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乡村 孕育文坛名家
有人称婺源为“中国最美的乡村”。这里处处美景,遍野的油菜花,呈梯田状,从山顶散落到山谷下。谷中有波光潋滟的小河,绕着淳朴温雅的古宅村屋,组成一幅幅极美的农村风景图。
在错落的油菜花田间,可看到带有温淳气息的古宅。在江西共有47个古村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它们有的散布在秀美的峡谷之间,有的隐身在葱郁的林木之中,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婺源位于江西、浙江、安徽三省的交界处,它东邻文化名城衢州,西毗瓷都景德镇,北枕风景秀丽的黄山,南接江西“第一仙山”三清山。婺源以前属于古徽州,是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当今古建筑保存得最好、最完整的地方之一。
徽派建筑就是那个时代留给婺源的遗产。这种建筑的特色,是四周用高墙围起。起得很高的马头墙,阻挡了邻里之间的视野,但也是防火墙。从前屋主都是徽商,建筑物经常建在一起,可以互相照应。不过万一发生火警,马头墙就可以阻挡火势蔓延。而若要达到防火更佳效果,将屋建在河边就最适合。婺源的房屋就经常临水而建,久而久之,村落像被河流环抱着。
正所谓“人杰地灵”,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是婺源人士。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也于2005年公开承认,他的祖籍是江西婺源,后来才迁居浙江海宁。古代的诗人,如陶渊明、欧阳修,也曾在此游览及写下文章。
正月十五,秋溪村的迎灯舞龙要开始了。按照传统,每户出一个人,各拿一条板凳、两三个灯笼,加入“舞板凳龙”的队伍。灯笼就固定在凳面上,由于是一户一人一板凳,龙灯越长,就代表这条村的人丁越兴旺。<nextpage>
而菊径村的板凳龙规定要在祠堂三进三出,跟不上的人有时会跌倒,但老一辈的人就会说,舞龙跌倒的人,新一年会行好运。此话充满温情,也替大家打打气。
赣州市宁都县的“桥帮灯”就有点不同。它们在一条长长的板凳上,固定安装了十个灯笼,是专门用来庆贺添丁增口之喜。生男叫“添丁”,生女叫“增口”。在石上镇,只要家里增加一口,就要制作一“桥帮灯”。
只见头灯追着尾灯,尾灯尽力躲避,过程一波三折,非常热闹有趣。最终当头灯追上尾灯,就围成圆形。寓意无论过程如何曲折,最后的结局都是圆满的。
婺源县的鸳鸯湖,有很多飞来这里过冬的野生鸳鸯,最多时有两千多对。鸳鸯成双成对,经常被人当作爱情的象征。不过也有人质疑,因为雄性鸳鸯往往在交配后,便会消失,反而象征不负责任。
实情是,雄性鸳鸯交配后,便更换羽毛。换去鲜艳羽毛,不知是否返璞归真,一心一意做个照顾下一代的“宅男”。牠们看起来和雌性鸳鸯几乎一个模样,才引起了误会而已。
篁岭村是一条坐落在山崖边的古村落,由于山势崎岖,没有平地,村民要晒乾收获物时,只好将就一下,把粮食铺放在藤制的大圆晒匾上,摊在自己家的窗台和晒楼上,名为“晒秋”,也颇有诗意。
篁岭山区湿气重,“晒秋”并非秋天才有,是一年四季都没歇着,有什么就晒什么。随着季节更替,晒匾上的物品也不断变换。红的辣椒、黄的玉米、绿的白菜、黑的黑豆、白的萝卜,构成一幅风情画,确是好看。
离开婺源,有一片花岗岩峰林拔地而起。亿万年的海陆运动,塑造了三清山百变的怪石。有化为女子,在云雾中静坐的“女神峰”;有从深谷跳出来,一飞冲天的“巨蟒出山”……早在千六年前,便有道士看中了这块宝地,建造了玉灵观来修道,三清山的名字也因为道教文化而生。<nextpage>
这里经常可见到竹海。在上饶市铅山县,每当五月,铅山人开始上山伐竹。运下山的竹子,会用来制作一种千年不腐的“连四纸”。那是从竹子中提取竹纤维,然后晾晒。中间需要数十道工序,差不多一年时间,才能做出“连四纸”。很多人用这里的纸印书,可保存更久。所以,这里也是文化的发源地,素有“书乡”之称。
婺源,就有如一颗镶嵌在赣、皖、浙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