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师范生主体自觉 打造成己成人师资队伍
构建重在养成的师范生师德教育体系
构建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的师德教育体系,既是一种显性教育方式,又是师德养成教育的关键内容。在教育实践中,应当将师德养成教育目标渗透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各环节,使师范生自觉内化、主动践行师德规范。
聚焦核心,精准定位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目标。以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导向。将师德标准和师德要求内化为师范生的自觉道德行为,培养师范生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凸显特色,建设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课程。面向师德养成要求,科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师德教育必修课程、师德特色选修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及第二课堂活动四位一体,显隐结合、理实融通的师德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在学科教学中合理挖掘教学内容和载体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思政元素,激发学生道德自觉,实现德智融合与立德树人的统一。
重视实践,构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师德养成实践教学课程纳入教学大纲,科学规划师德养成实践育人各条途径及其内容,合理统筹考核性和引导性两种组织形式,建立合理可操作的考核评价体系。组织指导教师引导师范生进行师德规范体验,通过实践培养良好的师德修养。
持续改进,建立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质量保障与质量评价机制。构建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和教研实践等在内的多维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并落实师范专业课程师德建设评价标准,改进师范生学习成效反馈与评教制度,持续改进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
打造成己成人的师资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师德修养和师德教育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主动亲近教师,增强师德养成教育实效。
完善制度,重视师范生教育师资队伍师德考核评价。完善师德考核与评价制度,将师德师风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树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加强对师范生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考察,在日常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全过程中严把政治关和师德师风关。
培训指导,提高师资队伍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能力。多渠道、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进一步强化对师范专业师资队伍职业操守、思想政治、师德师风等教育,并提升其专业素养,更好地教育师范生涵养师德。深化学术诚信教育,培养教师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落实“教育者先受教育”的重要思想。
创设润物无声的育人环境
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既需要显性教育方式,又需要隐性育人环境。要创设润物无声的师德教育环境,使师范生自觉认同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等师德教育元素,促进师范生师德内化养成。
厚植情怀,培育尊师重教育人文化。以大学文化建设推动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形成具有教育情怀的育人文化氛围。着力构建尊师重教的育人理念、育人制度、育人行为和育人风尚。把大学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日常教学、管理服务中。精心打造各种校园师德景观,发挥校园环境建设在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树立典型,营造校园师德教育氛围。科学选树楷模典型。用优秀教师典型作为精神引领,激励师范生成长成才,营造崇尚先进、学习楷模的良好氛围,带动师范生师德养成。抓好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通过教师楷模、先进典型的感召,引导师范生树立职业理想,立志成为“四有”好教师。建立健全先进典型的奖励制度、管理制度,调动学生崇师积极性,认同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把楷模典型的优秀品质内化为从师的动力,实现教师职业理想。
构建重在养成的师范生师德教育体系
构建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的师德教育体系,既是一种显性教育方式,又是师德养成教育的关键内容。在教育实践中,应当将师德养成教育目标渗透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各环节,使师范生自觉内化、主动践行师德规范。
聚焦核心,精准定位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目标。以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导向。将师德标准和师德要求内化为师范生的自觉道德行为,培养师范生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凸显特色,建设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课程。面向师德养成要求,科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师德教育必修课程、师德特色选修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及第二课堂活动四位一体,显隐结合、理实融通的师德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在学科教学中合理挖掘教学内容和载体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思政元素,激发学生道德自觉,实现德智融合与立德树人的统一。
重视实践,构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师德养成实践教学课程纳入教学大纲,科学规划师德养成实践育人各条途径及其内容,合理统筹考核性和引导性两种组织形式,建立合理可操作的考核评价体系。组织指导教师引导师范生进行师德规范体验,通过实践培养良好的师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