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流逝和情感得失中看到永恒
都市感、现实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自我成长是阪元裕二剧作万变不离其宗的关切,其最新大银幕编剧作品、正在国内上映的《花束般的恋爱》(简称《花束》)同样延续了他对于爱情的一贯思考。
“以轻博重”突破类型常规设置
《花束》曾在受疫情影响的影院低迷时期,蝉联六周日本电影票房冠军,获得人气、口碑双高。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依照男女主角山音麦和八谷绢一见钟情、相见甚欢到渐生厌倦、分手告别的爱情电影常见套路,以“编年体”的模式,通过不断出现的内心独白,讲述了两人从大学到步入社会看似“平平无奇”的五年情感生活。
某种程度而言,类型电影的价值正取决于影片平衡类型元素、叙述惯例与突破创新的能力。美国电影学者托马斯·沙茨认为类型电影的特征,“不仅在于构建想象世界的拍摄技巧,还在于这个世界是预先设定且完整的”,观众需要在重温类型惯例的过程中,“唤起此前的观影体验和对现实生活的经验感知。”纵观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大多数爱情影片,都遵循了典型的爱情电影模式,即陷入爱情忘乎所以的两人,突然遭遇来自现实阶层、年龄、性格、种族、伦理、政治制度等等差异带来的困境,百折不回地经历考验,影片最终,或战胜困难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为世俗生活增添理想光辉,或以死亡、分别的悲剧搁置矛盾。
影片进而在剥离世俗功利算计的前提下,讨论了爱情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两个都市青年男女,同样孤独、略带“丧”感、游离人群,不经意间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爱情。随着剧情缓缓推进,当小绢诧异小麦家的书架简直是她家的翻版,当两人不约而同穿了情侣款见面,又多次从押井守、《宝石之国》聊到《黄金神威》、今村夏子……彼此都好像在对方身上看到了另一个人“自己”。影片通过大学、KTV、快餐店等场所营造出喧闹而疏离的都市感,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小麦和小绢一旦深陷爱情,更意识到此前自我的不完整,幸而缺失的部分能够经由对方的相似和肯定得到补充,于是现代都市青年普遍性的孤独感得到极大慰藉,爱情的圆满附加了自我主体感的满足。借助同一时间两人之间语义衔接的切换叙述,以及对同一事件两人的分次叙述,恋爱的升温、恋人的可贵、恋情的动人展露无疑。然而正如片名“花束”的寓意,一切美好灿烂终归颓败,见证了爱情美好的我们也需同剧中人一起感受爱的丧失,银幕上如此合拍的两个人最终还是失去了爱情。
“以小见大”提升影片爱情格局
爱情电影里恋人们分手的原因,大体有“外在”(外界阻力)和“内在”(情感变质)两种划分,《花束》无疑更倾向后者,且因为之前两人爱的纯粹,两相映照,结束时彼此的怅然若失更教人意难平。和现实中许多校园恋爱类似,小麦和小绢的爱情转折也发生在大学毕业步入社会的迷茫期。两人的分手不仅是对一段感情的告别,更在美学、社会意义和主体性的层面具有多重意义。
然而,曾经相爱的两个人究竟如何走到同时下定决心笑着说再见的地步?影片点到为止的社会问题反思,首先展现了来自外界的压力。毕业之后,小绢依旧笃信小麦学生时代的恋爱誓言“我的人生目标,就是跟你维持现状”,闲暇时依然阅读纯文学、看漫画、打游戏,还会为了自己的喜好辞去更为稳定的工作。而小麦面对客户的欺辱,只觉得是工作必须承受的一部分,对曾经喜欢的漫画无感,阅读书目也换成了职称励志类读物。小绢对小麦的日渐麻木感到失望,后者也对小绢职场人的“学生状态”怒其不争,现实生活中无法妥善安放的肉身同样无法拥有契合的灵魂。影片含蓄地指出日本作为高度资本化的现代社会,社畜青年的三条出路,要么如小麦公司的货车司机,在不认为自己是劳动者的价值观中把货物扔到大海精神崩溃,要么如小麦彻底认可资本逻辑安心成为大机器中的螺丝钉,要么如小绢以放弃更好的物质条件为代价努力保有一方自我空间。大学时代生活环境的一致,突显了恋人的精神契合,步入社会的不同境遇,则加剧了两人的价值分歧,现实压力下两人的渐行渐远也就在所难免了。
影片结尾回到两人偶遇之后,曾经的恋人表面不动声色,内心依旧彼此牵挂,并未释怀。恋爱前的小麦,把自己被谷歌地图无意拍到的街景照片视为人生的第一次奇迹,结尾处的小麦搜索曾经的面包店,看到自己和小绢的照片惊呼遇到第二次奇迹。也许,他们的故事还有后续,谁知道呢,爱情就是这样不可理喻、布满现实泥淖又永有明月高悬。而我们,在好的爱情电影中看到爱情,看到理想,看到自己,看到现实,也于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得失中看到永恒。
都市感、现实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自我成长是阪元裕二剧作万变不离其宗的关切,其最新大银幕编剧作品、正在国内上映的《花束般的恋爱》(简称《花束》)同样延续了他对于爱情的一贯思考。
“以轻博重”突破类型常规设置
《花束》曾在受疫情影响的影院低迷时期,蝉联六周日本电影票房冠军,获得人气、口碑双高。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依照男女主角山音麦和八谷绢一见钟情、相见甚欢到渐生厌倦、分手告别的爱情电影常见套路,以“编年体”的模式,通过不断出现的内心独白,讲述了两人从大学到步入社会看似“平平无奇”的五年情感生活。
某种程度而言,类型电影的价值正取决于影片平衡类型元素、叙述惯例与突破创新的能力。美国电影学者托马斯·沙茨认为类型电影的特征,“不仅在于构建想象世界的拍摄技巧,还在于这个世界是预先设定且完整的”,观众需要在重温类型惯例的过程中,“唤起此前的观影体验和对现实生活的经验感知。”纵观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大多数爱情影片,都遵循了典型的爱情电影模式,即陷入爱情忘乎所以的两人,突然遭遇来自现实阶层、年龄、性格、种族、伦理、政治制度等等差异带来的困境,百折不回地经历考验,影片最终,或战胜困难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为世俗生活增添理想光辉,或以死亡、分别的悲剧搁置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