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鸣:志莲净苑和谭盾音乐
中评社香港12月16日电/天长地久,
一方净土,
上善若水,
莲华志悠。
生而不有,
为而不争,
利而不害,
光而不耀,
慈悲心,莲花愿,
菩提树,众生缘,
自然恩情远。
资深评论员郭一鸣今天发表在大公报维港看云的文章说,冬日余辉褪得快,夜幕降临志莲净苑,天王殿前,一曲女声合唱《天长地久》,如天籁般飘来,回荡夜空,仿佛把现场观众带入如幻如真的仙境。这是谭盾创作和导演的《志莲净苑.听视界─净土.莲Immersive实景秀》音乐会的第一章《莲》,其余乐章是《净土与巴赫的对话》、《大悲咒.水摇滚》、《弦乐四重奏与琵琶》、《四季》、《净土.莲》。笔者有幸在上周五观看彩排及周日观赏第二场正式演出,每次听到这首主题曲唱响,特别是到最后一章,金光照射下天王殿大门徐徐开启,《天长地久》歌声再次响起,听到“慈悲心,莲花愿”,内心都被感动。
《志莲净苑.视听界》是国际级音乐大师谭盾为志莲净苑这座香港独一无二的仿唐风格禅院度身定做的音乐作品,以天王殿前台阶、大佛灯周围空间和四个花池作为天然舞台,以整座禅院建筑群和树木作为背景,把古典建筑美、自然美、音乐美和舞蹈美融为一体。在大约一个小时的演出正式开始之前,夕阳正在西下,谭盾亲自邀请现场观众散步“进场”,可以和演员聊天交流合影,可以抚摸各种演奏乐器和道具,如同一场庙会,大约十分锺后,歌声从四面八方响起,观众回座。谭盾把僧众诵经、禅院锺声、敦煌舞蹈、唐诗等东方宗教艺术元素,与西方古典音乐和现代摇滚音乐共冶一炉,更透过击水声、击石声和模仿鸟叫声等让音乐回归大自然。在第四章,两把小提琴和一把大提琴与琵琶的弦乐四重奏,是一场东西方艺术的对话,第三幕白衣少女的反弹琵琶飞天舞和最后一幕白衣少女的压脚鼓,则纯粹是东方艺术美的呈现。据介绍,压脚鼓和反弹琵琶一样,都是源自敦煌壁画。在美国接受西方艺术陶冶多年的谭盾,似乎对东方艺术心存偏好,对敦煌艺术更是情有独锺。志莲净苑建筑群的仿唐风格,正是谭盾杯茶。
彩排结束之后,谭盾解释,开演之前邀请观众与演员交流的环节,其实是剧本的一部分,换言之,观众亦成了演员。笔者认为,这部作品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突破,一是突破舞台与现实的界限,天地就是大舞台,夕阳、夜幕以及远处楼宇的点点灯光,都是舞台的灯光效果。二是突破虚景和实景的界限,这部作品称为“实景秀”,演员分别在四个莲花池用水缸击水“演奏”,天王殿大门随着《天长地久》的歌声徐徐打开的情境,都产生一种实则虚之的艺术效果。第三,观众“上场”与演员交流的场面,突破演员和观众的界限。谭盾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讲述一个净土和莲花的故事,不仅让观众得到艺术的享受,更可以得到心灵的洗涤。
文章说,就在节目彩排的前一天,谭盾从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手上接过委任状,成为香港首位“文化推广大使”,这项任命为期五年、明年一月一日生效。这位享誉国际的著名音乐家与香港很有缘分,早在一九八六年首次来港出席一项音乐节活动,谭盾还曾专门为香港回归创作《交响曲1997:天地人》。谭夫人黄静洁女士告诉笔者,香港还是二十八年前谭盾和她情定终身、注册婚姻的地方。这些年,谭盾作为国际级音乐家,过着四海为家的生活,谭夫人希望他们未来可以多一些日子留在香港。相信很多市民都期待这位香港“文化推广大使”能够为香港创作更多音乐作品,打造更多属于香港的艺术品牌。笔者和几位朋友观赏过《志莲净苑.视听界》之后都认为,这部作品应该成为香港一张文化名片,定期演出。这次只演出两场实在太少,宣传工作亦嫌做得不够,希望能尽快推出重演。如果说张艺谋的《印象.西湖》、《印象.丽江》是雅俗共赏的大制作,那么谭盾的《志莲净苑.视听界》就是一部讲好香港故事的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