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发展国际教育枢纽 业界发布对策建议报告
中评社香港8月30日电(记者卢哲)香港思路研究会、岭南大学潘苏通沪港经济政策研究所、香港高等教育评议会、周文港立法会议员办事处29 日共同发布名为《香港发展国际教育枢纽的对策建议》的研究报告,为香港建设国际教育枢纽提出了多方面建议。报告强调,香港应放宽限制、加强配套,支援吸纳非本地生来港就读。
岭南大学潘苏通沪港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何泺生教授,立法会议员周文港博士,香港高等教育评议会常务理事、港专学院协理副校长林森博士,思路研究会研究总监王昊,以及教育界等各界人士出席了当天的发布会。发布会由林森博士主持,他表示,以创新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下,人才愈发重要,全球人才争夺日益激烈。香港近年受人口减少影响,教育需求逐步减少,不少中小学面临缩班杀校危机,自资专上院校收生严重不足。林森表示,推动香港建设国际教育枢纽,不单可以高效利用自资院校及中小学的剩余学额,亦有助填补香港的人才缺口,还能吸引内地及海外优秀人才来港发展,有助香港增强国际竞争力;长远来看更有利推动香港教育产业国际化发展,助力经济发展。“有鉴于此,四间机构合作完成了该份研究报告,全面、详细梳理了其他国家和地区教育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分析了香港发展国际教育枢纽的紧迫性及长远利益,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何泺生在介绍海外经验时表示,英国、澳洲、新西兰、新加坡的教育产业均在全球或本区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澳门近年在教育产业国际化方面亦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国际学生给当地带来了庞大的直接或间接经济贡献,为补充当地的人才、技能缺口发挥了作用。
“比如2020至2021年度,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的总收入超过400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海外学生的学费。同一时期,教育产业为澳洲经济带来了超过290亿澳元的增长。”何泺生表示,仔细梳理后不难发现,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发展教育产业国际化方面有共同的特点,即制定教育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规划,设立协助对外推广的机构或组织,提供便利的入境和就业签证,提供多元化的学生奖学金和助学金,在住宿、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有全面的配套支援措施等等,这些都为香港发展国际教育枢纽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
而反观香港现时的情况,王昊表示,香港当下正在面对四大人口危机,包括人口外移、少子化、人口老化、劳动力错配等。虽然最新统计数字录得人口有所回升,但人口迁移涉及因素复杂,对于人口外移这一问题,仍然不能掉以轻心。王昊表示,建设国际教育枢纽,除了能为香港未来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亦有助提升本地学生国际视野,助力国家提升对外软实力等等。面对当前的形势,有关工作已具相当的紧迫性。“然而,现时香港对于取录非本地生仍然存在种种窒碍,比如政策方面,存在着包括资助院校两成、自资专上院校一成的非本地生收生限制等等;此外,非本地生在港的住宿、生活、就业方面的支援措施仍有待完善,这些都要尽快有所突破。”
对于香港建设国际教育枢纽的建议,周文港表示,特区政府现时要从加强向海外推广香港教育、释放教育资源活力、统筹完善配套支援措施等方面多管齐下。在专上教育方面,具体建议包括:尽快分阶段全面撤销资助院校两成、自资院校一成的非本地学生收生限制,通过充分吸纳非本地生源,提升香港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和增强发展动能;尽快与内地协商,更新《内地与香港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位证书的备忘录》,令更多本地自资院校可以吸纳非本地生、尤其内地生,同时亦可考虑将承认的学位程度,改为由香港副学位/内地大专程度开始,以便令香港的资助及自资院校更广泛地录取更多来港就读市场紧缺的特定应用学科学生;而且,在维持评审标准和公信力的前提下,须简化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教育局审批自资院校开办课程的行政程序,从而发挥院校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促进专上教育多元发展。
职专教育方面,周文港指出,一直以来都有非本地人士期望来港修读某些副学位以下程度课程,因此建议特区政府向境外人士开放副学位以下职业教育课程,如建造、厨艺、旅游、汽车(新能源汽车)维修等领域的职业文凭、职业证书等职业进修课程,藉此满足需求并促进国际交流。“关键的是,特区政府有责任做好配套政策,完善高级文凭的升学及就业生态,提供更多元化的职专教育进阶路径,”周文港举例说,“例如可协助学校与企业和市场做好对接,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及安排学生毕业后的出路,亦可与企业合作设立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当学生毕业后,企业可直接聘用。”
另外,林森还提到,要打造香港成为国际教育枢纽,基础教育(中、小学)是关键一环,建议特区政府尽快放宽中国内地及澳门、台湾地区,以及部分亚洲国家中小学生来港就读的入境限制。未来还可积极考虑开办公营中小学自资学位,促进非本地生全自资来港就读中小学,并且借鉴海外经验,为来港未成年学生的一名直系亲属提供有期限陪读签证。
配套措施方面,林森建议参考新加坡等地的经验,为来自不同地区的非本地生提供“安全、友善、易于适应”的不同类型宿舍,例如一些地区早已推出的公私合作发展“校外(Off-campus)宿舍”、寄住家庭等计划。“相信亦能解决本港近年工厦、写字楼用地过剩的问题,值得当局推出相关措施加以支持”,林森说,“当然,上述一切措施想要取得成果,前提在于特区政府带头构思和设计更加灵活的文化政策,缔造更为包容且有更大凝聚力的社会文化环境,打造香港成为宜居、宜业、具吸引力的城市,有助提升非本地人才的获得感和归属感,继而愿意‘落地生根’,并持续留港发展。”
中评社香港8月30日电(记者卢哲)香港思路研究会、岭南大学潘苏通沪港经济政策研究所、香港高等教育评议会、周文港立法会议员办事处29 日共同发布名为《香港发展国际教育枢纽的对策建议》的研究报告,为香港建设国际教育枢纽提出了多方面建议。报告强调,香港应放宽限制、加强配套,支援吸纳非本地生来港就读。
岭南大学潘苏通沪港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何泺生教授,立法会议员周文港博士,香港高等教育评议会常务理事、港专学院协理副校长林森博士,思路研究会研究总监王昊,以及教育界等各界人士出席了当天的发布会。发布会由林森博士主持,他表示,以创新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下,人才愈发重要,全球人才争夺日益激烈。香港近年受人口减少影响,教育需求逐步减少,不少中小学面临缩班杀校危机,自资专上院校收生严重不足。林森表示,推动香港建设国际教育枢纽,不单可以高效利用自资院校及中小学的剩余学额,亦有助填补香港的人才缺口,还能吸引内地及海外优秀人才来港发展,有助香港增强国际竞争力;长远来看更有利推动香港教育产业国际化发展,助力经济发展。“有鉴于此,四间机构合作完成了该份研究报告,全面、详细梳理了其他国家和地区教育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分析了香港发展国际教育枢纽的紧迫性及长远利益,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何泺生在介绍海外经验时表示,英国、澳洲、新西兰、新加坡的教育产业均在全球或本区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澳门近年在教育产业国际化方面亦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国际学生给当地带来了庞大的直接或间接经济贡献,为补充当地的人才、技能缺口发挥了作用。
“比如2020至2021年度,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的总收入超过400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海外学生的学费。同一时期,教育产业为澳洲经济带来了超过290亿澳元的增长。”何泺生表示,仔细梳理后不难发现,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发展教育产业国际化方面有共同的特点,即制定教育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规划,设立协助对外推广的机构或组织,提供便利的入境和就业签证,提供多元化的学生奖学金和助学金,在住宿、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有全面的配套支援措施等等,这些都为香港发展国际教育枢纽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
而反观香港现时的情况,王昊表示,香港当下正在面对四大人口危机,包括人口外移、少子化、人口老化、劳动力错配等。虽然最新统计数字录得人口有所回升,但人口迁移涉及因素复杂,对于人口外移这一问题,仍然不能掉以轻心。王昊表示,建设国际教育枢纽,除了能为香港未来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亦有助提升本地学生国际视野,助力国家提升对外软实力等等。面对当前的形势,有关工作已具相当的紧迫性。“然而,现时香港对于取录非本地生仍然存在种种窒碍,比如政策方面,存在着包括资助院校两成、自资专上院校一成的非本地生收生限制等等;此外,非本地生在港的住宿、生活、就业方面的支援措施仍有待完善,这些都要尽快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