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涌茶果,年俗飘香
中评社北京2月7日电/据大公报作者文章,深圳大鹏半岛三面临海,西抱大鹏湾,对面便是香港新界,一苇可航,风情相若。
我和朋友年前驱车赶到大鹏下属的葵涌街道高源社区,在一片高低错落的民居当中找到文巧环,乃是希望在壬寅虎年到来之际,从深圳非遗中感受一缕温煦的人间烟火。一个朋友说,你来看看文巧环做年糕,那就是深圳本土的味道,祖父祖母的味道。
车停一栋黄砖贴面的小楼前,但见一块镜面色的铭牌上标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葵涌客家茶果制作技艺。上方还有一条横幅式标志:深圳非遗项目:葵涌茶果研培研修院。
身着大红外套,面容白皙的文巧环已从住处赶来,引客入室。但见案板上堆满各种分量的年糕,个个贴满一个红底金色的“福”字,从五百克到几千克不等。揭开屋脚灶台上的一只大锅盖,豁然呈现一只十几二十公斤的糖红色大年糕。
文巧环说,这是一个朋友订制的,几十年了,每次过年前都要在我这里定做一只大年糕,他们全家当早点,从初一吃到初十,煎、蒸、煮都可以。一是他觉得好吃,二是图个过年的团圆喜庆。
文巧环并不知道她们这一脉文氏,跟深圳松岗、岗厦等地文天祥弟弟的后裔有无瓜葛,但知多少代人都土生土长在葵涌。父母曾以捕鱼为业,一早从坝光出海,驶到惠州澳头,洋洋水面,荡荡波光,撒几网就会有收获。每逢学校放假,她跟随父母的木船出海,看见父母亲起网的手臂青筋暴露,额上淌汗,心中便由衷绽放欢乐──那是又一网家庭生活沉甸甸的充盈。
海边劳作辛苦,小孩都是帮手,故而上学迟。文巧环八岁在坝光小学发蒙,五年制;初中去了葵涌,路途远,住宿制,周末踩单车返回;高中则去了更远的盐田沙头角中学。直至一九八九年初夏高中毕业,觉得应该为父母分挑担子了,便就近在沙头角应聘一个金店做营业员。到底觉得文凭和学识同样重要,边工作,边拿下了一个大专文秘专业。时光飞转,家乡的召唤便是一个姑娘
她感慨:工作站的工作,做人的工作最难,跟利益发生关系的工作最敏感。
我问,你早有一份稳定的公职,且有自家楼房收租,何以会想到做烟熏火燎的客家茶果,并一直坚持传帮带?她的回答简洁有力,一是从小看着、跟着父母和公公婆婆做,心生喜欢,二是希望这么好的传统饮食文化,不要在我们手里失传了。
巧环做茶果早在一九九二年就开始了,她妈妈以及婚后多出一位妈妈──丈夫的妈妈,都是葵涌制作茶果的能手,每次回家她就跟俩妈妈一道做:和面,磨米,剪洗芭蕉叶。那时节工具都简单,物品自备,米要自己磨,蕉叶要自己摘,准备工作很多,也慢,随着日出月落,烟火缭绕,各式配料备齐拌匀,蒸锅的香气袅袅升腾、盘旋……一道一道客家茶果已然呼之欲出了。
巧环告诉我,葵涌客家喜事常做的三样是:喜粄(起粄),尝头圆,青圆仔,此之外,逢年过节,各有不同,譬如清明做艾茶果,端午包糉子,十月初一吃糍粑,冬至品菜头角,过年的主打自然是年糕了。具体到每一味,还有馅料的单纯与混合,糉子就有碱水糉、咸肉糉、海胆糉之分;菜头角则混搭了萝卜芹菜蒜苗与猪肉虾乾海贝。海边人的茶果,距离海鲜咫尺之遥,故而,米面敷设其外,鱼虾卧伏其间,那是山与海的契合,那是手艺与情感的盘桓,那是舌尖与记忆的连缀。
年糕一做就是三十年。
从选料到制作,一丝不苟,米是上好的糯米和粳米,颗颗新鲜饱满;糖是贵重的品牌黑糖,熬制讲究。将糖融化成恰到好处的糊状,配比在米粉里,千百遍地搓揉,直到揉成咖啡色的奶茶
摒弃电炉,不用液化气,也不烧煤火,烧的是祖父祖母那个年代用的柴火,而且多半会选用荔枝干柴。
我们常见果木尤其是枣木烧制鹅鸭,取其木质细密坚实,火苗均匀持久,烤烧的肉品,味道纯正。巧环说,葵涌客家用荔枝木蒸煮年糕,一是取材方便,到处都是干枯树枝,闲时便可叫一辆三轮车,随走随拣。曾有一个果场整治,她一次就拉回十二车斫伐的荔枝木;二是荔枝柴火力猛而均匀,蒸出来的年糕味道就是不同,像以前柴火煮饭就比煤火饭好吃是一个道理;三是柴火蒸煮也是传统之一,断难舍弃。
她想起补充道,荔枝木的柴灰也是好东西,我们会攒起来,留下来,滤除杂质出碱水,端午用来包碱水糉。好事未必人人夸,也有不被理解的时候,有人说,你们包糉子,蒸年糕,不就是做生意吗!
巧环无语。若是要做生意,那得占据码头,开拓市场;理应进商厦,再不济也应该租赁门面,搞连锁,图发展──那样做,其实也无可厚非。
可目前她还没有那样的打算,以她目前腾出上班之余的精力,只能小心呵护如夏夜萤火虫一般的乡愁微光。对于劝妈别太劳作的儿女──儿女都出来工作了,她的回答是,正像你们婆婆讲的,我们做的东西,送比卖多!挣多少钱并不重要,现如今年长的人做不动了,年轻人则不屑于学,我来坚持做,就是想让你们和远近的朋友们,感受到小时候公公婆婆厨房里的味道。这么多年来,她不仅守住与远扬了葵涌一隅的非遗爝火──省内外及香港都有纷至沓来的订购单,还培训了本地及外地来的千余学员。
年前的一夜,她在屋外生火蒸糕,楼上忽然下来几个江西、湖南的女孩,她们蹲下来帮她烧火。她关心道,十点多钟了,你们还不上去睡觉?女孩们回答,因为疫情不方便回去,看到你在架
此情此景,相看眼湿。
告别前,我们来到前面不远处文巧环的工作室,那是一排灰砖平房的祖屋,门口堆放着翻晒的劈柴,屋里锅、灶、米、糖待时而发,连空气里都飘逸出缠绵的年味。
巧环忽然动情道,我不怕苦、累和各种闲话,怕的就是哪一天这排平房被拆了,没了工作室,我到哪里去找地方烧柴火,蒸年糕,做茶果啊!
车行渐远,回望路口那一袭红衣,我们在心里为之祈祷:祖屋永在,根系一脉,心灵手巧,茶果飘香。
中评社北京2月7日电/据大公报作者文章,深圳大鹏半岛三面临海,西抱大鹏湾,对面便是香港新界,一苇可航,风情相若。
我和朋友年前驱车赶到大鹏下属的葵涌街道高源社区,在一片高低错落的民居当中找到文巧环,乃是希望在壬寅虎年到来之际,从深圳非遗中感受一缕温煦的人间烟火。一个朋友说,你来看看文巧环做年糕,那就是深圳本土的味道,祖父祖母的味道。
车停一栋黄砖贴面的小楼前,但见一块镜面色的铭牌上标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葵涌客家茶果制作技艺。上方还有一条横幅式标志:深圳非遗项目:葵涌茶果研培研修院。
身着大红外套,面容白皙的文巧环已从住处赶来,引客入室。但见案板上堆满各种分量的年糕,个个贴满一个红底金色的“福”字,从五百克到几千克不等。揭开屋脚灶台上的一只大锅盖,豁然呈现一只十几二十公斤的糖红色大年糕。
文巧环说,这是一个朋友订制的,几十年了,每次过年前都要在我这里定做一只大年糕,他们全家当早点,从初一吃到初十,煎、蒸、煮都可以。一是他觉得好吃,二是图个过年的团圆喜庆。
文巧环并不知道她们这一脉文氏,跟深圳松岗、岗厦等地文天祥弟弟的后裔有无瓜葛,但知多少代人都土生土长在葵涌。父母曾以捕鱼为业,一早从坝光出海,驶到惠州澳头,洋洋水面,荡荡波光,撒几网就会有收获。每逢学校放假,她跟随父母的木船出海,看见父母亲起网的手臂青筋暴露,额上淌汗,心中便由衷绽放欢乐──那是又一网家庭生活沉甸甸的充盈。
海边劳作辛苦,小孩都是帮手,故而上学迟。文巧环八岁在坝光小学发蒙,五年制;初中去了葵涌,路途远,住宿制,周末踩单车返回;高中则去了更远的盐田沙头角中学。直至一九八九年初夏高中毕业,觉得应该为父母分挑担子了,便就近在沙头角应聘一个金店做营业员。到底觉得文凭和学识同样重要,边工作,边拿下了一个大专文秘专业。时光飞转,家乡的召唤便是一个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