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们重回百年文学现场
光荣百年到来之际,更激起我们缅怀文学大家、重温文学经典的热情,“红色经典初版本影印文库”(以下简称“文库”),精选建党100年来兼具时代精神、文学史价值与历史意义的文学经典,完美呈现其原版原貌,有助于人们从一个独特角度,认识党的百年历程,了解现当代作家不平凡的创新创造,对于学习现当代作家以笔为旗的情怀,增强文化自信,传承文化基因,有着多方面意义。
1.光荣足迹的不平凡记录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在进步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影响下萌芽和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新文学,是一个异常丰厚与珍贵的精神宝库。从20世纪二十年代的文学革命到三十年代的“左翼”革命文学,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指引下的文学创作,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典之作“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的涌现,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到新世纪以来文学佳作的精彩纷呈,无不记录和反映着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
2.坚定信仰信念的生动彰显
信仰信念如同精神上的钙质,一直是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营养。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信仰信念作为支撑,想要取得事业的成功是不可能的,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伟大信仰信念,构成了我们党奋斗百年路上最闪光的坐标。回顾党的百年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在1921年成立的时候只有50多人的小党,经过28年浴血奋战,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奴役和压迫,让四万万人民站立起来,之所以能够经过70多年的奋斗,使中华民族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靠的就是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仰,靠的就是社会主义必胜、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念。
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是战争年代革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根本原因。军旅作家王愿坚和许多当代作家一样,毕生坚持从事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短篇小说《党费》只有七千多字,但字里行间饱含着对部队、对人民、对共产党的真情,结尾处用“一筐咸菜是可以用数字来计算的,一个共产党员爱党的心怎么能够计算呢?一个党员献身的精神怎么能够计算呢?”揭示出战争年代革命者对党的信仰。品味这些红色经典,感悟红色信仰的力量,对于进一步深刻体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多彩人物画廊的立体展现
文学是人学,所有经典作品的成功,无不凝聚著作者在作品人物塑造上的心血。回看百年中国文学史,体会现当代作家笔下人物形象的不同嬗变,感受时代的发展变化,人民的艰辛探索,依据的就是逐渐化为文学记忆重要组成部分的人物形象。
对于解放区的作家来说,他们笔下的农民则有着更强的革命自觉性和主人公意识。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里觉醒的农民赵玉林走的是由普通农民向党的战士的转变之路,在土改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型农民郭全海,则具有了坚强的性格和高度的政治觉悟,这都是巨变的时代赋予的。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形象无论是外延还是内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投身革命洪流,在大浪淘沙的冲刷中,在接受了党的领导之后,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变化,她与于永泽的矛盾,他们对人生道路的不同选择,再鲜明不过地反映着革命时代的本质。人们同样不会忘记李准笔下的李双双,这已经是一个当家作主的农村女性形象,身上再也没有鲁迅笔下祥林嫂那样的麻木和无助,也没有了《二月》里文嫂的困窘与无奈,她以泼辣的性格享受着新社会带给她的平等与扬眉吐气,这个站起来的新社会的农村女性形象,鼓舞了一代代农村妇女的成长。柳青《创业史》中的梁生宝作为当时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英雄形象,有着扎实的现实主义典型真实,同时又有着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从而成为鼓舞和教育人民的榜样。吴强的《红日》成功塑造了革命军人沈振新和梁波等生动形象,这些具体历史语境和伟大战争中的军人形象,凝聚了作家对战争英雄的艺术化认识。
革命历史题材和战争题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不少已经家喻户晓,如《红岩》里的许云峰、江姐,《吕梁英雄传》中的抗日英雄群体,《烈火金刚》里的史更新、肖飞,《野火春风斗古城》里的我党地下工作者杨晓冬、金环、银环等。他们从人民中、在战争里成长起来,富于个性,具有生动的民族表情与民族人格,这些人物身上洋溢着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光照后人的英雄谱系的一部分。他们展示着民族的精神力量,可亲可敬可学。
时间是艺术的试金石,经典作品之所以难以被时光泯灭,既在于其思想内涵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也在于其在艺术探索上有能够为后世铭记的独到之处。“文库”中不少作品虽出现于特定年代,最初被赋予演绎革命历史以及教育民众、激发革命精神与热情的使命,却因在艺术上的精益求精,成为传诵已久的名篇。
夏衍《包身工》以包身苦工“芦柴棒”等一天紧张劳碌的生产生活活动为线索,按时间顺序书写,将这些农村女工一天的悲惨生活形象表现出来,作品交错运用议论、描写、抒情、补叙和插叙等,将细节描写与全景勾画、群像与个体刻画结合起来,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野蛮压榨掠夺,篇幅精短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作者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鼓舞下,深入土改实践,认真体验和提炼生活后的艺术结晶,作品没有简单化一般化地描写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更摒弃了概念化和公式化地反映土改斗争的弊端,而是循着生活的脉络,把延续千百年的中国农村封建关系和社会情况真实表现出来,小说吸收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情节集中等长处,又与自己擅长的心理分析、环境描写结合起来,五十多个章节,每节都描写一个中心情节或中心人物,结构宏大,故事线索纷繁,然而主次分明,繁而不乱。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在记述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积极生产、学习上进故事的时候,用的是一种乐观从容的笔触,时代的风云变幻,战争的严酷和生活的艰难,以及白洋淀人民的真诚、纯朴、进取等品质,被作者用一种亲切轻柔的笔调加以直观展示,实现了深刻思想意义和独特艺术价值的统一。赵树理的《三里湾》充分运用评书和中国传统小说的手法,开门见山,从头说起,结构严密紧凑,情节连贯曲折有致,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口语化、形象化、个性化,深受群众欢迎。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运用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结构塑造英雄群体、展开战斗故事,叙事从容不迫,故事节奏推进有条不紊,人物思想转变与情感起伏自然流畅,富于传奇的叙事中融入更多民族形式和民间元素。阮章竞《漳河水》取材于太行山区漳河两岸人民的斗争生活,将叙事、写人、写景、抒情完美结合,诗中人物的对话个性鲜明,诗歌语言清新、朴素明快自由,富于较强的节奏感,深刻反映了农村劳动妇女在新旧两个社会里不同的生活道路和不同的历史命运,为群众喜闻乐见。王蒙的《青春万岁》以热情的笔触讴歌青春力量的美与善,对革命新时代的拥抱与投入,讴歌他们勇于改变生活、创造未来的魄力,小说在人物设置、空间建构等方面采用了色调鲜明的对比衬托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时注重心理描写,突出青春的热情、锐气和力量,以新时代的青春光彩与声音,震撼了文坛。
“文库”以初版本影印的方式将60部具有珍贵文献、史料及版本价值的经典作品整体出版,是对稀缺初版本的抢救性重现,是对现当代文学传统的生动回顾,便于再现现当代文学经典原貌,让人们重回文学现场,更便于人们在重温那些饱含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的经典之作的同时,铭记历史,锻造信念,激发热情,是以独特的视角向党的伟大历史致敬,向老一代的经典作家致敬,有助于推动全民阅读,延续人们对文学经典的温馨记忆,凝聚奋斗的智慧与力量,值得永久收藏阅读。
光荣百年到来之际,更激起我们缅怀文学大家、重温文学经典的热情,“红色经典初版本影印文库”(以下简称“文库”),精选建党100年来兼具时代精神、文学史价值与历史意义的文学经典,完美呈现其原版原貌,有助于人们从一个独特角度,认识党的百年历程,了解现当代作家不平凡的创新创造,对于学习现当代作家以笔为旗的情怀,增强文化自信,传承文化基因,有着多方面意义。
1.光荣足迹的不平凡记录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在进步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影响下萌芽和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新文学,是一个异常丰厚与珍贵的精神宝库。从20世纪二十年代的文学革命到三十年代的“左翼”革命文学,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指引下的文学创作,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典之作“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的涌现,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到新世纪以来文学佳作的精彩纷呈,无不记录和反映着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