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分析:立法会议员心中要端好“三杆秤”
中评社香港8月1日电(记者卢哲)香港特区完善选举制度后产生的首届立法会与新一届特区政府配合的履职已满一年。这一年,是香港“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开篇,是行政立法良性互动不断探索与尝试的起点。笔者认为,纵观这一年对新形势下香港的探索与领悟,对于立法会议员来说,心里必须端好三杆秤。有稳固的基石和清晰方向,前进的路才能行得更远更好。
第一是“行政立法良性互动与理性务实监督”之秤。
基本法在宪制层面确立香港的管治实行行政主导。香港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行政主导在制度设计上获得彰显。而行政立法的良性互动,也是中央的期许。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去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特别行政区坚持实行行政主导体制,行政、立法、司法机关依照基本法和相关法律履行职责,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既互相制衡又互相配合”。香港中联办主任郑雁雄在本月出席立法会午宴致辞时,勉励议员全面准确把握行政立法关系,既要维护好行政主导体制,与特区政府保持良性互动,又要以香港发展和市民权益为己任,通过质询、辩论等各种形式对特区政府施政进行有效监督。可以说,如何与行政机关既互相制衡又互相配合,如何更好地以香港发展为己任有效监督施政,是立法会议员必须把握好的一杆秤。
一年来,香港行政立法交流有了不少新气象。先是行政长官李家超上任首月提出以立法会“前厅交流会”,取代之前每月的“短问短答”。让官员与立法会议员有了非议会场合的恒常交流机会。之后,又设立了改版后的立法会行政长官互动交流答问会,让行政长官与议员在议事厅内有更多互动。
在非议会场合的交流会,该谈哪些、如何谈,这是议员要做的准备;在议会内的互动交流,行政长官从站立答问改为了坐下“倾谈”——既倾听也交谈。往昔只是负责“抛问题”的议员现在需要在直播全港的镜头之下,发表意见,回答提问。这其中功课是否做好,水平见真章。同时,议员与政府的角色,也因这一来一往凝聚在了“治港者”的共识当中。
相信接下来的几年,行政立法将建立更多形式的恒常沟通交流机制,虚实结合而坦诚的交流,会有助政府更准确掌握民情民意。而在这种新气象的互动当中,如何把握与政府之间的微妙关系,友好坦诚但思维独立、理性批评但有辩证思维,有主意也有建议——可以看到,议员们正在不断地摸索、调整、完善。笔者认为,端稳这杆秤,立法会议员必须把握的是,这杆秤的秤砣是“为香港好的共同目标”,以香港发展和市民权益为己任,提高治理能力、勇于担当。
第二是“融入国家大局与保持香港国际化”之秤。
这杆秤的两端——与国家“融合”及对世界开放,绝不矛盾,且更应相辅相成。对内,抓住国家发展机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新时代香港的新机遇,经济新增长点。对外,保持香港的开放、国际化、独特地位和特殊性,对外说好香港故事和中国故事,是国家发展和香港繁荣的必然设定和前提基础。坚持走向国际的确定性,是香港的核心功能与价值。作为立法会议员,必须要有信心和定力,端好这杆秤。
可以看到,社会复常以来,立法会议员积极开启与内地的交流联络。但“国际线”也不可忽视、必须兼顾。巩固及维护香港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友谊,跟内地各界寻找共鸣协作空间,与跟国际社会强化联系,必须同步进行。
同时,作为不同界别“代议士”的立法会议员,在内外交流的时候更有优势。不仅可循官方渠道,也可用起民间、商界、金融商贸、学术传媒等领域的独特人脉资本网络;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去推动香港社会各界对国际尤其是现时包括东盟、中东、拉丁美洲、中亚北亚、非洲等地域的认知及兴趣。
提升治港水平,这句要求不仅是对特区政府,也同样适用于爱国者治港框架下的各位立法会议员。爱国治港者要有“国”的视野,也要懂“民”的心声。立法会议员提升水平,在理念上可站高望远,在实践中需躬身体察。
议员的工作绝不可脱离地区,代议士必须紧贴人民,治港理念要望神州亦须接地气。正如郑雁雄主任在发言中所强调,特区政府全力落实习主席的重要指示要求,扎实推进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事宜,但这些工作都需通过法律明确规定。议员须始终严格履行宪法和基本法赋予的重要职责,坚持贴基层、接地气,多带着问题到基层做调研,俯下身子深入社区和界别瞭解民意,把握民生,洞悉民情,体察民苦,积极为民发声,想市民之所想,急市民之所急,解市民之所困,提出高质量的议案,提供直达市民的服务。
值得肯定的是,本届议员无论组别,已在一年内几乎全都开设了地区办事处,这是之前没有的好现象。有立法会议员指出,多年扎根于地区工作,深明地区办事处是收集民意的雷达站,十分重要。政府纵然有瞭解民生的渠道,但议员必须更接地气。同时,也可利用不同议员的领域专长,在前线为巿民切实排解民生忧难。
因此,如何持续、有效地深入地区工作,如何听取民意、洞悉民意,又如何由此拔高思路,站高望远——议员要端好这杆民心之秤。“以民为本”是这杆秤的秤砣,坚持贴基层接地气,积极为民发声,是广大香港市民对议员的期望,端起这杆秤的议员必须要有担当。从政策法案酝酿阶段就为民发声,发现政策在推行过程中的难点痛点,使政策更贴地,更切合市民的需要,也有利于落实政策、提升治理效能,让市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体会实实在在的制度优越性。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在香港“由治及兴”的新征程上,代表性强、联系广泛的立法会议员肩负团结各界、凝聚智慧的力量。议员需要在心里端好上述的“三杆称”,在不断发展壮大建设香港的积极力量的同时,在探索中前进,定能为推动实现良政善治、展现“爱国者治港”的崭新风貌贡献更多。
中评社香港8月1日电(记者卢哲)香港特区完善选举制度后产生的首届立法会与新一届特区政府配合的履职已满一年。这一年,是香港“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开篇,是行政立法良性互动不断探索与尝试的起点。笔者认为,纵观这一年对新形势下香港的探索与领悟,对于立法会议员来说,心里必须端好三杆秤。有稳固的基石和清晰方向,前进的路才能行得更远更好。
第一是“行政立法良性互动与理性务实监督”之秤。
基本法在宪制层面确立香港的管治实行行政主导。香港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行政主导在制度设计上获得彰显。而行政立法的良性互动,也是中央的期许。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去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特别行政区坚持实行行政主导体制,行政、立法、司法机关依照基本法和相关法律履行职责,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既互相制衡又互相配合”。香港中联办主任郑雁雄在本月出席立法会午宴致辞时,勉励议员全面准确把握行政立法关系,既要维护好行政主导体制,与特区政府保持良性互动,又要以香港发展和市民权益为己任,通过质询、辩论等各种形式对特区政府施政进行有效监督。可以说,如何与行政机关既互相制衡又互相配合,如何更好地以香港发展为己任有效监督施政,是立法会议员必须把握好的一杆秤。
一年来,香港行政立法交流有了不少新气象。先是行政长官李家超上任首月提出以立法会“前厅交流会”,取代之前每月的“短问短答”。让官员与立法会议员有了非议会场合的恒常交流机会。之后,又设立了改版后的立法会行政长官互动交流答问会,让行政长官与议员在议事厅内有更多互动。
在非议会场合的交流会,该谈哪些、如何谈,这是议员要做的准备;在议会内的互动交流,行政长官从站立答问改为了坐下“倾谈”——既倾听也交谈。往昔只是负责“抛问题”的议员现在需要在直播全港的镜头之下,发表意见,回答提问。这其中功课是否做好,水平见真章。同时,议员与政府的角色,也因这一来一往凝聚在了“治港者”的共识当中。
相信接下来的几年,行政立法将建立更多形式的恒常沟通交流机制,虚实结合而坦诚的交流,会有助政府更准确掌握民情民意。而在这种新气象的互动当中,如何把握与政府之间的微妙关系,友好坦诚但思维独立、理性批评但有辩证思维,有主意也有建议——可以看到,议员们正在不断地摸索、调整、完善。笔者认为,端稳这杆秤,立法会议员必须把握的是,这杆秤的秤砣是“为香港好的共同目标”,以香港发展和市民权益为己任,提高治理能力、勇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