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耐心 让银发族跟上智能时代
“回港易”实施首天,港人黎小姐和友人早早来到深圳湾口岸,准备返回阔别10个月的香港。天空澄明,风冷气凉,大街上人人戴着口罩,行色匆匆。在过关时,黎小姐遇上了难忘的一幕:人工通道前人头涌涌,几乎都是头发斑白的长者。约有二、三百名长者有序排成长长的队伍,队伍中有人露出迷茫的神情。
“我自己用‘港康码’过关,前后不到10分钟,但那些老人家起码需要等候2、3小时。他们不懂如何转换‘港康码’,只能提前到人工通道现场操作。”黎小姐感到一阵心酸,“我想起了我父亲已经80多岁了,也不会用智能手机,不知道我不在身边时,会不会也这样无助。”
忧80老父 携子返穗照顾
在如今的智能时代,老人似乎成了被遗忘的群体:进医院大门扫码不会,就诊卡自助充值不会,连在医院食堂买好的饭也因手机支付不会又放下……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要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让“慢半拍”的老年人跟上智能时代发展的脚步。
“老一辈辛劳了一辈子,老了却追不上时代。”疫情以来,港人赵小姐特意从香港赶回内地,照顾在广州养老定居的老父亲。“爸爸今年80多岁了,平时很少出门,最多在屋外散散步,很少自己一个人周围去。我始终放心不下,毕竟现在买菜要手机支付、去医院看病也要出示健康码,一个老人家怎么懂这么多。”
“在内地,98%的消费场景都是用手机支付的。我有次看到一个老伯不懂如何线上付钱,在众人的催促下,他满脸通红,越急越慌。我忍不住上去帮他结账。但我个人的力量太微弱了,我能帮一个老人,但还有很多老人我照顾不了。”疫情前,赵小姐两个孩子在香港读小学,今年由于为了照顾老父亲,在内地停留时间太长,她索性把两个小孩接到广州,在私立学校上学。瘦弱的她,在广州东奔西走,一个人扛起了整个家庭:带老人按时就诊、接送孩子上学、做饭处理家务。“无论现在我们看着多聪明,但我们每个人都会变老。善待老人也是善待以后的自己。”
今年62岁的港人邝先生,上周独自背着行囊从广州回香港。为了过关,他提前让友人把“回港易”预约页面截图存到自己手机。他自言年轻时是个洒脱自由的人,最喜欢周围探索。在智能手机时代也只能“认老”:“我那时去哪里都很安心。不过现在年纪大了,跟不上数字时代,连申请‘回港易’名额也得靠在香港的老友帮忙。”
工联会吁多考虑老人处境
“回港易申请、港大医院就诊申请等政策都涉及电子操作,来谘询的长者数量急增。这两周谘询量增加了2、3倍,每天光是上门谘询的长者,都有二、三十人。”香港工联会内地谘询服务中心副主任邵建波告诉大公报。他期望国家帮助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措施,也能惠及到在内地的港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希望两地政府也可以想想办法,在两地相关政策出台前,也可照顾这一批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家。据我们了解,这个群体人数幷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