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非遗 为传承加点创意

  中评社北京1月30日电/据大公报报导,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数码科技日渐成为极为重要的工具,越来越多的文化通过数码科技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其中,更包括难以被具象表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疫情期间,“云游非遗”成为传承和保育非遗的重要形式。

  早前开展的“创科博览2022”,在“文化和智慧生活”摊位内,香港首个虚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出。香港树仁大学学术副校长陈蒨教授及其带领的团队接受《大公报》专访时表示,人文社科与科技的跨学科合作,将是传承非遗的重要载体,会把虚拟博物馆引入教学当中。有中学老师表示,支持将非遗引入STEAM教育,作为重要课题之一。

  香港潮人盂兰胜会于2011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盂兰胜会通常在每年农历七月举行,香港的潮州人利用各区公共空间如球场,举办盂兰胜会以纪念祖先、为意外离世者进行超度等。胜会期间会免费派发祈福米包,扶贫济困。但疫情影响下,胜会活动规模不断缩小。

  陈蒨教授与多媒体程式设计师郭昕洛、傅昭融,利用数码技术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疫情下佛教三角码头盂兰胜会的变奏”为主题,亲访胜会,拍摄了不同角度、数千张胜会图像,并以摄影测量法制作出盂兰胜会场景的3D模型和以超高清8K解像度制作的盂兰胜会360全景空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可以用Meta的VR装置进入馆内浏览,或以家用电脑下载免费的程式(AltspaceVR)进入博物馆参观。

  虚拟博物馆引入教学

  陈蒨博士提到,非遗与数码创科是一种重要的传承和保育手段,利用人文、科技的跨学科合作,可以更好的将胜会的仪式及其中的每一个细节展现给观众,深化观众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对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瞭解,亦有助推广香港文化和非遗的保育。

  她亦表示,后续仍将对虚拟博物馆中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并将在社会学系和历史系有关文化遗产的课程中,引入虚拟博物馆参与教学。她亦希望能将此推广至中小学,让学生可以利用最新科技来瞭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科技创新传承等方式扩大了非遗的影响力,但非遗是以人为核心,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活态传承实践,更好地实现非遗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亦少不了对新生力量的培养。

  在早前“创科@大埔2022”展览中,大埔旧墟公立学校的创科生力军瞭解到在疫情下,社区“舞火龙”活动的困境,利用所学STEAM知识,以硬体编程结合马达及颜色传感器,制作了一条“机动火龙”还原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坑舞火龙”的场景,制作“火龙”的同学表示,希望藉此让更多人认识和参与舞火龙的活动。

  与生活接轨激发学习兴趣

  孔教学院大成何郭佩珍中学历史科科主任、人文学科统筹主任梁启聪老师曾带领同学以3D模型展现历史建筑,有同学将东华医院及东华三院文物馆作为题材作3D打印作品并获奖。梁老师表示很支持把非遗文化融入教学中,许多非遗项目都与同学们的生活接轨,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他以自身教学历史的经验分享,不同学生的的学习水平难以达至一致水平,建议以专题研习方式,把非遗的内容与不同学科结合,再融入STEAM教育中,将会更完整、更具系统性,可以配合不同学生的能力,使科学与非遗文化知识融会贯通。

  他坦言“如果直接让同学学习非遗,学生未必能理解『什么是非遗?』,但是以专题着手,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非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和价值观。”

  专家:学习非遗文化 提升国民身份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香港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社区密不可分,透过学习非遗,可以增加学生对身处的社区及香港的独特文化的认识,从而与社会产生联系,加强认同感和归属感。香港对于非遗相关研究的重视日益增加,特区政府也提供了更多资助予相关的教育工作。但有学者指出,目前非遗相关的传承与教育,形式比较单一,需要加强其延续性和系统性。   香港教育大学文化遗产教育与艺术管理课程的叶德平博士以西贡坑口客家麒麟舞举例,透过观赏、体验或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麒麟舞的表演形式,但是麒麟舞不仅是庆贺节日、丰年的活动,更寄寓了从古至今老百姓对盛世祥和的向往,甚至不同的麒麟舞套路都代表了不同的愿望和祝福,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然而,仅透过一次简单的活动,不能使学生深刻瞭解到其背后的文化意涵、特有的情感和价值观,不利于非遗及其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软性植入”更有成效

  他续指,许多非遗项目与同学的生活、学科学习息息相关,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载体纳入教学,对学生及非遗的传承都有所得着。学习非遗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亦有助增加其对自己所生活的社区文化的瞭解,并从精神上产生更紧密的联系,“祗有真正认识、瞭解自己生活的地方,才可以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加同学们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使其对自身文化产生认同感,从而增加国民身份认同。学生对非遗感兴趣,同时可以帮助非遗更好的传承。

  叶德平强调,不能将非遗文化生搬硬套,不能仅将其作为“一次性”的活动,应注重“软性植入”,潜移默化的将其融入国民教育。

  三大准则甄选非遗

  香港共推出了两份非遗有关的清单,自2008年起特区政府成立了非遗谘询委员会,其后展开了全港性非遗普查,2014年6月公布为香港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其后,2017年公布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展示了20项极具代表性的本港非遗项目,就保护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特别是具有高文化价值和急需保存的项目,在分配资源和采取保护措施时订立缓急先后次序。

  非遗清单甄选有三大准则,分别是项目在一定群体中或地域范围内世代传承,并能反映香港的历史源流;项目具有维系社区关系的作用,并能反映社区的认同感和持续感;以及项目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

  非遗办事处开放接受公众建议有价值的传统项目和提供相关的文字、档案及影像纪录,并会对名单进行定时更新。   中评社北京1月30日电/据大公报报导,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数码科技日渐成为极为重要的工具,越来越多的文化通过数码科技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其中,更包括难以被具象表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疫情期间,“云游非遗”成为传承和保育非遗的重要形式。

  早前开展的“创科博览2022”,在“文化和智慧生活”摊位内,香港首个虚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出。香港树仁大学学术副校长陈蒨教授及其带领的团队接受《大公报》专访时表示,人文社科与科技的跨学科合作,将是传承非遗的重要载体,会把虚拟博物馆引入教学当中。有中学老师表示,支持将非遗引入STEAM教育,作为重要课题之一。

  香港潮人盂兰胜会于2011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盂兰胜会通常在每年农历七月举行,香港的潮州人利用各区公共空间如球场,举办盂兰胜会以纪念祖先、为意外离世者进行超度等。胜会期间会免费派发祈福米包,扶贫济困。但疫情影响下,胜会活动规模不断缩小。

  陈蒨教授与多媒体程式设计师郭昕洛、傅昭融,利用数码技术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疫情下佛教三角码头盂兰胜会的变奏”为主题,亲访胜会,拍摄了不同角度、数千张胜会图像,并以摄影测量法制作出盂兰胜会场景的3D模型和以超高清8K解像度制作的盂兰胜会360全景空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可以用Meta的VR装置进入馆内浏览,或以家用电脑下载免费的程式(AltspaceVR)进入博物馆参观。

  虚拟博物馆引入教学

  陈蒨博士提到,非遗与数码创科是一种重要的传承和保育手段,利用人文、科技的跨学科合作,可以更好的将胜会的仪式及其中的每一个细节展现给观众,深化观众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对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瞭解,亦有助推广香港文化和非遗的保育。

  她亦表示,后续仍将对虚拟博物馆中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并将在社会学系和历史系有关文化遗产的课程中,引入虚拟博物馆参与教学。她亦希望能将此推广至中小学,让学生可以利用最新科技来瞭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科技创新传承等方式扩大了非遗的影响力,但非遗是以人为核心,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活态传承实践,更好地实现非遗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亦少不了对新生力量的培养。

服装搭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