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凤凰文学奖揭晓
中评社北京10月23日电/据澎湃新闻报道,10月22日晚,首届“凤凰文学奖”颁奖典礼——“凤凰文学之夜”在南京凤凰广场举行,现场颁布了首届“凤凰文学奖”的三位“评委会奖”得主:鲁敏、罗伟章、叶弥,以及五位“入围奖”得主:栗鹿、甫跃辉、常芳、郭平、林那北。八位得主涵盖了从“60后”到“90后”的各个年龄群体。
“凤凰文学奖”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承办,参评对象为汉语长篇原创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长篇散文、长篇纪实与长篇非虚构作品等。凡尚未以中文版单行本正式出版的汉语长篇原创文学作品,均可参评。最终,鲁敏的《金色河流》、罗伟章的《隐秘史》与叶弥的《不老》获得了首届“凤凰文学奖”的“评委会奖”,首届“凤凰文学奖”大奖则空缺。
“写作二十多年,还是头一次以一部没有发表出版的作品获奖。”在颁奖现场,鲁敏表示这份奖项创新又特殊,“它对所有参评作家还是有一点点挑战,因为我们大多数写作者,在一部作品没有完成之前,是非常羞怯的,自卑又骄傲,敏感到简直有点神经质,在外人面前是基本上绝口不提自己在写的东西的。这心理大概就像一锅咕咕噜噜的老汤,多则七八年,少则三四年,不到最后都不肯揭盖子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想凤凰奖的选择,除了行进中的文本,还要结合着对写作者的专业观察与综合判断,饱含着对我们写作长途跋涉者的期许与勉励。”
叶弥也认为这份奖十分特别,因为它的颁发对象是尚未出书的作品。从事写作多年,她对文学的意义,或者说文学对未来的影响有了更多的思考。她想到,想像力是文学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从以往的文学经验来看,那些超前的想像力,会对人类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在今天,文学中那些超前的想像力,有没有可能参与建设人类的未来世界?相比科学家们的严谨论证,作家的想像力又放在哪里?小说现有的写作流程、写作观念是否具备了通向未来之路的特性?这些思考都推动着她的创作。
《隐秘史》是罗伟章以“史”命名的三部小说中的一部,另外两部是《声音史》和《寂静史》。“虽名为‘史’,其实只是一种修辞,当然说成是未来指向也可以,真正的书写对象,则是现实观察、人性解析。《隐秘史》正如其名,是对‘隐事实’或者说 ‘暗事实’的揭示,但揭示本身并不构成目的,与作品中人物进行诚恳、坚实而平等的对话,分担他们的软弱、苦恼、恐惧乃至罪孽,共同修复精神的平庸、匮乏与残缺,是我所理解的小说的责任。在分担的同时,我们更加清晰地看见了自己和自己生活的世界,试图迎进更多的光照。情感由此升华为情怀。”在分享获奖感言时,罗伟章如是说。
首届“凤凰文学奖”的提名工作于2021年2月正式启动,由40位当代青年批评家、作家、编辑组成的提名评委团队共推选129部作品参评。按照“凤凰文学奖”章程对参评作品条件的规定,评奖办公室对参评作品的资格逐一检查核实,最终符合条件的作品54部进入评审环节。7月至8月,由汪政、何平、朱辉等18位评论家、作家组成的初评委团队推选出15部参加终评的作品,呈交终评委员会。
终评委员会由李敬泽、吴义勤、梁鸿鹰、毕飞宇、池莉、丁帆、苏童、杨庆祥、谢有顺、王春林、贾梦玮等11位作家、学者组成。10月13日,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首届“凤凰文学奖”终评现场会评出了8部入围作品,它们分别是叶弥的《不老》、郭平的《广陵散》、常芳的《河图》、甫跃辉的《嚼铁屑》、鲁敏的《金色河流》、林那北的《每天挖地不止》、罗伟章的《隐秘史》、栗鹿的《致电蜃景岛》。
终评委员会认为,8部入围作品各有所长,尤其鲁敏的《金色河流》、罗伟章的《隐秘史》与叶弥的《不老》代表着当下长篇小说写作的高水准与时代特色。
鲁敏的长篇小说《金色河流》写了近四十年的现实变迁,主人公穆有衡的人生回望,子一代内心的罪与罚,财富故事后的人性裂变,情爱辩论里的伦理再思。在这些纷乱的世相下,作者仍然在坚持讲述善的力量、生命的不可思议。
罗伟章的《隐秘史》是当下中国乡土小说创作在主题阐释和艺术表现上有着重大突破的长篇小说,以乡村突然事件为切入点,在故事情节的精心构思与艺术技巧的变化中,把即将逝去的乡土社会中人性的复杂放大在现实世界的长镜头聚焦之下显影。
叶弥的长篇小说《不老》延续了她“以江南写中国”的整体思路,以1979年的江南小城吴郭市为环境背景,以女工人孔燕妮的婚恋生活为主要情节,展示了在剧烈变动的大时代中一群普通人的生命状态和生活情状,更呈现出普通人耐心、韧性和热情,寄托了作者对一种理想生活和理想人性的追求:无论历史的车轮如何冷酷无情,但人类的生活川流不息。
除获奖者外,参加“凤凰文学之夜”的嘉宾还有中国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汪兴国,党组成员、副主席丁捷;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高民;首届“凤凰文学奖”终评委李敬泽、丁帆、毕飞宇、池莉、苏童、贾梦玮;首届“凤凰文学奖”初评委和提名评委汪政、何平、朱辉、张光芒、傅元峰、黄梵、童欣、何同彬、韩松刚、李樯等;以及邱华栋、张清华、韩东、何向阳、岳雯等多位知名作家、评论家。
颁奖典礼最后,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凤凰集团董事长梁勇、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畲江涛联手启动第二届凤凰文学奖。
中评社北京10月23日电/据澎湃新闻报道,10月22日晚,首届“凤凰文学奖”颁奖典礼——“凤凰文学之夜”在南京凤凰广场举行,现场颁布了首届“凤凰文学奖”的三位“评委会奖”得主:鲁敏、罗伟章、叶弥,以及五位“入围奖”得主:栗鹿、甫跃辉、常芳、郭平、林那北。八位得主涵盖了从“60后”到“90后”的各个年龄群体。
“凤凰文学奖”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承办,参评对象为汉语长篇原创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长篇散文、长篇纪实与长篇非虚构作品等。凡尚未以中文版单行本正式出版的汉语长篇原创文学作品,均可参评。最终,鲁敏的《金色河流》、罗伟章的《隐秘史》与叶弥的《不老》获得了首届“凤凰文学奖”的“评委会奖”,首届“凤凰文学奖”大奖则空缺。
“写作二十多年,还是头一次以一部没有发表出版的作品获奖。”在颁奖现场,鲁敏表示这份奖项创新又特殊,“它对所有参评作家还是有一点点挑战,因为我们大多数写作者,在一部作品没有完成之前,是非常羞怯的,自卑又骄傲,敏感到简直有点神经质,在外人面前是基本上绝口不提自己在写的东西的。这心理大概就像一锅咕咕噜噜的老汤,多则七八年,少则三四年,不到最后都不肯揭盖子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想凤凰奖的选择,除了行进中的文本,还要结合着对写作者的专业观察与综合判断,饱含着对我们写作长途跋涉者的期许与勉励。”
叶弥也认为这份奖十分特别,因为它的颁发对象是尚未出书的作品。从事写作多年,她对文学的意义,或者说文学对未来的影响有了更多的思考。她想到,想像力是文学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从以往的文学经验来看,那些超前的想像力,会对人类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在今天,文学中那些超前的想像力,有没有可能参与建设人类的未来世界?相比科学家们的严谨论证,作家的想像力又放在哪里?小说现有的写作流程、写作观念是否具备了通向未来之路的特性?这些思考都推动着她的创作。
《隐秘史》是罗伟章以“史”命名的三部小说中的一部,另外两部是《声音史》和《寂静史》。“虽名为‘史’,其实只是一种修辞,当然说成是未来指向也可以,真正的书写对象,则是现实观察、人性解析。《隐秘史》正如其名,是对‘隐事实’或者说 ‘暗事实’的揭示,但揭示本身并不构成目的,与作品中人物进行诚恳、坚实而平等的对话,分担他们的软弱、苦恼、恐惧乃至罪孽,共同修复精神的平庸、匮乏与残缺,是我所理解的小说的责任。在分担的同时,我们更加清晰地看见了自己和自己生活的世界,试图迎进更多的光照。情感由此升华为情怀。”在分享获奖感言时,罗伟章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