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卓越”的秘诀在哪里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前任校长、现任工程院院长查尔期·威斯特(Charles Vest)指出,“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很多国家都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如何能够让中国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科技人才,是我国工程师培养要着力的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培养了上千万的工程科技人才,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支撑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在一大批举世瞩目的重大工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二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本科在校生2020年达到614万人,在校研究生达到116万人,占高校本科以上在校生规模的35%,培养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三是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工程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基本满足了社会对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但另一方面,我国工程教育又表现为大而不强,多而不精,工程教育普遍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一直是困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多年的难题。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等指标仍与世界水平有较大差距。对于工程教育质量,“业界”的共同反映是:工科毕业生普遍缺乏对现代企业工作流程和文化的瞭解,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弱,岗位适应慢,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缺乏团队合作和敬业精神。凡此种种,皆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尤其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我国迫切需要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卓越工程师培养论》正是在新工业革命和新经济背景下,围绕“培养什么样的工程师”、“怎么培养卓越工程师”这两个工程教育最根本的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思路紧扣“规律”、“反思”、“借鉴”和“行动”四个关键词,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对工程教育的研究与创新,着力解决工程教育与工业界脱节而带来的“工程性”与“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全书基于卓越工程师内涵和特质,提炼并归纳工程师的成长和培养规律, 客观、理性地分析当下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比较中西方工程师的培养模式、主要特征和成功经验,从学理上系统梳理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主流理论体系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经典案例。同时立足湖南工程学院工程师与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新工科建设”的实施,实践探索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方法和途径。此外,随着以“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工业革命的到来,全书还探讨了如何主动适应新经济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和随之带来的工程教育国际化和工程伦理教育的问题。
一本好的学术专著,既要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又要逻辑严密,有血有肉。审慎的态度和理论的系统性,是一个学者必要的素质。该书的最大的特色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依靠工程教育研究的两大法宝“拿问题开路,拿证据说话”,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开展研究。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与产业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使得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这两条驱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链条运转不灵,这是制约中国工程教育改革和工程师培养的主要问题。我国工程教育的大环境导致工科学生与工业之间存在巨大鸿沟,我们培养了太多“从学校至学校,从未到过工业一线的人”。由于国情、体制机制和文化等深层次原因,国外“很多好的东西不容易移植到中国来”。面对新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和新工科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如何在根本上彻底解决工程教育的问题?对此,《卓越工程师培养论》作了全面、深入的理论探索、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通过梳理、分析、归纳、总结,力图在探索中保持理性、在反思中不断完善、在借鉴中获得启示,在行动中有所作为,并形成了完整的研究体系。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对当下的工程教育而言,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
《卓越工程师培养论》充满理性、包含责任和感情地思考和回应了现代工程师“卓越从何而来的问题”,对“卓越工程师是如何炼成的”作了理性的思辨和实证的探索,是当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领域难得的用心之作。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建设和发展卓越工程教育,探索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对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提供新型工科人才支撑,加快推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选自《博览群书》杂志2022年第九期)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前任校长、现任工程院院长查尔期·威斯特(Charles Vest)指出,“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很多国家都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如何能够让中国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科技人才,是我国工程师培养要着力的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培养了上千万的工程科技人才,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支撑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在一大批举世瞩目的重大工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二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本科在校生2020年达到614万人,在校研究生达到116万人,占高校本科以上在校生规模的35%,培养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三是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工程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基本满足了社会对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但另一方面,我国工程教育又表现为大而不强,多而不精,工程教育普遍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一直是困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多年的难题。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等指标仍与世界水平有较大差距。对于工程教育质量,“业界”的共同反映是:工科毕业生普遍缺乏对现代企业工作流程和文化的瞭解,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弱,岗位适应慢,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缺乏团队合作和敬业精神。凡此种种,皆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尤其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我国迫切需要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卓越工程师培养论》正是在新工业革命和新经济背景下,围绕“培养什么样的工程师”、“怎么培养卓越工程师”这两个工程教育最根本的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思路紧扣“规律”、“反思”、“借鉴”和“行动”四个关键词,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对工程教育的研究与创新,着力解决工程教育与工业界脱节而带来的“工程性”与“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全书基于卓越工程师内涵和特质,提炼并归纳工程师的成长和培养规律, 客观、理性地分析当下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比较中西方工程师的培养模式、主要特征和成功经验,从学理上系统梳理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主流理论体系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经典案例。同时立足湖南工程学院工程师与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新工科建设”的实施,实践探索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方法和途径。此外,随着以“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工业革命的到来,全书还探讨了如何主动适应新经济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和随之带来的工程教育国际化和工程伦理教育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