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十年”主题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评社北京8月18日电(记者 李子宁)8月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外文出版社、尼扎米·甘伽维国际中心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协办的“‘一带一路’十年:进展与展望”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共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和时代进步要求,着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更属于世界,根植于历史,更面向未来,为全人类应对前所未有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史玲表示,千年丝绸之路见证了人类文明交往历史,并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十年前,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期间,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十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倡议从愿景变为现实,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成型。共建“一带一路”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通过双边合作、三方合作、多边合作等形式,把各方的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外文出版社总编辑许荣表示,经过十年的发展,“一带一路”不断拓展合作区域与领域,以实实在在的建设成果,消除了疑虑,回应了质疑,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
塞尔维亚前总统博里斯·塔迪奇表示,过去十年,很多基础设施项目取得了极大进步,同时中国也帮助很多发展中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亲眼见证了很多和平倡议的提出以及发展。同时,目前的种种迹象表明,此时人类正处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挑战阶段。随着世界的改变,政策的改变,这些挑战也会随之而改变。“一带一路”既要着眼于现在,同时还要放眼未来的发展。
波黑前部长会议主席兹拉特科·拉古姆季亚认为,今天世界所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而“一带一路”提出了很多可行的措施,在错综复杂的环境当中找到一条可遵循、看得见摸得着的道路。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世界如此需要中国,中国也同样需要其他国家。要构建和谐的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促进共同发展。
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卓奥玛尔特·奥托尔巴耶夫表示,中亚国家非常感激古代的丝绸之路,大山把中亚和东亚、欧洲分隔,而中亚现在又有了新时代的丝绸之路,将这些地方连接在一起,中欧班列的开通也让贸易重新变得畅通起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都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也需要关注人才的培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研究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构建“一带一路”一定要坚持高质量、防风险、控风险才能行稳致远。在坚持互利共赢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改变单一的投资国家、投资主体、投资方式,规避企业和人身风险,坚持包容性,对其他全球基础设施计划持开放态度。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齐炜表示,“一带一路”有天然的内在动力,即它是来自于人类社会,尤其亚欧大陆人民内心最深层的渴望。只有连通才能促进瞭解和信任,才能维持长久的和平,促进持续的发展。而长期以来亚欧大陆作为世界岛的核心地带、中心地带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真正的连通,但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促进下,在十年里 “一带一路”从无到有,将亚欧大陆的人口、资源和市场、技术、资金这些打通起来。
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表示,“一带一路”的倡议并不是中国的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会有更多的收获。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提出了对一带一路的十点认知:世界经济增长引擎、改变世界经济地理,开辟经济增长新空间,提升全人类福祉。作为国际合作平台,成为全球治理方案,全球互联互通网络,推动世界安全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全球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