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
中评社北京7月24日电/据北京日报报道,陶渊明也烦恼。烦恼什么呢?怎么教孩子。自古至今,这是所有家长共有的烦恼。
陶渊明心性高洁,他的诗朴素、自然、真挚,钟嵘的《诗品》说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而辛弃疾仰慕陶渊明,赞其“更无一字不清真”。黄晓丹是很喜欢陶渊明的,“如果只剩下一个诗人,那就是陶渊明了”,拿了他的《责子》来做引子,水到渠成。
一个人的喜欢,往往因为心气相通。王维、孟浩然、张岱等人的诗文,在意境上是追随陶渊明的,不事雕琢,返璞归真。黄晓丹喜欢他们,在这些诗文里浸泡长大,她的文章没有利禄气,也以真诚待人,仿佛清风拂面,徐徐道来。读她的作品,我们会渐渐地安定下来,沉静下来。好茶可冲七泡仍余韵缭绕,好书也是。
黄晓丹从本科生到博士毕业都在修习中国古代文学,如今在大学中文系教中国古代文学课,在小学教育系教儿童文学课。这本书的副标题叫“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全书30堂传统文化课,包括了经典推荐课和观念革新课。
她说:“《唐诗三百首》挑三分之一背,就不错了。”她的观点是,不要求全背、全懂、按顺序。《唐诗三百首》是清代文人蘅塘退士编选的,它的体例是古诗在前,律诗在后。古诗的传统,特别是五言古诗的传统,就是要讲仁人君子最深刻的情感和最高尚的追求,所以古诗厚重;而律诗中的绝句短小轻盈,都是生活片段。所以,《唐诗三百首》的编排符合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却不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何况,它也难免时代的局限和个人的审美趣味,有些诗价值观过时,也有些词意过于晦涩。
这类实用建议,在书中还有很多。比如,现在流行汉服。是不是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呢?实际上,服饰是礼制的一部分,从颜色、纹饰到内外搭配,都有秩序、有规矩,而现在所谓的汉服各种混搭、穿越,颜色更是乱了套。更何况,汉服本身是与时俱进的,以此来说,我们现在的日常穿着,就是最适合的汉服。
还比如,怎样逛书店?怎样挑选文化经典?黄晓丹的建议可能让我们惊讶:“你一定,一定,一定不要一开始就去读那本人们说最好、最经典、最是圣人写的作品。”为什么呢?因为那样的作品太好了,它包容的东西太多了,你不可能一开始就领悟得到,不适合作为入门读物,最初的印象可能还会阻挡我们对它的深入认识。更好的选择,是让孩子自己选,避免刻意引导,家长只需把关、辨别好坏。一般来说,城市里最好的那家书店,书品都是有保障的,孩子在里面走来走去,就是熏陶。
始终把孩子放在第一位——黄晓丹随时随刻强调这一点。她非常了解小朋友,她知道小朋友们的小心思。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好玩才是根本的。小朋友不爱听大道理,大道理要靠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周围人的言行潜移默化,孩子更爱听有趣的故事,有些故事和童谣好像很无厘头,大人们觉得毫无意义,小孩子却觉得好有意思啊。小朋友的脑洞里面可能装着整个宇宙,他们关心星星是怎样形成的,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他们关心法术和宝物,他们也关心奇奇怪怪的科学和不怎么科学的许多问题,他们爱好分类,四处搜集那些有点莫名其妙的杂物,而视之为宝贝,他们的兴趣是零散的,甚至是突发的,而大人们总是着急想要让孩子进入一个完整的体系,按部就班地学习。
叶嘉莹曾说:“诗歌的创作,首先需要内心有所感发而觉得有所欲言,这便是诗歌之孕育的开始。”叶嘉莹还说,唯有发自内心的感动,才是使诗人写出生命之诗篇的基本动力。叶嘉莹是黄晓丹的导师之一。现在看来,黄晓丹已经把“感发”诗论延伸到了读者反应,她非常关注怎样让孩子“感动”。纵然有再好的书、再经典的文化,寻不到“意思”,孩子如何能坚持?每个孩子的身体里都有一大片土壤,过度开垦可能会让土壤枯竭退化。阅读,就是播撒一粒粒种子,如果条件合适、维护适度,那些潜伏在土壤里的胚芽,可能随时准备进行一次绿色的、盎然的出发。教育是为了促进孩子的生命觉解,让孩子从周围的景与物、人与事里领悟默契的对话,获得坚韧地活在人间的能力。好的阅读,一定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建设,具有强大的感发效应,生生不已。
  黄晓丹以温柔但坚定的方式指出,我们的思想里要有“孩子是孩子”的意识,尊重他们,爱护他们。世间孩子千千万万,特长兴趣各有不同,与其寻求速成的方法,与其花大钱报这个班那个班,家长们还不如俯下身,聆听孩子的心声,尝试用他的眼睛看世界。所以,这本书首先是“给家长的……”
  
  只有家长启蒙了,孩子才能得到启蒙。
中评社北京7月24日电/据北京日报报道,陶渊明也烦恼。烦恼什么呢?怎么教孩子。自古至今,这是所有家长共有的烦恼。
陶渊明心性高洁,他的诗朴素、自然、真挚,钟嵘的《诗品》说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而辛弃疾仰慕陶渊明,赞其“更无一字不清真”。黄晓丹是很喜欢陶渊明的,“如果只剩下一个诗人,那就是陶渊明了”,拿了他的《责子》来做引子,水到渠成。
一个人的喜欢,往往因为心气相通。王维、孟浩然、张岱等人的诗文,在意境上是追随陶渊明的,不事雕琢,返璞归真。黄晓丹喜欢他们,在这些诗文里浸泡长大,她的文章没有利禄气,也以真诚待人,仿佛清风拂面,徐徐道来。读她的作品,我们会渐渐地安定下来,沉静下来。好茶可冲七泡仍余韵缭绕,好书也是。
黄晓丹从本科生到博士毕业都在修习中国古代文学,如今在大学中文系教中国古代文学课,在小学教育系教儿童文学课。这本书的副标题叫“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全书30堂传统文化课,包括了经典推荐课和观念革新课。
她说:“《唐诗三百首》挑三分之一背,就不错了。”她的观点是,不要求全背、全懂、按顺序。《唐诗三百首》是清代文人蘅塘退士编选的,它的体例是古诗在前,律诗在后。古诗的传统,特别是五言古诗的传统,就是要讲仁人君子最深刻的情感和最高尚的追求,所以古诗厚重;而律诗中的绝句短小轻盈,都是生活片段。所以,《唐诗三百首》的编排符合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却不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何况,它也难免时代的局限和个人的审美趣味,有些诗价值观过时,也有些词意过于晦涩。