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研讨会:如何推动两岸命运共同体建设?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陈星(中评社 李子宁摄)

  中评社南京12月11日电(记者 李子宁)由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主办,江苏省台湾研究中心、江苏省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会协办的“2023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9日在南京大学举行,近150名来自两岸的专家学者围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祖国完全统一事业的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和“台湾地区2024年两项选举与两岸关系的发展”等主题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陈星表示,两岸融合发展是新时期国家统一整体方略的重要内容,其底层逻辑是依托两岸人民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以发展消解国家统一的阻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实现国家统一大业,推动两岸繁荣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同步实现。融合发展在不同两岸关系结构下具有不同表现形态,经济融合是其基本形式,而社会与生活融合则是高级形式。中国式现代化为两岸融合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拓展空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快速推进,融合发展也逐步向社会融合和情感心理融合等高级形式转化。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两岸关系与青年发展研究院院长海泽龙表示,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深入,两岸青年作为现实社会的重要组成,以及未来社会各项建设的生力军、主力军,对两岸经济社会与政治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作为身份认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包括鲁台青年在内的两岸青年自身的儒家文化认同对两岸交流交往与国家统一进程也有了重要且特殊的意义。具体而言,鲁台青年的儒家文化认同在家国情怀、历史记忆、身份归属等存在重大差异,其源自两岸不同的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大众传媒、家庭氛围、政治实践等影响因素。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吴巍巍表示,当前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必须把海峡两岸尤其是福建与台湾(通常所称的闽台区域)当作一个整体来考察和研究。实际上,这也是两岸共同史观构建的一个基本前提和出发点。两岸共同史观的构建,首先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基础,即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框架和大背景,这是两岸社会都绕不开的不争事实。两岸历史的发展演变,从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都是在中华文化的大圈子下发生的,这是构建两岸共同史观的基本前提。其次,要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海峡两岸历史发展轨迹虽和而不同,但都是在遵循传统文化的根基上,有着相同的价值判断和思维取向。最后,应该确立能够代表两岸广大民众普遍接受的史观范式,如民众史观、区域整体史观等,将两岸民众作为论述主体,把海峡两岸作为统一的整体,全面客观地书写历史的真貌,尽量不掺杂主观感情色彩尤其是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作为指导两岸史观建构的根本思想,正本清源,以及运用联系和发展观点来正视两岸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两岸关系与青年发展研究院院长海泽龙(中评社 李子宁摄)

  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凌斌表示,当前台湾民众关于两岸关系的心态出现了若干积极变化,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克难前行”。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不满意民进党当局处理两岸关系的表现,希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不愿意两岸同胞兵戎相见,这有利于汇聚“下架民进党”的主流民意,让2024年台湾“政党轮替”成为现实,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推动两岸双方在“九二共识”的既有政治基础上重启两岸对话协商,逐步化解“兵凶战危”的两岸僵局。台湾主流民意支持两岸交流合作与对话沟通,新冠疫情大流行结束后岛内民众赴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的意愿止跌回升,这无疑有利于两岸民众化解歧见、增进瞭解、提升互信,为推进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与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夯实民意基础。随着大陆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人选择来大陆发展,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将成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推进祖国统一进程的生力军。

  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教研室主任刘俊表示,两岸文化交流对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和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南京在与台湾开展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有利条件。深入梳理总结南京现有对台文化资源优势与品牌交流活动探究其困境和运营不足之处,提出南京有关方面在完善法规条例、争取上级支持之外,应加强交流基地建设; 细化对台宣传; 培养交流人才,加强宫庙文化交流筹集资金等改善政策建议,对进一步提升南京对台文化交流的水平,促进两岸心灵契合、融合发展。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吴巍巍(中评社 李子宁摄)

  琼台师范学院教授杨智平表示,平潭综合实验区是中央设立的对台工作的重要基地,考察其对台融合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实验区在对台经济、文化交流、社会管理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在当前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台海局势复杂严峻,两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实验区推进融合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要积极推动深化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深化两岸社会文化融合发展、深化台胞生活融入机制为两岸统一累积和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凌斌(中评社 李子宁摄)

  江苏师范大学苏台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郝天豪表示,在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安、两岸关系错综复杂、“台独”势力动作频频的形势下,中国大陆要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增强经济、军事实力和外交能力,这是应对任何形式“台独”的“操之在我”的方略。就“文化台独”来说,目前似仍应“以研究为基础,以交流为手段”。两岸学界应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共享史料、共写史书”的号召,从共同研究“抗日战争”入手,通过共同编写以及吸收各类史观中可以接受的要素,进而建构两岸共同史观,然后不断地予以充实与完善。中国大陆的台湾史学界要切实承担责任,积极争取对台工作领导部门和教育工作管理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加强对台湾历史的研究,出版研究专著,编写通俗读物;加强对中国大陆学生的台湾历史宣传教育,使之认清“文化台独”的隐蔽性、欺骗性和破坏性;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主动发声,对“文化台独”予以学理性批判。同时大力提倡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发展中华文化中的次元文化,引导和推动各次元文化之间的交流,重点加强两岸青年在文学、艺术、教育、习俗、文化产业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并在此过程中注意改变以往两岸交流中极少涉及政治敏感性较强话题的现象,加强对台湾同胞正确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的宣传教育。

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教研室主任刘俊(中评社 李子宁摄)

琼台师范学院教授杨智平(中评社 李子宁摄)

江苏师范大学苏台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郝天豪(中评社 李子宁摄)

南京大学2023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小组讨论现场(中评社 李子宁摄)

南京大学2023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小组讨论现场(中评社 李子宁摄)

南京大学2023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小组讨论现场(中评社 李子宁摄)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陈星(中评社 李子宁摄)

  中评社南京12月11日电(记者 李子宁)由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主办,江苏省台湾研究中心、江苏省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会协办的“2023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9日在南京大学举行,近150名来自两岸的专家学者围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祖国完全统一事业的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和“台湾地区2024年两项选举与两岸关系的发展”等主题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陈星表示,两岸融合发展是新时期国家统一整体方略的重要内容,其底层逻辑是依托两岸人民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以发展消解国家统一的阻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实现国家统一大业,推动两岸繁荣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同步实现。融合发展在不同两岸关系结构下具有不同表现形态,经济融合是其基本形式,而社会与生活融合则是高级形式。中国式现代化为两岸融合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拓展空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快速推进,融合发展也逐步向社会融合和情感心理融合等高级形式转化。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两岸关系与青年发展研究院院长海泽龙表示,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深入,两岸青年作为现实社会的重要组成,以及未来社会各项建设的生力军、主力军,对两岸经济社会与政治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作为身份认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包括鲁台青年在内的两岸青年自身的儒家文化认同对两岸交流交往与国家统一进程也有了重要且特殊的意义。具体而言,鲁台青年的儒家文化认同在家国情怀、历史记忆、身份归属等存在重大差异,其源自两岸不同的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大众传媒、家庭氛围、政治实践等影响因素。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吴巍巍表示,当前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必须把海峡两岸尤其是福建与台湾(通常所称的闽台区域)当作一个整体来考察和研究。实际上,这也是两岸共同史观构建的一个基本前提和出发点。两岸共同史观的构建,首先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基础,即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框架和大背景,这是两岸社会都绕不开的不争事实。两岸历史的发展演变,从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都是在中华文化的大圈子下发生的,这是构建两岸共同史观的基本前提。其次,要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海峡两岸历史发展轨迹虽和而不同,但都是在遵循传统文化的根基上,有着相同的价值判断和思维取向。最后,应该确立能够代表两岸广大民众普遍接受的史观范式,如民众史观、区域整体史观等,将两岸民众作为论述主体,把海峡两岸作为统一的整体,全面客观地书写历史的真貌,尽量不掺杂主观感情色彩尤其是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作为指导两岸史观建构的根本思想,正本清源,以及运用联系和发展观点来正视两岸关系的历史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