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首钢园“火”与“冰”的华丽转身

  中评社北京10月7日电/据央视新闻报导,始建于1919年的首钢,是我国工业发展史的重要代表。曾经,作为首钢集团的核心生产区,“钢花四溅、铁水奔流”;如今,这里已成为举世闻名的冬奥会滑雪大跳台所在地。

  工业遗存如何更好地活化利用,首钢园从“火”到“冰”的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成了全国样板。

  首钢始建于191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首钢承担起多项科技创新任务。一代代首钢人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中国第一。进入21世纪,服从城市发展空间布局需要,首钢启动了史无前例的“钢铁大搬迁”。首钢园纳入了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三高炉也成了首批更新改造的标志建筑。

  总台央视记者 李琳:作为首钢园转型发展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大跳台在北京冬奥会期间给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巨大的冷却塔映衬着冰雪健儿们一飞冲天的身影,成为冬奥赛场上最炫酷的风景。如今,冷却塔既成为冬奥标志,也成为绿色转型标志。

  以冬奥会为契机,通过对老工业区工业遗存和风貌的保护再利用,首钢园实现了让世人惊叹的转型。如今进入园区,科幻元素、潮流运动、无人科技、冬奥足迹遍布,首钢园正逐渐完成蜕变,向世人显露出多种炫酷的姿态,并加快向“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区、京西高端产业创新高地、后工业文化体育创意基地”的定位迈进。

  北京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运营服务部 张娅:一个是要抓好质量,一个是要抓好服务,写好我们的转型文章。我们构建了很多的品牌计划,包括酒店服务、物业服务、会展服务等。

  李京京:我与首钢一起转型

  42岁的李京京是一名地道的北京人,在首钢工作已有20多年。1998年,18岁的她从首钢职业技校毕业后就进入了首钢厂。首钢从石景山搬迁至河北曹妃甸海边之前,她一直是一名技术工人。   伴随着首钢从“山”到“海”的搬迁调整,要离开熟悉的工作环境,和很多人一样,刚开始李京京心里也没底。但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始终流淌在首钢人的血液里。最终,六万余名首钢职工有的正常退休,有的选择自主创业,有的转战到新基地,有的则和李京京一样,随着首钢旧厂的转型,投身到北京园区的新项目中。服务冬奥组委的6年多以来,李京京说她一直在学习新知,锻炼本领。

  北京首钢园区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冬奥物业事业部 李京京:我感觉从自身的修养素质,包括服务意识,都有很大的提高,学到了不少东西,也觉得自己在工作当中是有价值、有目标的。

  在李京京所在的冬奥物业事业部,80%的人是和她一样跟着首钢一起实现转型的原钢铁厂职工。他们在旧厂址新事业上继续书写着首钢人新的奋斗征程。

  北京首钢园区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冬奥物业事业部部长 宋伟明:通过6年服务冬奥的历练,我们锻炼了一支优秀的团队。新时代的首钢精神,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这种精神是融入骨子里的。   中评社北京10月7日电/据央视新闻报导,始建于1919年的首钢,是我国工业发展史的重要代表。曾经,作为首钢集团的核心生产区,“钢花四溅、铁水奔流”;如今,这里已成为举世闻名的冬奥会滑雪大跳台所在地。

  工业遗存如何更好地活化利用,首钢园从“火”到“冰”的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成了全国样板。

  首钢始建于191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首钢承担起多项科技创新任务。一代代首钢人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中国第一。进入21世纪,服从城市发展空间布局需要,首钢启动了史无前例的“钢铁大搬迁”。首钢园纳入了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三高炉也成了首批更新改造的标志建筑。

  总台央视记者 李琳:作为首钢园转型发展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大跳台在北京冬奥会期间给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巨大的冷却塔映衬着冰雪健儿们一飞冲天的身影,成为冬奥赛场上最炫酷的风景。如今,冷却塔既成为冬奥标志,也成为绿色转型标志。

  以冬奥会为契机,通过对老工业区工业遗存和风貌的保护再利用,首钢园实现了让世人惊叹的转型。如今进入园区,科幻元素、潮流运动、无人科技、冬奥足迹遍布,首钢园正逐渐完成蜕变,向世人显露出多种炫酷的姿态,并加快向“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区、京西高端产业创新高地、后工业文化体育创意基地”的定位迈进。

  北京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运营服务部 张娅:一个是要抓好质量,一个是要抓好服务,写好我们的转型文章。我们构建了很多的品牌计划,包括酒店服务、物业服务、会展服务等。

  李京京:我与首钢一起转型

  42岁的李京京是一名地道的北京人,在首钢工作已有20多年。1998年,18岁的她从首钢职业技校毕业后就进入了首钢厂。首钢从石景山搬迁至河北曹妃甸海边之前,她一直是一名技术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