒情的旋律让人们感受到和平的阳光和怡和的惠风。他写下了二十世纪世界第一部大提琴力作《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英国“大提琴女神”杰奎琳.杜普蕾(一九四五至一九八七)十七岁那年就开始演奏埃尔加的这部作品,每次演奏慢板乐章时,都有一种撕肝裂肺的感觉。她说,这部协奏曲是一颗“凝结的泪珠”。我从视频上观她演奏,在最后一个乐章快结尾时,泪水突然从她脸颊上滚落下来,真如一颗凝结的泪珠,凝结着驱走战争瘟神、迎来和平岁月的凝重和欣慰。

  “战争安魂曲”不止埃尔加写的这部。一九六二年,英国另一个作曲家爱德华.布里顿(一九一三至一九七六)用英国诗人欧文的诗篇谱写了大型声乐曲《战争安魂曲》,其中包括独唱、合唱、童声合唱和乐队,卷首有题词:“我的主题是战争,以及战争带来的悲悯。这是怜悯的悲叹,以唤起世人的戒心。”作者安排三个独唱演员(男高音、女高音和男中音)分别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灾最深的三个国家:英国、苏联和德国,也象征所有国家都反对战争、呼吁和平。苏联大提琴演奏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称赞《战争安魂曲》是一部“深刻、有力而庄严的作品”,后来在他请求下,布林顿又创作了《大提琴交响曲》。

  一代大提琴宗师帕勃洛.卡萨尔斯(一八七六至一九七三),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的残酷岁月,曾多年停止演奏,在回忆录《欢乐与悲伤》中写道:“艺术家首先是一个人,所以他应该与其同胞同甘共苦。对我来说,非正义势力的牺牲者所洒的鲜血和眼泪,要比我的音乐和我所有的大提琴独奏会重要得多。”二战一结束,他就参加伦敦祝捷大会,以万分激动的心情和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