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携手向高质创作 文艺专才多元双赢

香港女作家协会去年举办2023至2024年度创作奖颁奖典礼,吟光以长篇小说《港漂记忆拼图》荣获小说年度创作奖。(图片来源:大公文汇网)

  中评社北京3月2日电/随着香港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和内地在文化艺术专业人才方面的双向流动也愈加紧密和频繁。过去更常见的是以徐克、陈可辛等代表的香港电影人集体北上,和内地影视同行分享创作理念,提高产业制作水平。而最近这些年藉政策开放之东风,不少内地文艺专才南下香港,更深入融入本地生活,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亦都化为他们的创作灵感来源。香港文汇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已在维港边扎根的音乐人和作家,以及在内地生活但对香港有所寄望的电影工作者,听听他们对在香港生活工作和创作发展的深入思考,探访这一条两地文化艺术创作的结合之路。

  职业写作者吟光(本名罗旭)于十多年前来到香港高校求学,经历新奇热诚到碰撞摩擦,再到共情理解,汇聚成跨媒介科幻小说《港漂记忆拼图》。这部小说描摹2010年前后的“港漂”群像,将纸质图书、科幻影片、电子音乐、昆曲等元素融为一体,出版后既获得作家出版社“年度好书”等荣誉,体现了内地对香港的关注;也被《亚洲周刊》选为2023年全球华文十大小说,被香港女作家协会选为“年度小说”,书内外都印证了这一点:在香港,多元的对话和共融是可以实现的。

  多元文化碰撞成就跨媒介创作

  吟光说:“对于我们这代人,是听粤语歌、看港片、读武侠小说长大,香港文化构成了内地甚至整个亚洲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直到现在都是萦绕的回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香港,是文化造就的想像。而抵达香港以后,历经不断流变的时代场域和历史阶段,我深感个人离合与家国变迁的缠绕关联,弥散在城市的气息,也蔓延到作品里。我的创作以综合艺术形式,带来多媒体的多元感知体验,也与香港的多元交融和碰撞特质相呼应。”

  同时,因为她出生于安徽安庆,家乡有戏曲传统,“所以在小说《离亭别宴》写到江南戏团演员来香港的奇遇,表达这座城市既有现代气息,也有古典意趣;还通过跟昆曲演员合作电音作品《荒·生》,连结科幻与未来。”

  “放下自己”以及“成为对方”

  吟光认为,身份认同的迷惘在很多时代、地方都有,或许人与人之间的完全理解几乎不可能,但这种尝试仍然有意义且必要。因此她在作品里实验交互叙事。她解释,哪怕只是短暂体验“放下自己”以及“成为对方”——在状似轻松的游戏空间里,能否去除边界和我执,共同坐在圆桌上商量未来?

  “今日之世界,地域联通加速,地缘上的混沌、流动、涌现和不确定更是常态。AI以惊人的速度更新,我们人类的文化、艺术难道还不升级?所以我的身份认同,定义为‘共生’的时代精神,不限于一时一地,不只是安徽人、香港人,也是世界人,俯仰天地之间,就如雪落下重归洋流,融入万物。我想从这个角度讲述当代新香港故事,大湾区的构建也许是一种方案。”吟光说道。

  去年,“南来作家手迹遗物展——走进文学的时光卷轴”于香港中央图书馆展出,吟光在活动中谈到:“‘港漂’并不是近年才有,上世纪三十年代抗战爆发以后,大量内地作家、文化人远赴香港,成为影响深远的南来作家。我认为正是这种交融,塑造了香港文化的辉煌,所以也特别应该继续下去。”她补充道:“从南来作家到如今的港漂,我们在前辈那里汲取养分,在各类文学组织和活动的关心浇灌中成长。我们也有这一代青年要发出声音的担当,尤其是在科技入侵的科幻时代。”

  学者施东来曾说,港漂书写将香港故事从“消逝/消失”的焦虑中解放出来,以投射至另类可能的未来,“既然未来一定会来,与其哀叹过去的消逝,不如积极参与到对它的想像中。”如果《港漂记忆拼图》记录的是“过去的香港”与“现在的香港”,吟光的新作品《海上舟》则想像和延展“未来的香港”版图,探讨文艺与科技的关系,也与香港、内地乃至海外的艺术家共创。“我在作品中期许:每个人无论出身、背景、语言、学历、年龄、性别……都有资格成为任何一个人,融入任何一座城。希望这样的未来,是由我们所有人共同打造。”她说。

  文艺专才 在港可多渠道推广作品

  2021年,吟光作为香港作家代表参加了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及第十次全国作代会。去年,她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万水千山总是情——欢迎港澳作家回家”活动以及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她说:“这些活动和会议能够促进交流,建立港澳文艺创作者与内地院团、高校、产业的桥梁。”

  同时,她认为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经常举办国际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文艺创作者可以通过多渠道提升自己作品的知名度。“香港具有大都会的多元文化特质和世界性,适合做国际性文化交流,这里的书展、电影节、诗歌节、艺术展都办得有声有色、举世闻名。”

  小提琴家杨淇煜 在港迈向音乐事业新阶段

  今年年初,香港大会堂音乐厅举办了一场名为“新潮诠释”的音乐会。小提琴家杨淇煜(原名杨宇思)与她所创办的湾区爱乐乐团以现代风格重新演绎了一系列经典的小提琴作品,旨在吸引年轻一代的听众。福建出生、广州长大的杨淇煜早在13岁便独自一人远赴欧洲研习音乐,2009年,她听从朋友建议来港发展,至今已在香港生活了15年,她亦在此迈向了音乐事业的新阶段。2016年,她成立了慈善机构“文善社”,旨在推动音乐、艺术及文化的创作、教育及发展,促进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古典音乐流行化 吸年轻观众

  杨淇煜坚信,古典音乐流行化的路线能够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所以就有了“新潮诠释”音乐会。她介绍说:“这场音乐会演奏的都是经典曲目,如《梁祝》《魔鬼的颤音》等,观众一听就会觉得很熟悉。同时我们会做一些改动,融入弦乐小乐队、电贝斯、电吉他等,再加上一些特别的舞台设计与走位,令观众欣赏熟悉的曲目时也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她称,古典音乐的听众正在流失中,“有些爱听音乐会的中产观众流失了,其实文善社的经营目前也还是很吃力,我们便决定要用新的方法培养新一代的观众。”

  早于2016年,杨淇煜已经致力于增强大湾区城市间的音乐互动和交流,“湾区爱乐”古典音乐推广计划也于2019年成立,该计划由大湾区11个城市的社区管弦乐团及旗下的各类室内乐和独奏乐团组成。她提到,为了能促进两地交流,冀望香港未来可以成立相关机构,简化艺术家赴港演出的申请流程。

  她提到,很多好的节目正陆续出现,“比如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开幕典礼上,有一个由谭盾执棒,并由香港管弦乐团、广州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及澳门乐团共同呈现的演出《声音河流》,这样的活动其实对我们的粤港澳大湾区的交流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她认为,这些活动若真的要连结到民间和社区,仍需有专业人士或专业机构针对问题给出较为实际的计划。

  内地电影人李杨、郝智禹:建艺术家廉租公寓吸引专才来港

  作为曾经的“东方荷里活”,香港电影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亚洲范围内曾广受欢迎。由于文化相同、语言相通,在内地更是受到普遍追捧。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香港和内地在经贸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愈发深入,一方面很多优秀香港电影人进入内地工作,带入了香港电影的工作理念和拍摄手法,提高了内地电影的制作水准。另一方面,不少内地电影工作者也开始往来于两地之间,通过工作契机增加对香港的瞭解,亦为未来的电影合作寻找可能机会。

  香港影人特敬业 值得内地学习

  李杨是内地知名导演,曾拍摄有现实主义电影“盲”字三部曲《盲井》《盲山》《盲道》,在知识分子阶层中颇有声誉。2003年,李杨凭《盲井》荣获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他曾和香港电影导演徐克合作,是徐克电影《智取威虎山》的编剧。李杨对香港电影评价很高,他认为香港电影是内地电影人的学习榜样,香港的电影工业对整个亚洲都有带领作用,现在如日中天的韩国电影也曾努力学习香港电影的理念与制作。“我觉得香港电影人特别敬业,为了帮人不在意挂不挂名,就是努力把事情做好。此外也非常团结,有忙就会去帮。吴宇森拍片子遇到问题时,徐克就上去帮忙,把事情解决。陈德森导演拍《十月围城》时遇到困难时也是这样,陈可辛等导演都会上前帮忙。这一点特别值得内地导演学习。”

  录音师郝智禹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作品曾荣获金马奖和亚洲电影大奖的最佳音效奖。他说,香港电影对他这一代电影人影响很大,他从中获益匪浅。“香港电影开创了很多门类,片种和题材特别丰富:动作片、黑帮片、警匪片、殭尸片……都是华语电影的开先河者。这使香港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中占有了不可取代的独特地位。香港同行的水平很高,敬业精神更是有目共睹,令人敬佩。”

  两位电影人都在学习和瞭解香港本地文化,为创作寻找机会。有香港制片人找过李杨合作,“电影故事好编,但剧本一定要接地气,如果没在香港真实生活过,就写不出本地的生活气息。直接拍摄香港本地电影非我所长,如果不深入研究当地的文化,不要说香港,广州的有些题材我都拍不了。所以最后阴差阳错都没合作成。”李杨认识的内地电影人来港后还能继续拍片的只有一位张泽鸣导演。张泽鸣是内地早期的“第五代”导演之一,出身于广州的珠江电影制片厂,熟悉广东和粤语文化,因此来港后还拍了《人约砵兰街》等本土电影。李杨认为张导演的拍摄经验比较特殊,还不具代表性。

  希望优才可申请电影创投基金

  为了复兴香港电影,香港政府这几年出台了一些吸引包括电影领域在内的艺术专才来港的政策措施,两位受访电影人表达了各自看法。李杨说他认识的内地电影人来香港生活的不多,他认为有多方面原因:一是香港电影业相对高峰时期有所回落,本身电影拍摄项目也不够多;再就是香港生活成本高,房租、人工都不便宜;二是香港和内地各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异,需要很长适应过程。因此,外来电影人想拍摄香港本地题材其实非常困难。郝智禹也认为,对外来电影工作者来说,在香港找到工作机会或开创自己的事业,确实很不容易。

  对于香港电影如何能凤凰涅盘重回高峰,两位受访电影人也分享了自己的观察。李杨认为,香港的电影创投基金和扶持计划,对支持本地电影创作人肯定有帮助,不过外来电影人申请起来就不容易。“我之前研究过相关条款,如果创投基金的目的主要还是支持本地电影人,那么申请该项基金对外来电影工作者确实挑战很大,创投基金的扶持标准是否可以放开一些?只要艺术家本人能创作出好作品,作品中表现有香港元素,其作品自然就融入了香港制造的痕迹,这样的作品本身也可视为香港电影创作的一部分。”李杨因此建议适当放宽电影基金的申请标准。郝智禹则建议特区政府借鉴内地经验,出台措施帮助外来艺术家降低生活成本,更快融入本地生活,比如兴建艺术家廉租公寓等,应会吸引更多文艺专才选择来港发展。

香港女作家协会去年举办2023至2024年度创作奖颁奖典礼,吟光以长篇小说《港漂记忆拼图》荣获小说年度创作奖。(图片来源:大公文汇网)

  中评社北京3月2日电/随着香港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和内地在文化艺术专业人才方面的双向流动也愈加紧密和频繁。过去更常见的是以徐克、陈可辛等代表的香港电影人集体北上,和内地影视同行分享创作理念,提高产业制作水平。而最近这些年藉政策开放之东风,不少内地文艺专才南下香港,更深入融入本地生活,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亦都化为他们的创作灵感来源。香港文汇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已在维港边扎根的音乐人和作家,以及在内地生活但对香港有所寄望的电影工作者,听听他们对在香港生活工作和创作发展的深入思考,探访这一条两地文化艺术创作的结合之路。

  职业写作者吟光(本名罗旭)于十多年前来到香港高校求学,经历新奇热诚到碰撞摩擦,再到共情理解,汇聚成跨媒介科幻小说《港漂记忆拼图》。这部小说描摹2010年前后的“港漂”群像,将纸质图书、科幻影片、电子音乐、昆曲等元素融为一体,出版后既获得作家出版社“年度好书”等荣誉,体现了内地对香港的关注;也被《亚洲周刊》选为2023年全球华文十大小说,被香港女作家协会选为“年度小说”,书内外都印证了这一点:在香港,多元的对话和共融是可以实现的。

  多元文化碰撞成就跨媒介创作

  吟光说:“对于我们这代人,是听粤语歌、看港片、读武侠小说长大,香港文化构成了内地甚至整个亚洲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直到现在都是萦绕的回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香港,是文化造就的想像。而抵达香港以后,历经不断流变的时代场域和历史阶段,我深感个人离合与家国变迁的缠绕关联,弥散在城市的气息,也蔓延到作品里。我的创作以综合艺术形式,带来多媒体的多元感知体验,也与香港的多元交融和碰撞特质相呼应。”

  同时,因为她出生于安徽安庆,家乡有戏曲传统,“所以在小说《离亭别宴》写到江南戏团演员来香港的奇遇,表达这座城市既有现代气息,也有古典意趣;还通过跟昆曲演员合作电音作品《荒·生》,连结科幻与未来。”

  “放下自己”以及“成为对方”

  吟光认为,身份认同的迷惘在很多时代、地方都有,或许人与人之间的完全理解几乎不可能,但这种尝试仍然有意义且必要。因此她在作品里实验交互叙事。她解释,哪怕只是短暂体验“放下自己”以及“成为对方”——在状似轻松的游戏空间里,能否去除边界和我执,共同坐在圆桌上商量未来?

饲料科普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