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临谢幕 戏院云重生
中评社北京3月2日电/据大公文汇网报导,承载着几代港人53年粤剧记忆的新光戏院,将于明日(3月3日)正式拉下帷幕。这一天,不仅是戏院的最终谢幕,更象征一段历史文化的消逝。在新光戏院熄灯前夕,一场“数字抢救”行动悄然展开——联合传讯香港有限公司合伙人韩冰带领团队,以“一元公益”合作模式为新光戏院打造“数字分身”,运用虚拟实境(VR)技术将戏院完整复刻至线上,让这座文化地标的风华得以跨越时空,在熄灯后持续闪耀。
2009年,粤剧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香港首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香港文化的重要符号。从1972年开业至今的新光戏院,见证了粤剧名伶的经典唱腔与市井街坊的戏曲情怀。当它结业的消息传出,韩冰立即主动与戏院接洽,短短一个月便完成全景拍摄,赶在3月3日闭幕当日推出线上VR导览。“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文化救援,若错过最后时机,戏院的细节与氛围将永远流失。”韩冰说。
滑鼠“漫步”戏院 “登台”感受演出视角
韩冰介绍,团队以高解析度全景相机与无人机航拍,720度捕捉戏院内外细节,甚至还原雕花灯饰的光影反射、华光师傅的专属场景等。用户透过滑鼠即可“漫步”虚拟戏院,自由探索戏院的每个角落,甚至“走上舞台”感受演出视角,点击互动图标还可观看修复后的粤剧片段。
韩冰说,数字化不只是复制建筑,更要保存文化灵魂,“比如戏院座椅的磨损痕迹、舞台侧边的妆镜,这些细节承载着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传统文物保育依赖实体修复,但新光戏院的案例展现了数字化的突破性价值。韩冰指出,VR技术不仅打破时空限制,让全球观众随时“走进”戏院,更透过沉浸式体验吸引年轻一代。在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同时,还可以思考探索开拓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商机,例如透过VR+电商技术,让用户在虚拟环境中沉浸式体验文化场所的同时,可以即时购买与场馆相关的文创产品、戏曲服饰、手工艺品等,将文化记忆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价值。
冀串联非遗资源打造线上文化廊道
这场“一元公益”行动,背后是对文化断层的焦虑。韩冰呼吁特区政府与企业合作,推动更多濒危场所的数字化保存,例如霓虹灯招牌、老街茶楼等。团队更提出“数字香港文化地图”构想,希望串联非遗资源打造线上文化廊道,让海外游客透过荧幕感受香港独特韵味。
“但数字保育仍面临困境:技术门槛高、资金短缺、公众参与不足。”韩冰说,为此,他建议设立“数字文化保育基金”,培养非遗机构与传承人的数字能力。
当新光戏院的最后一盏灯熄灭,其数字分身将继续诉说香港故事。韩冰期待这个项目能够启发更多创新实践:AR导览重现老街大排档、AI修复失传戏曲唱腔,甚至在元宇宙中展现非遗表演。“科技不该取代传统,而是让文化以新姿态扎根未来。”他说,百年后,人们仍能在虚拟空间中推开新光戏院的大门,看见108盏波波灯映照前厅,听见《帝女花》的幽婉唱词,消逝的记忆在数字世界重生。
中评社北京3月2日电/据大公文汇网报导,承载着几代港人53年粤剧记忆的新光戏院,将于明日(3月3日)正式拉下帷幕。这一天,不仅是戏院的最终谢幕,更象征一段历史文化的消逝。在新光戏院熄灯前夕,一场“数字抢救”行动悄然展开——联合传讯香港有限公司合伙人韩冰带领团队,以“一元公益”合作模式为新光戏院打造“数字分身”,运用虚拟实境(VR)技术将戏院完整复刻至线上,让这座文化地标的风华得以跨越时空,在熄灯后持续闪耀。
2009年,粤剧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香港首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香港文化的重要符号。从1972年开业至今的新光戏院,见证了粤剧名伶的经典唱腔与市井街坊的戏曲情怀。当它结业的消息传出,韩冰立即主动与戏院接洽,短短一个月便完成全景拍摄,赶在3月3日闭幕当日推出线上VR导览。“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文化救援,若错过最后时机,戏院的细节与氛围将永远流失。”韩冰说。
滑鼠“漫步”戏院 “登台”感受演出视角
韩冰介绍,团队以高解析度全景相机与无人机航拍,720度捕捉戏院内外细节,甚至还原雕花灯饰的光影反射、华光师傅的专属场景等。用户透过滑鼠即可“漫步”虚拟戏院,自由探索戏院的每个角落,甚至“走上舞台”感受演出视角,点击互动图标还可观看修复后的粤剧片段。
韩冰说,数字化不只是复制建筑,更要保存文化灵魂,“比如戏院座椅的磨损痕迹、舞台侧边的妆镜,这些细节承载着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传统文物保育依赖实体修复,但新光戏院的案例展现了数字化的突破性价值。韩冰指出,VR技术不仅打破时空限制,让全球观众随时“走进”戏院,更透过沉浸式体验吸引年轻一代。在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同时,还可以思考探索开拓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商机,例如透过VR+电商技术,让用户在虚拟环境中沉浸式体验文化场所的同时,可以即时购买与场馆相关的文创产品、戏曲服饰、手工艺品等,将文化记忆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